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提婆达多教

作者:亚丁湖


提婆达多教是东方主要宗教信仰之一,创始人提婆达多,是一个以崇拜神上之神梵噶(法兰)和主张仁慈秩序的守序善良教派,传播于人类中间。

该教派发源于毗邻鲛人活动区域的大陆西南滨海地区,该地区位于东方大陆地图中山国地区西南方一小片凸出的陆地上,占地面积为大沼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却是人类的小型邦国林立,但是也正是这里诞生了一个在整个东方大陆的历史与文明中仍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的重要宗教。

第一节 教派简史

提婆达多,原名修越耶·那婆特,出生于大陆西南滨海地区一个名叫“阿提底”的小邦国。

修越耶·那婆特的父亲是当地的商人,在修越耶五岁时,他的父亲按照当地习惯聘请了一位延经师充当修越耶的老师,接受该地区普遍的有关自然神祗崇拜的神学教育并学习传统文法和数学。

五年后,修越耶开始跟随父亲的商队造访东方大陆的其它地区,在近十三年间,修越耶结识了包括三眼族、木灵术士、翼人等种族在内的许多学者,并开始自行研究有关古代神祗的残断文献和资料。

二十三岁的修越耶·那婆特在家乡阿提底与一位年长他十二岁的富孀成婚,开始了五年幸福的婚后生活,并在此期间学习古代哲学和教法。

在修越耶二十八岁那年,他的爱妻因病去世,开始反思人生的修越耶将家产托付给老父,自己弃家出走。

在该地区,由于各小邦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社会矛盾尖锐、原有宗教的堕落,使多数人,特别是知识阶层和中下层民众普遍渴求精神上的麻醉和解脱。

因此苦行之风极其盛行,修越耶也选择了乞食苦行来取得解脱。在长达七年的乞食苦行中,修越耶逐渐将目光对准了整个社会,开始思考众生疾苦的问题,并拜访了多位苦行者与祭司,开始产生创立新的宗教的想法。

在乞食苦行的第七年,修越耶来到伐悉底城附近的荒野中,在一座被苏摩蔓草环绕的岩穴中开始绝食冥想。第三十七天后,修越耶看到了神上之神梵噶向他显示的神迹和启示。

得到指引的修越耶于是走出岩穴,登上伐悉底城中地母神的祭坛,开始传教,并且向人们宣布:他已经获得了神启,他就是传统自然神祗崇拜的经典中提到的带领人们回归天国的先觉者“薄伽梵”,是神上之神梵噶在人间的使者,圣名“提婆达多”(deva"天"之称谓)。

提婆达多所宣传的仁慈、非攻、众生平等等教义和反对门第种姓、抨击传统信仰中无休止敛财、人牲祭祀和祭司权力膨胀、腐化堕落的主张获得了人们的拥护,也触犯了上层贵族与圣庙祭司的利益,在各种压力下提婆达多被迫出走传教中心伐悉底城。

在此后十年中,提婆达多一面在四方传教,一面组织弟子门徒和志愿民众在各地组成秘密的互助社团等待时机,并在第十年的春季发起席卷这个地区的宗教战争。

战争经过十个月结束,新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而当地的人们则在这个教派的联系下逐渐趋于整体。

提婆达多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传教,他领导的僧团也有与世俗政府分庭抗礼之势,最终奠定了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共同执掌国家机器的局面。

提婆达多在传教近六十年后终于蒙梵噶大神恩召升天了,人们为纪念他,而将这个教派命名为提婆达多教。他的弟子门徒整理其手稿和语录而完成的六部经典则是提婆达多教的一切教义和经典的基础,称为“六部利陀”或“六智慧书”。

在提婆达多升天后,提婆达多教继续发展,在提婆达多离世250年时东传进入古代上林国。

关于提婆达多升天的传说:

在西方大陆历公元208年八月十日的深夜,圣人提婆达多·修越耶·那婆特被一位少年唤醒,在一群手捧百合花的天人簇拥下骑上一头银白色的有翼狮子,连夜从伐悉底城的菩提树精舍到达圣山卡契亚帕,并在圣山脚下登上一块圆石升入至高天的大门。

因此,圣山卡契亚帕也成为提婆达多教不可侵犯的圣地——提婆达多教的信众是绝对不会登上圣山一步的。

发表回复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