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亚丁湖
第二节 教义简介
提婆达多教的教义简单说来就是信奉神上之神梵噶,信奉梵噶在人间的使者——“先觉者”提婆达多·修越耶·那婆特,遵守并学习圣人提婆达多的教诲和智慧。而具体地讲,则要从神上之神梵噶(法兰)创世讲起。
按六部利陀之一的《梨具利陀》(也就是《福乐智慧书》)的上部《世界书》所说,世界原本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大神梵噶就从这混沌中诞生。梵噶降生之后,感到四周的空旷和单调,于是决定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生命存在的世界。
因此,一无所有的大神用自己的躯体为创造世界的材料,创造了日月星辰、大地和海洋,赋予了世界造化万物的生命力——
但是,这个行为也给大神带来了极端的痛苦和极端的喜悦,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的作用下,当新世界形成之时,也是大神梵噶仅存的灵魂和精神的分裂——精神化为世界上的力量,灵魂则一分为二,司掌善性、慈悲等高尚情感的灵魂“阿底提”(a-diti,意为"无缚"、"无限"、"无碍")与司掌恶性、杀戮等阴暗情感的灵魂“达努”(Danu的词义亦为"限制"、"束缚")变成对等的存在,并且以这个世界为战场,彼此不停地相互争斗,使这个世界变成善与恶的格斗场。
“达努”与“阿底提”作为世上的众恶之源与众善之源又产生了两种神幻精魔的形象——精魔“底提”(Diti)和神使“阿底多”(Adidu)分别干涉世上的恶事与善事。
梵噶(FAN—GA)一词的词根为中性,而“阿底提”与“达努”两词则偏于阴性,故而“阿提底”和“达努”又被称为“阿底多之母”与“底提之母”。
"底提"(Diti)为阴性,其词根与“达努”词根同样为阴性,意即"束缚"、"局限"、"限制";“阿底多”(Adido)为阳性,其词根为中性,意即“无束”、“无碍”。
一般认为“底提”代表缺陷、束缚、混乱、局限、杀戮、灾难等阴性概念;“阿底多”代表解脱、无碍、圆满、慈惠、秩序等阳性概念,包括“阿提底”、“达努”在内的这些神幻精魔的名词均属于绝对概念的神格化化身,在理解的时候,通常将它们当成梵噶慈惠之力与魔难之力的化身。
作为大神梵噶的造物,所有世界上的存在物都像梵噶一样同时具有善恶两面,但是选择为善或为恶则取决于存在者的个体意志本身——在这方面,无论是神使阿底多还是精魔底提都只能对个体的选择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善恶是由个人来选择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可是个体对善恶的选择亦关系到世界的存亡和两种力量的平衡——为善或为恶会加强或削弱一方的力量,从而对自然万物产生好或不好的影响,最后则由两者力量的对比来决定世界未来的结局。在《世界书》最后一章中作了如下的预言:
“……(经过佛经式翻译的预言大意)倘使汝等放弃善念,肆意为恶,大地之罅终将裂开,有归于无,众生灵处于无量苦恼之海(省略13980字)……(也就是世界末日到来)……倘使汝等皈依正觉,发摩得勒伽三耆三萨婆多善见心,得令众生欢喜……地罅复平,罪者沉沦…...诸天普降,度一切苦厄……同登净土,无量顶礼(省略28987字)……(近似基督教的千年天国说)…”
但是无论是人间天堂还是人间地狱,决定权都不在神的手里而在人的手里——总而言之,看这个世界是善得胜还是恶得胜就看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了。
正是如此,为避免世界因为恶之力而沉沦在痛苦深渊中,所以劝善除恶成为提婆达多教大力执行的任务。
此外,提婆达多教还有著名的众生三论:
1,众生慈惠论:和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宗教,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还是拜火教、摩尼教一样,提婆达多教也提倡“爱一切人”式的慈悲,所以圣人们说“你要爱人如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救度众生为修仙第一功德”、“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么?”、“如同我们原谅他人一般,我们的罪也将得到赦免”、“要爱你的敌人,对憎恨你的人以礼相待”
但是提婆达多教的慈悲除了其他宗教所共有的助人、爱人的内容外又多加了一条:主动性的慈悲。
何谓“主动性的慈悲”?按这个理论,为恶者是很可悯的,因为被“恶”所束缚了灵魂而无法蒙庥,最后被精魔底提拖入众恶之母达努所在的地罅以下的痛苦深渊里去,永远不得安宁。
因此,与其拯救怜悯为恶者的生命不如拯救怜悯他们的灵魂和心——让为恶者不再造恶,积极主动地防止恶行的发生、斩断为恶的根源,这种慈悲是对善者的保护、对死于善者手中的为恶者而言也是一种救赎和解脱。
按提婆达多教的看法,这种基于灵魂和心的怜悯是比珍惜生命更加高尚的慈悲心。
最有名的例子是记载于《福乐智慧书》(即《梨具利陀》)的下部《传承书》中的史实:
在某个叫巴伦台的小国中有位昏庸无道的暴君残害百姓,结果此事被圣人提婆达多·修越耶·那婆特得知后,“圣人对此王发慈悲心,往而弑之,以救此方众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提婆达多教是一个非常富于攻击性的守序善良教派。
2,众生苦厄论:这方面提婆达多教的论点和佛教十分类似,他们认为由于善恶力量的不停斗争,所有生灵都必须接受身外和内心不断的善恶冲突,这是造成一切苦难的根本,是无法摆脱的。
唯一治疗痛苦的方法是坚持节制欲望、奉行圣训,“多行善事,永不厌烦”。
3,众生平等论:既然人人的痛苦其本质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没有本质的区别,要得到梵噶的眷顾全凭后天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出身高贵的门第。
人无贫富贵贱高下之分,分辨一个人的高贵与否依据的是他的德行。
又及:因此提婆达多教还特别告诫僧侣们:他们并不因为侍奉和传播大神梵噶的意旨而高人一等,而应当以谦卑的仆从的身份来对待那些供应他们生活的高尚的在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