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
作者帖子
-
很不错的构思
但是感觉不是很像小说,不妨重新选择一个视点。其实更适合于作为长篇小说的一章,而不是单独的短篇小说。书评作者也应该接受书评读者的意见,如果他自己说是书评,而不是意见贴、反馈贴、一般性的评论、指导性的帖子的话。因为书评是正式的作品。这和原创文学版的跟贴不同。
我不是挑三拣四,而是以那篇书评的读者的身份发言,提修改意见、反馈意见。书评、论文、读后感属于本版的正式作品(讨论等是这里的一般性的帖子),就好像原创文学版的作品是小说等一样,读者也可以提意见的。
为什么强调这些,主要是担心会助长不负责的书评、论文创作的风气。水平的高低并是不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态度是个从一开始就要重视的问题。并非否认这篇书评的参考价值,不是否认乌雷的观点。
目前国内真正从事奇幻书评写作的人太少了。不知道哪些朋友有兴趣填补这个空白呢。(ps:灰鹰爵士的书评写得很好。)
首先,这篇书评还是有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如果把这篇书评看作一个回帖,一个意见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评价书评的角度出发,还是可以提很多修改意见的。最重要的一点,从治学严谨的角度出发,要写一篇书评,前提是同类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对本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非是匆匆读一遍。
以上是作为书评的读者提的意见,于是否和奇幻有关没有关系。不提倡大家仿效书评的作者,因为治学严谨这条是很重要的。这篇文章按照回帖的要求来评价没有问题,但是按照书评的要求来评价就不够格了。
推荐两篇比较好的书评:
http://www.trzj.org/trans/review/sailingtosarantium.htm
http://www.trzj.org/trans/review/shannara.htm有兴趣从事书评写作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国内真正有兴趣从事严肃的奇幻书评写作的朋友其实很少,鼓励大家严肃认真的从事书评、论文写作也是本版的宗旨之一。
说到文艺论文,这篇也比较好:
http://www.trzj.org/legend/critics/mistlidiya.htm
小丽写的时候把整个mists of avalon那么厚的书看了好几遍,并且到图书馆翻查了大量资料,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强烈值得推荐的。最后,话说回来,那个人写的书评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因为他的态度不严谨,对作品缺乏了解,对作品的同类作品也缺乏了解,所以尽管他自己说是在写书评,但是写得不够深入,建议他不妨从写读后感开始练笔。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很遗憾。
*******************************
另外,其实大多数人的观点并没有真正的冲突。乌雷是强调这篇书评有参考价值,erwin等等是强调治学态度正确与否,并没有本质的冲突。换句话说,乌雷的观点适合于原书作者小易,erwin等的观点适合于书评作者。这个争论就此而止吧。
很清新的诗
第一个问题,是的
至于第二个。。。看看飘摇怎么说吧。
对了,标注都用简化字吧。东大洲的西北海岸,和西大洲的东海岸,是吻合的,正好符合总纲。就保持这个比例吧。北洲应该只有西洲的1/5左右的样子。
东洲的北回归线就画在上林国的标签之上吧。北极圈就不经过东洲了,因为有个北洲在北面。
东、西洲地理名称比较少,就都保留吧。
生日快乐!贺礼:
西方的比较好的奇幻作者基本上阅历很丰富,写出的人物很真实,很复杂。
中国的同一领域的作者,常常容易把人物脸谱化。因为阅历不够。
“杀人如麻却深情款款“,“一个被所有江湖人咬牙痛恨的魔头却其实是一个多情而且重情义的汉子“,这其实是很脸谱化的人物。
西方人难以理解武侠的地方,其实是什么“真气”、“江湖规矩”等东西;当然还有东西方风俗和背景文化的差异。
绝对的善恶是任何国家早期作品的习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文艺受“高、大、全”和猪头小队长主宰,这些需要时间来改变。这些很容易克服。西方的混沌也不是源自东方的。
真正难克服的是人物脸谱化、典型化。这些需要阅历。据个例子,Tad Williams在从事写作前,尝试了近十种职业;从流行乐队到店员;也经历了婚姻。
@葡萄 wrote:
请问有没有关于塔罗牌的资料,例如起源、发展、传播、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到主页上友情连接里面的拉莫的庄园,有个一个塔罗牌的专栏。
生日快乐!现在怎么样?
贺礼:
行啊。
其实我还没弄清楚我的书桌是什么木头的,不过橡木听起来也不坏。哪个人物啊?好像没有写过以艾字开头的男性人物啊
已经看了前五章,写得不错。不过感觉叙述的方式有点平铺直叙,不妨借鉴一下别的作品。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中的翼爪、狩龙、牙龙等,是天人世界的设定里面的生物。按照惯例,使用了部分设定的也算是天人传说,你看怎么样?
@erwin wrote:
我一直在追忆那个年代……
汗,那是60年代,那时还没有你啊,怎么追忆。:p
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体会的,灌输、指责这样的方法并不奏效。想想21岁大学毕业时的我,现在的我变化很大,有的时候简直有点判若两人的感觉,如果3年前有人对我说我会有这样的变化,那时的我是不会相信的。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14岁,慢慢的体味吧。想想自己14岁的时候是怎样的,给别人一点公平吧。或许事业、学业等等可以赛跑,但是生活需要走路。
昨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别人谈论到了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
………..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
作者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