2.7 提婆达多教

作者:亚丁湖


第三节 经典教法(上篇)

提婆达多教一向有“一神、二源、三论、四律、五说、六书”之说:

“一神”为大神梵噶,“二源”为达努与阿提底,“三论”就是著名的众生三论了,“四律”是僧侣奉行戒律的基本——《十诵律》、《摩诃僧伽律》、《五分律》、《毗婆沙善见律》,五说则是五部神学著作的合称——《毗尼母说》、《摩得勒伽说》、《萨婆多论》、《阐提论》、《具舍说》,最重要的是六书,也就是号称“六部利陀”的六智慧书,它们的名称与内容如下

第一部,译名《福乐智慧书》,原名《梨具利陀》,分上卷《世界书》讲述梵噶创造世界和古代历史,下卷《传承书》记录圣人提婆达多·修越耶·那婆特与其弟子的言行和圣人的生平。

第二部,译名《箴言智慧书》,原名《耶若利陀》,共一卷,讲述提婆达多的教诲和演讲辞,故又叫《圣训集》

第三部,译名《净行智慧书》,原名《普善利陀》(注:“普善”为音译,原文为Pushan,意为慈祥日光),上卷《净行书》讲关于信徒应当遵守的诫命,下卷《梵净书》讲有关提婆达多教的祭祀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译名《安隐智慧书》,原名《尼波罗利陀》,上卷《森林书》,是提婆达多教关于精神解脱与安隐的说教,也包含着部分哲学和逻辑的讨论;下卷《赞书》,是圣歌、礼赞和历代圣门弟子和宗教领袖、学者所写的诗歌、散文集录。

第五部,译名《奥修智慧书》,原名《薄伽梵利陀》,又名《梵书》是提婆达多思想和宗教的总结,具体地讨论了提婆达多教关于人群、生死、道德乃至宇宙的种种看法,也包含了僧侣修行的具体要求。

第六部,译名《贤戒智慧书》,原名《阿婆达利陀》,是六智慧书中最无聊最罗嗦的一部。

上卷《羯罗书》是仪式和法术的汇编,下卷《忏悔书》则记录了最早的僧侣戒律和信徒忏悔的要求等琐碎无比的大小说教。

第四节 经典教法(下)

重要的经典还有“五说”,其中《毗尼母说》、《摩得勒伽说》、《萨婆多论》、《具舍说》分别论述道德、生死、行善和有关“有无”的哲学问题,但是对东方大陆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却是第五说——《阐提论》。

“阐提”一词原意为“下愚”、“不可救药的人”,而《阐提论》的主要思想内容就是:对待“不可救药者”应该如何?

《阐提论》的作者阿含是提婆达多二世再传的圣门弟子,他继承了提婆达多关于众生慈惠论的思想,并按个人的意见将众生慈惠论加以发挥:

并非所有的生灵都是拥有善恶两性的,有一些生灵是单纯地来自达努的力量,是不可救药的为恶者,除了消灭他们别无他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方大陆上活动的妖魔们——它们就是不肯向善,死不悔改的典型。

对这种属于达努的生命是否应当秉持慈悲和教化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一般的生灵是依据其行为来判断善恶,但是属于达努的生命本身就是对梵噶慈惠的嘲弄,因此妖魔之流无论其为恶与否,都应当予以消灭。

而怜悯这种生命的人,也是极大的潜在危险,应当将这种人从人群中驱逐出去,如果是僧侣抱有这种危险思想,则应当剥去他的僧衣,在额头打上印记,让他受人人的唾弃像野兽一样死在深山老林里,或者被终身囚禁在石室里,以免他继续传播他那有害的思想。

阿含这种极端的宗教思想迎合了人们对妖魔的恐惧心理,也引起了教派内部的争议。

反对者认为阿含的主张违反了先觉者提婆达多关于“为阻挠恶事与救助他人时才可以杀生”的圣训;而拥护者认为“在恶草蔓延之前就把它除根”没什么不好,最后双方争执不下,只好采取折中的方案:

假如妖魔出现在人类面前,并有伤人的可能时,可以将其击杀;僧团定期对靠近人类活动区域的妖魔进行大规模的狩猎,对不靠近人类活动地区的妖魔可以不予追究。

但是,以上方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提婆达多教的妖魔狩猎运动规模也越来越大,只要是出现在人前的妖魔一概是杀无赦——至少也要施加封印或者诅咒。

第五节 教派分裂

由于对经典的理解不同,每个宗教都会出现不同的派别,虽然在外人看来有时候只是个别词句的分别也值得信徒们争个脸红脖子粗,甚至刀兵相间,实在很可笑。

提婆达多教也不能免俗,从外界看来,提婆达多教内部共有六大教派,真不知当年苦口婆心告诫弟子们不可分裂僧团的提婆达多在天堂看了会作何感想。

六大派别中以拥护阿含思想的阐提派最大,在提婆达多教中占据着绝对多数的统治地位,在它内部又分为四个小派别:正统经义派、苦行派、安隐派和祭祀派。

正统经义派:主张提婆达多和三代圣门弟子著作的正统性和神圣性,反对一切形式的教义改革和新的解释。

苦行派:坚持提婆达多苦行论的观点,要求遵守一切戒律,坚持苦行,甚至到了残害身体的地步。

安隐派:为纠正苦行派的偏激行为而产生的派别,主张一切均不过分,苦行、享受皆须有节制的中间论调。

祭祀派:在提婆达多教外传后产生。在盛行拜物和万物有灵的萨满等原始信仰地区,为协调当地民风而被迫吸收巫祝萨满信仰的内容,以功利性质的祈祷祭祀、带有拜物性质的动植物崇拜和大量祈福禳灾的仪式为特征,与其说它是提婆达多教的支脉,不如说是改良了的萨满教派比较恰当。

和阐提派相对、被斥为邪魔外道的是被蔑称为“堕印派”的主张提婆达多原始教义“善恶依靠个体的选择,并不因为是妖魔就必然为恶”的“印记派”,他们自称为“圣印派”,将阐提派打在他们额头上的“堕印”看成是一种荣耀——然而这些高尚的人却只占了极少部分,还要忍受世人的不认同和阐提派的迫害。当然,他们也受到了善良的妖魔与一些东方法术学派的帮助。

附录:提婆达多教三代圣门弟子传承

提婆达多在世时弟子很多,其中最优秀的8位弟子被视为提婆达多教法的传人。

他们在提婆达多升天后,以号称“广闻贤人”的阿私陀为首,将提婆达多教最重要的经典六智慧书整理完成,他们也就是第一代领导僧团的圣门弟子。

6位第二代圣门弟子是第一代圣门弟子从僧团中考察选拔产生的——以阿含为首的第二代圣门弟子完成了确立提婆达多教“五说”的工作,并隐隐形成了日后最大的教内宗派——阐提派

第三代6位圣门弟子以伽耶那提为领袖,创制了提婆达多教的“四律”,阐提派日益得势。

伽耶那提死后,苦行派、正统经义派、印记派先后产生,“正统”的标准已经模糊不清,此后标志获得提婆达多正统教法的“圣门弟子”一词不再出现在提婆达多教的教派历史中。

发表回复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