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
作者帖子
-
@努塔瑞 wrote:
龙枪战争的法师少得可怜,哪里有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塔克西丝骑士团中的棘刺骑士――拒绝对任何一种袍色法师宣誓,被称为叛逆法师的灰袍骑士,其数目可是不小的哦,基本成正规编制,最小也有连级单位。
塔克西丝骑士团攻占帕兰萨丝战役中,大量的棘刺骑士投入战场……不过,我没什么关于他们究竟具体怎么作战的印象,似乎并不是描写的很多。而塔克西丝骑士团登陆之战中,索兰尼亚骑士团开始和法师合作,卡拉蒙2个儿子死在那里,另一个儿子就是法师。其实,我之所以想说这个题目,只是希望大家写奇幻小说时,能注意到这点――无论是否有大量的法师出现,但必须谨慎而富有创新的去描写拥有法师的军队间的战斗,否则,就很容易出笑话――尽管在我们的通常的意识里这点笑话并不算什么,习以为常的,只不过觉得多了一个兵种而已,却未发现这个兵种出现带给战术上什么变化――而这点希望作者们多多的考虑。
简单的来说,法师可能起两种作用,医疗与辅助,他们不是主攻手。如果是医疗,大约万人军队中会有一百个,我想可能会被描写成在后方负责医疗伤员,不过要是同星际的战术一般――强大的装甲兵种之后,用法师不断的补血疗伤……恐怕我们该多去玩玩星际人族来得到战术启发吧。
如果是辅助兵种,比如施放迷雾召唤怪物或者直接用攻击性魔法,那么我又觉得奇怪,为什么法师不能穿盔甲?如果设定中强硬规定法师不穿盔甲,是因为法师穿了盔甲没法释法――那倒罢了,但几乎没有小说这么解释过,如果我们按人类正常的思维,国王为了提高这些昂贵的部队的生存力,无论无何也会不顾法师们的传统或信仰而强制命令法师们穿上盔甲――如同弓箭手,也有轻甲保护身体。注意,国王是有能力抛开教会或者法师同盟这些烦琐的组织而自行建立一支法师部队的,那么,穿上盔甲并骑马行动的法师,其效能和威力绝对比没有盔甲的法师来的大――这也是某些小说中出现的魔法骑士之类的兵种――还有,恐怕许多作者并不认真看过龙与地下城的设定,但许多作品和游戏的确是设定法师无甲。我个人认为,战场上法师不穿盔甲是可笑和愚蠢的――至少不是符合常识的表现。
我看很多人都认为魔法师训练困难,但是,再困难只要有用,每个国王都会不惜代价的去征集,甚至采取些极端的手段谋求一支庞大的法师军团,这绝对不是夸张,任何一种新式武器出现,不管代价如何大,每位统治者都会想尽方法最大限度的拥有,何况法师是训练困难,但维护费用却相对少的很。不过也非绝对,关键是要看作者的设定如何了。再延续下去就是各种魔兽出现在战场上,如果按照古代战争的形式将这些法师、魔兽编入军队,描写一场似曾相识的战斗,就算某些军事术语运用十分准确,但其实完全的错了……只要动动脑子,就知道出现那些东西之后,战争已经完全和我们的想象不同了。
只是最近我看龙枪,忽发奇想。龙枪里的魔法师够多的了吧?龙枪战争中魔法师可不是用个数来统计,而是成百上千的哦……但古老的战术却丝毫未变……除了飞来飞去的龙。
李渊是太原太守,隋朝的边境,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也认识到骑兵的作用,所以重视骑兵。但唐初并没有很多马匹,李氏集团从西域购马与中原的马匹杂养,以求优良的马种,组建了一支小而精锐的骑兵部队,随着养马的发展和东都平定,其骑兵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不少是中原各国归降的骑兵部队,占了很大一部分。唐太宗之时,实行是府兵制,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太宗专设养马机构,将西域得来马匹移至中原饲养,并亲自教卫兵练习骑射,全国上下大练兵,其中骑兵占了主要地位,与西汉非常相似。所以唐初,其主要骑兵部队都是汉人。
于是说到安边之战――多为太宗时期,北击突厥、西定吐谷浑,直到最后平定西域,其骑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骑兵,就是中原骑兵。若朱丹兄说弱于外族骑兵,那么这些中原骑兵是不可能几年之内就扫平西域的。
至于之后,大唐盛世。疏于军备,骑兵花费是非常巨大的,而中原地区需要发展农业,所以唐中晚期不再花费巨资供养骑兵,而多从北方游牧民族招募。
宋初,后唐叛将石敬瑭归降辽国,使得燕云十六洲――这个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丢失(另个是河西走廊,也丢了),北宋多次与辽国交战,始终未能夺回这一地区,也限制了北宋骑兵的发展。但从不断的与北方交战中,宋朝发展了一套不错的防御体系,其野战部队重视抗击骑兵集团冲锋,军阵排列很有特色,而其微小的骑兵部队也根据地形地势等方面做了战术调整,小而快、便于在不利骑兵集群行动的地区作战,岳飞的八百骑兵故事大家都该知道吧?也就是岳飞,其步兵能将金国铁骑打的落花流水,可见实际上宋时步兵战斗力是不错的,技术上和阵法上都比金国人高明很多――但关键要看是什么人领导,宋的腐败也就不多说了。
明朝,这里有个误区,认为明不重视骑兵,实际上,明朝也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明朝对马政进行了改革,其效能比以往各代都有了进步,民间养马可以减免赋税,所以民众养马积极性非常之高,马匹数量除了军用措措有余。
由于是与传统使用骑兵的行家蒙古人作战,骑兵非常之重要,朱元璋时期就格外的重视,到了永乐年间,骑兵规模到了鼎盛。为了肃清蒙古残余,成祖第一次出兵北伐,邱福冒险孤军深入,结果10万精锐骑兵全军覆没,可半年之后,成祖又征集了30万骑兵,可见其骑兵规模和根基之雄厚――还这句话,骑兵的主力也是汉人,而且再与蒙古各族作战中,骑兵之悍勇也是让蒙古人大为惊诧的,何况他们的装备战术更好。
但明的政治腐败,体制瘫痪,民变四起,军事体制也遭到冲击,马政也实行不下去了,军马减少,军队疏于训练,加上火器大量使用,骑兵地位开始下降,造成后世认为明代骑兵微弱的认识。
其实,明代军队数量冠于世界之首,兵器先进列于世界第一,明初就有大量的火器投入实战中,而后明代也一直比较重视火器的发展,兵器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数不胜数,始终位于世界之首,但是政局腐败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否则,这么一支装备最先进,规模最庞大的军队,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
到了清朝,也不多说了,它使得中华帝国走向和衰落,不谈也罢。另:偶然看到关于尚武精神的讨论,忍不住插嘴。今天修改一次。
称宋之弱,其实是军事方面的,但经济能力却列世界第一,年年战争赔款,两宋却不见民间贫困冤苦的迹象,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迹,也是社会相对稳定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有几次起义,不过规模不大,如梁山)。对于说外国使节来中国只去辽国,更是有些荒唐,之所以被称“契丹”,因为那时契丹人占据北方大片领土,外国文明接触到自然是他们,但契丹给他们留下并不怎么好的印象,相反宋的经济繁荣倒让他们更感兴趣――另外小日本对宋文化也是相当敬慕的。
之所以宋的弱小,是由于宋在统一全国后就直接面对北方强大的辽国,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在军阀混战中建立起来的朝代都不同,他面临的威胁实在太大,而且也由于常年的战乱使得辽国获得了不少好处――比如燕云十六洲,他们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得到了广大富饶的土地,而且可以安心的发展壮大自己――而宋却在为结束战乱而忙碌着。
这么一来,宋要在国家建立之后安心发展是不可能的,西有夏王朝、北有辽国,强敌环绕,战事连连――几乎宋从建立开始就陷于与北方民族的不断的战争中,这严重的消耗了宋的军事潜力,几乎他们没有认真的准备过,就不断的被迫战斗再战斗,我们知道西汉、唐,都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发展中积蓄力量,一击而成的,而宋却没这个机会。
那些讨论之文说秦汉民风悍勇,不断扩疆僻地,而宋后却见国人日益懦弱,不复勇武之风,其实有些偏颇。宋采取守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加上初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明君,政局混乱,但宋人虽有一腔爱国激情,却是报国无路,我们读宋词总能感到当时人们都有一种愿意舍身献国的血气,但也总对国家当局深深的失望之情,如果宋能出个贤明果敢的明主,那么凭着广大民众的热情,不是没有可能再创大唐盛世的,而且宋的经济能力是非常之强的。
到了明代,不要忘记是汉人赶跑了蒙古人,尽管元朝比起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来也衰弱不少,但其军事实力也是很强大的,只是他们的统治搞的民不聊生,民变四起,再有忍耐力的汉民也无法忍受,最终元朝只短短的统治了90年。
再后明初屡次北伐,前前后后不下十次,取得了不小的功绩,这给稳定明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明末又是一个宋的翻版,政治腐败,党争严重,而且李自成的起义给了明重重一击,内忧外患之下,明王朝自然崩溃了。
清的统治者聪明很多,他们懂得仁治的重要性,改变汉族这几乎不可能,相反他们自己的改变最终让汉族接受了他们,而且清王朝统治基本还算不错,只是太过于故步自封,在时代中落后了。说到这里可以有个结论,国家的强大与民风是否悍勇基本无关,要知道再弱的民族只要通过严格训练,也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民风再悍勇的民族,也不见得就能建立起强大的政权。关键是在于领导者,就如拿破伦的名言:狮子领导的绵羊能击败绵羊领导的狮子,我们可以看见各朝代的衰弱并不是民众丧失了悍勇的习性――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习性也会在懦弱的人身上体现――而是领导者的腐败和无能所至,民众并不缺乏为国牺牲的热情,但他们没有好的领导者,没有被统一组织起来,一盘散沙,最终无奈的接受被统治的命运。不过一旦出现强有力的领导者,那么情况会立即转变,朱元璋就是一例。清朝太了解这种形势了,他们知道绝对不能让这新的有力的领导者出现――要么就是自己做这种领导者,他们归于汉文明,并以实际做法消除了民众的抵触心理。也就是说他们了解到汉民族的基本特性――不是在于是谁当了统治者,而是是否能合他们的心意,并让他们感到一个作为汉民族国家存在的实际意义――因为汉人强大的不是他们的武器和军队,而是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底线。清末满人政权又重复了历史,于是就被一场革命赶下了台,而汉民族走过了5000年,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我看正常的魔武双修也不算为过,但关键不能吹的太玄虚了。
孙悟空够厉害了吧?西去取经道路上也是困难重重,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还经常借助他人之力,这样人物倒显得真实可爱,本事再大也不是万能。
封神榜中魔武双修的人物更是多的海了去了,可是绝对没有一个是能杀遍天下无敌手的,对于那些魔武双修的人物间惨烈的大战的描写――最真实的神话人物间的战斗――显得更可信、更精彩,非常之经典。
现在的某些奇幻,全是再看谁比谁能吹,可是越来越多的主角们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惯上“第一”的头衔,那也没什么过分,总有天下第一人的,你要是本事比所有人大那么点点倒罢了,可惜这第一的背后就是空洞无味的情节描写,第一比第二高的不是一个档次,而是天与地之差别,我都不知道干吗那么厉害了还写个啥?什么妖怪魔头还敢出来混么?结果其唯一继续下去的就是无耻再无耻的对性的追求,换句话说,所谓无敌天下的本事,只不过是用来泡MM的而已。灵魂,奇幻或者玄幻小说的灵魂,我们看封神榜为那些精彩宏大的战斗场面动容,看西游记为孙悟空机智勇敢的表现叫好,可我看某些小说――除了看主人公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空洞的打败一个又一个愚蠢的不知死活的敌人,就再也记不得什么了,因为就连描写性爱也勾不起我什么兴趣,老实说,看那些欲说还羞的性爱描写,真不如直接去看黄书得了――黄书中的女主角都比那些笨到一个飞眼就主动献身的奇幻女主角们更有个性点,而且专业。
要是我这么写就干脆标明――此乃色情小说,奇幻?什么和什么啊,我这叫奇幻么?真给色情文学丢脸。@明帝朱丹 wrote:
骑兵的作用在平原发挥尤为出色,特别是轻骑兵,蒙古军的骑兵部队可远程奔袭数百里迂回包抄,其耐战性可见一般,持久力方面比较,欧洲骑士根本不是蒙古轻骑兵的对手,另见中国古代的汉人骑兵实际上仅仅汉先秦和汉朝的骑兵堪用,唐朝的骑兵更多的用胡人和匈奴。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戈说的对,没有必要。两汉大力发展骑兵,但并非单一的重视骑兵(卫青的武钢车阵就是一例),提出利用自身的优势再结合骑兵作战。到了东汉更进一步,他们更认识到合成军队的优势。而且都提出了对地形、情报、士气的重视,加上重视计谋的运用和军队的灵活调动性,才使得两汉在对匈羌作战中都获得了胜利。
其中东汉对羌人作战,其部队不再只偏重骑兵,长矛和劲弩成了抵挡骑兵冲击的最好手段,骑兵则多用于对羌人进行长途奔袭(其中有很多匈奴雇佣骑兵),屡次击败羌人,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运用战略和政治手段的得当。另外要注意,朱丹兄说错了,唐一统天下靠的就是其出色的骑兵部队,其有“铁骑万余”,屡次上演奇袭取胜的好戏。李氏集团对骑兵建设非常重视,到太宗时候,其马匹的数量不仅可以自足,而且经常赏赐给邻国。唐朝的骑兵部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远远的超过了边境大敌突厥,李靖率精锐骑兵部队突袭突厥,创造了一次战争史上的经典,而且,唐朝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征服了不可一世的突厥,这比两汉来的都更彻底更容易!
我觉得我们说大唐盛世,总停留在经济观点上,而其实,正是这种横扫天下的强大的军事实力才确定了唐的地位,而骑兵部队,可以说比当年的西汉更为强横。
到了后来,唐的地位已经无须再保留如此庞大的骑兵部队,北方少数民族早已是唐朝的附庸,利用其特点正好可以组编骑兵,而不需要中原再养那么马了。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这首歌谣,就可以看出大唐骑兵之强。我想我说过2次,蒙古攻宋前后用了一共45年(1235――1279),蒙哥死后,忽必烈用了19年……想想吧,那时的南宋是何等腐败虚弱!45年,这算是个很短的时间么?
横行天下的蒙古铁骑,还是在南宋根据其特点设置的防御体系前一筹莫展,应该说蒙军采取的绕道云南广西的迂回战略非常之出色,从南宋的软档插了进去,南宋防御体系完全崩溃。
真是悲哀,这时又出了个千古特等超级汉奸吕文焕!就是这王八带着蒙古人,以自己旧部为先锋,一路杀到临安……
其实,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无论军队有多强大,背后是个腐败软弱的政权,也是无用,岳飞的事情不多说了,那么再其后又发生多少类似的事情。
蒙哥死于钓鱼城之下,忽必烈拒受撤军命令,于1258年11月孤军度过长江进攻鄂洲,南宋军民拼死抵抗,各路南宋援军也纷纷抵达鄂洲附近;而南路接应忽必烈的蒙军在潭洲也陷入苦战,这时,忽必烈背后是长江,周围是南宋各路重兵,而自己的友军大多北撤,前进无望,后退困难。贾似道这超级奸丞不仅不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反而主动前去求和称臣,赔款息战。于是忽必烈高高兴兴的回去抢夺皇位去了。
如果,假如历史有如果,南宋在那时离取得的辉煌的胜利是那么之近,真是可惜全白费了一帮死战不屈的男儿的热血。
1268年,蒙军再侵襄阳,将襄阳重重包围,襄阳军民誓死不屈,苦候援军,而这时又是那个贾似道,不仅事先没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令人惊异的是直到襄阳被围两年后才派抗蒙名将李庭芝出兵救援,这时又出现个更让人气愤愚蠢的事情――军权全被贾似道的女婿草包将军范文虎独揽,而这个家伙根本没出兵的意思,李庭芝成了光杆司令。迫于全国上下的压力,范文虎出兵增援,结果一败再败;而李庭芝只得自己招募兵卒,制造轻舟,派张贵张顺率领一支“敢死队”冲破蒙军防线,抵达襄阳。到了襄阳,全军士气高涨,张贵派人突围,与范文虎相约南北夹击蒙军,范文虎一口答应,然而,当张贵率领这3000由忠肝义胆的平民百姓组成的子弟兵杀出重围,到达相约的会合点,却发现范文虎跑了,3000子弟兵在重围之中死战不降,直至全部血染沙场……就是如此,在没有任何增援的情况下,襄阳还是坚守了5年之久!
这只不过是其中的2件事情而已。
而后,南宋灭亡,四川军民拒不投降,英勇抗击了3年之久;南宋最后一战崖山大战,又是激战3天才告结束。
如果说蒙古人的攻城火炮厉害,那么在鄂洲、钓鱼城、襄阳……却屡次发生久攻不克的事情,那么只能说明,蒙古人的攻城术,远没有众志成城的抵抗意志的厉害,可惜,南宋当局却一次次浪费了南宋军民这种敢于为国牺牲的热情。说到这里我倒挺同情吕文焕,率军孤守襄阳的正是他,想来也真不容易,苦苦坚守了5年,每天都在期盼援军的到来,可惜,每天都失望之极,这种情况下,对南宋朝廷彻底的丧失了信心,才导致他率众投降的吧。
当蒙古人攻下匈牙利之后,准备再次西进之时(他们也的确作好了准备),成吉思汗死讯传来,忽必烈回去争夺王位去了。于是留下了无比的悬念,蒙古人是否能成功的攻取欧洲?
我觉得是不大可能了。
为什么蒙古人如此出色?因为他们的大范围迂回战术的厉害,就是兵出偏锋,他们不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而是采取大范围的战略机动,相当于农业时代的闪击战,当他们出现在未曾防御的城市面前,防御者往往是措手不及惊恐万分。这种对敌人的威慑力量之强大,使得蒙古骑兵成了无敌的代名词。(南下攻宋也可看成一种大范围迂回作战的经典)。
但这种迂回需要什么?速度和空间。但是,蒙古人却在欧洲遇上了麻烦,他们对中世纪西欧国家采用的依靠高大坚固的城堡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感到头疼。
比如法国东部,一个3000平方英里的地域现今仍保留有70座城堡,那么可想而知,蒙古人的面前是多少坐高大坚固的城堡呢?
中世纪的欧洲,运用在交通枢纽、险要地势上密集的构筑城堡以达到纵深持久防御的方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战术战略手段,这种方法带来的影响是――基本上欧洲各国打的热火朝天,但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并不多,就算法国三次被英国打的精锐尽失,可是英国人从来就没在法国的土地上站稳过脚跟。
长期的战乱使得城堡的数量天文数字般增加,还使得一切皆以城堡为中心,国家边境和所有宽阔的地带的一切人口、粮食、家畜都被撤空,更多的资源是储备在城堡中,即意味着敌人进犯的时候就必须攻城以得到继续作战的给养,反过来就是说,因为入侵者的后勤线不得不面对另外的城堡驻军的骚扰和破坏,而攻城是困难的,结果是入侵一方只得因找不到可用的补给而后撤。
这种强有力的防守战略还被是认为一种极佳的进攻后勤战略,原因大家这时都该明白,大量的构筑城堡这种战术战略使得城堡中的驻军不仅可以稳固的防守,而且还可以实施进攻――但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而事实证明,这一种强而有效的军事策略。西班牙就是用这种策略抵抗穆斯林的入侵。那么回到话题,尽管蒙古骑兵在给养方面是历代军队中需要最小的了,他们的士兵耐苦耐劳的程度也真不是用人来形容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他们的后勤越来越跟不上他们进军的步伐。实际上,蒙古人取得给养的方法大多是靠就地劫掠,“羊马随征,因粮于敌”,羊也有吃完的一天,而后勤又跟不上他们的速度,那么只能靠就地劫掠。
蒙古人发现的前面不仅高山蜿蜒,而且城堡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抛弃他们善于的大范围机动战术,限制他们这种迂回战术的原因――因为他们要从城堡中抢劫粮食――而进行攻城战,他们就没法采取象攻宋一样不惜辛苦进攻万里之外敌人的防守薄弱环节,几乎没什么空地可供他们劫掠。
但攻城战是件非常困难和头疼的事情,蒙古人的攻城术非常先进,还运用上了火炮,但是,就算如此也要花上大量的时间精力――他们的补给越来越少,士兵伤亡也在增加而得不到补充(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道理都该懂吧?),不可忽视的是反对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就算欧洲各国彼此间不信任和仇视,但此时面对外来入侵者不得不联手,就象十字军。
再者,关于蒙古骑兵强于欧洲军队的说法,其实在征服匈牙利的时候,蒙古人赢的相当艰难,要不是出色的指挥和顽强的士兵们(既出色的大范围迂回机动战术),恐怕蒙古第一次失败就是那里。
(原谅我的罗嗦……)很多人认为面对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比沉闷保守的欧洲方阵厉害的多,其实都忘了一个条件――地形。
“天时、地利、人和”,这军家至尊三要点,缺一不可,可蒙古人已经少了两点。西欧某些多山的地形里,这种传统的步兵方阵,可以用地形的优势掩护其薄弱的侧翼,希腊人用重步兵将波斯人的骑兵赶回了阿拉伯(尽管那时骑兵没马镫),拜占庭用重步兵击败歌特骑兵……说明步兵不是没有可能击败骑兵,关键要看在什么地形之下。在平原上蒙古人也许无敌,但是欧洲至少还有他们需要征服的太多的高山,而这些,都使得蒙古人的道路凶险无比。而且,他们还要面对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强国,他们的军队质量数量和依靠城堡发展起来的纵深防御体系将是蒙古人从未遇到的,而且极不适合蒙古骑兵的机动,所以继续下去的威胁和代价就不可估量了。
的确,蒙古人攻宋前前后后用了45年,就是在南宋的步兵和城池前无所作为,才采取迂回攻击的方法……但这是蒙古人值得和必须去做的,而且他们在那里遇到的困难要比欧洲这里少的多的多,他们可以毫无担心的实行这种迂回战术――但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得以成功。
而事实证明,一支单一兵种构成的军队,是不可能击败一支合成军队的,英格兰人在威尔士、欧洲人在十字军战争中充分认识到了这点,他们的步兵地位开始上升,弓箭手质量在不断提高,而且对于武器结合运用方面开始变的有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指挥官开始重视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这一切和罗马职业军队相差无几。呵呵,其实也不急着合并啦,因为我看书从来都是一目十行,不甚仔细,老爸买的那几本书也都是太难懂,偶的水平太次,看不明白,我只是个枪手,拼凑而已。
而且近来去网上查了查,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或者与我自己“翻译”的完全两样,于是我想写完后再修改一次,那时再合并吧,也希望有兴趣的多多提供资料啦。另,关于五老君,在道教现行的神仙谱系中,并不是很明确到底是什么东东,而且其身份和四御又经常混杂。因为四御中的玉皇,所以经常将四御与三清联系起来,前面说了,就是曾经把玉皇列为三清之上,四御的地位提高,成了最高位的四位天帝;而又有将五老和四御联系起来的,也就是四方天帝即四极大帝(龙骑兄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并不占正统,道观中供的神像多按前一说法塑造。现在的道教将三清列为最高,四御其下,而五老则是被省略掉的,所以我说他们倒象是离休干部一样,地位高但没什么用。
封神榜里,中央黄帝是三百六十五清福正神之首,清福……呵呵,清闲之神喽――当然,这是我的歪解。五老君
这里简单说下,这五老君就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五灵玄老黑帝君)。
这五位可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也非道家之说,而是道家把神仙体系弄乱之前最正统的神仙,传于周代,五神取自五帝的传说,北方黑帝叶光纪后来和玄武扯上关系,所以有时他就代表着玄武大帝。秦崇白帝,所以刘邦取天下后就有“刘邦斩白蛇”的传说(说是刘邦还是一小官的时候斩了一条白蛇,其实是白帝之子),
这五老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但后来道家创了套神仙体系,把这五位的饭碗抢了,而且在道谱中他们也不胜抢眼,称其为“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不过对他们的地位还是很尊重的,称其五位元始五老,与元始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又称其为五行之始、五气之祖。想来不是自己造的神,也算可有可无吧,我倒觉得这五位有点象退休老干部一样,当个顾问什么的,没什么职权, 但地位却是毋庸质疑的。星君:
四灵二十八星宿
四灵,也称四象、四相,就是什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就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上的二十八个星群。这二十八个星宿四等份,就是每一方向七星宿,属一象……这些我看资料库里有,也就不必多说了。二十八星宿各有姓名,又长又烦,查起来也不方便……这里就不说了。其实这二十八星宿的个性各个不同,故事也非常精彩,大家去查查《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就能知道个大概。(要看懂文言文先)
古代四灵常用于兵阵,随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根据这四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文星系,我也搞不清楚,有兴趣就要去看看些天文书了……天书……
这个四灵二十八星宿用现代话说就是“大内侍卫”,各个身手了得功夫不凡,最初是道家至尊太上老君的近卫,但随着老君的地位日渐衰落,此特权便非他所有了,而是成了道门之守护大神。在人间,这四灵二十八宿是道家行法时的护卫,也为道观的守护神。
我们常见道观里这四灵二十八宿浑身上下金甲披身,手持宝刃,威风凛凛,但这一套顶级装备却换不来高的人气,说到底只是个保镖,站岗的,咱挑剔的信难善女也看不上眼,除非他有凯文・科斯特纳那么酷……但其中有一位却是特例,此君因为宋真宗一举成名,红透大江南北,成为历代不衰之偶像。真武大帝
不用说,借了皇帝光的这位就是这位北方玄武神、真武大帝、玄天上帝。
四灵的模样是四种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一乌龟(或蛇),尽管是个神,但也没有人的模样,所以说古时玄武的地位也不怎么高,但是,这从宋代,却发生了变化。
前面说过,四象古时用于兵阵,多用于指示四个方位,整肃军队阵列之用。于是四象有时和兵家联系起来,当时宋与辽国多征战,但输多胜少,北方民众苦不堪言,为了增强大家的信心,取得边境战争的胜利,大伙儿就去求拜这个……乌龟,汗,不对,是玄武大神。为什么呢?因为四象镇守北方北斗首宿就是这位,而四象又是兵家常用,反映了当时人们期盼北方战争胜利结束的心愿,当然,也有说当时宋兵营里的士兵见了“玄武显灵”(就是乌龟和蛇),盖了祠堂奉拜,没想到旁边的泉水可以治病……神话是人传出来的,这话倒一点不假。
但总不能拜个乌龟吧?于是玄武大帝也就有了人形,经常和五老君中的北方黑帝叶光纪联系起来,而乌龟和蛇成了他的两只圣兽。为了避老赵家圣祖玄朗(也是编出来的)的讳,宋时又改玄武为真武。这里有些好笑的东西,不得不想说一说。前面因为是介绍各神,并不准备写的很详细,但实在忍不住。这玄武又是一造神运动之典范,和老子先生有的一拼。老子是因为唐家王朝而确立自己不凡的地位,那玄武就是宋真宗给捧上去的。唐朝李家发现这老君和自己一个姓,大喜,这还不赶快拜认祖宗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惜他本家的老祖宗了,儿孙当了皇帝却把他给踢飞了,认了个外人当祖宗,真是不孝……而赵家惨点,没姓赵的神啊?没关系,吹呗,皇帝吹牛水平再次那也得当真的!这玄武就和他赵家扯上关系了,说什么圣祖上帝托梦,搞的好不风光。只是道家也不怎么卖帐,毕竟不是自己造的,有点不服,来了个即不反对也不承认,到现在,所有的道书中都没宋真宗吹的那套玩意,而且也从没表示玄武和他赵家有关。哎,这神仙也真是……看起来法力无边,其实还是被咱俗人踢来捧去的,没咱们,他玩个啥?
也有将这四方神相对的四天帝,但非正统之说,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但有趣的是,这北方的大神本是汉民们的祈祷胜利的对象,但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却也将其视为自己民族的保护神,北方嘛,得胜了一方,当然是受了他的照顾啦,所以他的地位又一步提高,本来玄武真君升格为大帝了。
到了明代,玄武的地位又一下子突飞猛进,朱棣欲起兵夺取王位,就是借了玄武大帝的名头,朱棣镇守燕京(北京),也正是北方……所以夺取天下后,朱棣特别崇敬这位大神,全国各地大修真武庙,著名的就是武当山,而且给这位又加了长达一百个字的封号,众神之中名列第一,真是前无古人后为来者,其地位也差不多和三清并列,直逼人气最旺的玉皇大帝。但现在其地位还是低于先天尊神之下,这是后话。
人们古时认为北斗注死,所以玄武也是掌管人之寿命的神,想长寿?拜他。但又因北属“水之精位”,(乌龟乌龟水里游),所以能降治火灾,人们又多建真武庙祈免水火之灾。其实,玄武远古时期是性爱之神,原因嘛,有空再说。文昌星君
就是文曲星啦。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也就是考试之星啦,要想考试考的好,文曲星君少不了……古时考试关系到做官发财,所以对这位那些满腹经纶的学子们可是尊崇有加,也正因为多是文人拜祭,显得这位档次也挺高的,因为他的诞辰,各地的官府与文人雅士都要去文昌庙奉祭,那时免不了都要呤诗作文,称为文昌会,和现代的文学研讨会差不多,完全不同与那些平头百姓们比较“俗”的拜祭时的气氛。
哈哈,所以大家全国大考之前去拜佛祖,可是去错了地方,管文的是他呢……
就我个人来说,也挺喜欢这位神仙的来历的。蜀人张育为报母仇,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又与七曲山梓潼神亚子合称张亚子,后来张育也就成了张亚子(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吧)。
后来唐玄宗入蜀,感叹其英勇神武,特地去祭祀他,对他大加赞扬,并解佩剑献于他。老实说也许唐王只是感慨此人的品性血气,对他表示尊重,但没想到此一来他的声名远播。到了宋代又被高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光宗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到了元代被奉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另外,除了忠主救国的事迹之外,传说他还是个大孝子,他母亲病重,他就亲自替老母吸脓,并割自己的肉给老母加营养。所以,这种忠孝两全之完人为历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尊崇,特别是南宋,正直国家外患连连之时,人们敬奉他多与时事联系起来,希望国家能出这么个正直刚强,英勇无畏的英雄力挽狂澜,可惜执政当局的腐败无能,最终没能满足人民的期望。
这么号人要是当战神挺不错,怎么去当了个管文的神?我也道不明白,但可能和中国自古尊文轻武的思想有关,也有可能因人们愤恨当时考场黑暗,希望这么个百姓眼中的正直刚烈的神替他们出口气吧。
这个神的出身可以说非常之平民化,人们对其崇敬开始是为其气节忠烈,但渐渐的,越传越神,加上道教利用了这种民间的信仰,又给其添了个神话版的出身,说什么他生于周初,转世了大概七十几次,到了蜀地,玉帝命其掌管文昌府,评定禄籍……这该死的,利用人们的信仰,随意把他定成了这么个牛头不对马嘴的神位,我看这才是对神的大不敬。但其性格刚烈耿直,清廉自律却是一直未曾改变。
说到这里,张卫建的新西游记看过没?(二版),那个坏透的文曲星形象,千万不可信,港人之乱造实在可恨,所以要写神话奇幻的时候,千万别把文曲星写成个白面弱书生样的伪君子哦!别把我心目中唯一敬重的神仙的形象给糟蹋了……其实我就是想列个表,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完整的神仙谱系,而且越研究越复杂,干脆根据自己想象和一些典故还有几本杂书看来的东西混在一起,整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有那个水平……汗,搞大了。
神仙谱系最完整的可以去看看道教中的神仙谱,我也是从那里揩来的,但也不是很全,不过也算是最好的了。太乙:
要问《封神演义》漫画中我最喜欢哪个角色?就是他了,捧个核弹一副懒散的表情,可爱死了……耶!好吧,来说说这个家伙。
诸神的称号多的是不得了的,这个家伙也是,平常 称太 乙 救 苦天尊,又称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或十方救苦天尊等。
他可是大忙人,整天就为拯救世界而东奔西跑,完全没人们想象那么清闲自在,没办法,谁叫身在其位必行其则呢?
据《太一救苦护身经》,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天庭中东方长乐世界的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或在 宫,或降 间,或居於地狱,或 威 摄群邪,无处不在。太乙救苦天尊能随物应化,变化成仙童玉女 、帝君圣人、天尊真人、金刚神王、魔王力士、天师道士、皇人老君 、天医功曹、男人女子、文武官宰、都大元帅、教师禅师 、 风师雨师等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 。 瞧,满世界乱跑的家伙,呵呵。
人们对于灾祸总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那时自然会想起漫天神佛起来,但是,求玉皇?他太高远,求元始?他太飘渺,求老君?谁喜欢这个窝囊废?求灵宝?他是干吗的?好了,不用慌,太乙真人来也,道教徒们很知趣,立马给信难善女们安排这么一个角色。所谓一呼则应,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大呼神啊,救救我吧,一把年纪啦……太乙骂到:靠,结婚是月下老头管的,关我鸟事?)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对於积功行善、功行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会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 接引升仙。他是老好人大善人,人气也难免的高,
我不知道这太乙真人的在哪本著作中将其列为先天尊神一员,但是最初的基本神仙谱系的著作中没这个角色,比如《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恐怕与玉皇一样, 也是顺应了民意,而后加上去的吧。头又大了,我翻了N本书也没找到这个家伙的身世(主要都是文言文,我实在看不懂,也懒得看),他不象玉皇、元始、老子等等文章多多。汗。
说到这里,可以发现一些神都不怎么出名,所以关于他们的传说也少之又少,一些关于神的封号的书,如《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云 笈 七 签 》、我实在没那个水平看,看也看不懂,有空各位去找些白话文校译的来看看,记得找到了通知我哦!所以我只能说个大概,大家也就讲究着看吧。三官大帝: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天地水的的礼仪,但那是皇家的事儿,平民百姓没这个权利,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建天师道(五斗米道、后来的道教),就祭三官。五斗米道初始以为百姓治病的名号发展起来,所以上手三官也成了的道教徒们请祷治病的的方法。
三官就是天、地、水三官。他们的职能是校定人间罪福,因为以前五斗米道认为人生病是有罪的表现,祈祷三官免去罪孽,就能治病。
天官是赐福天官,位列一品,紫薇大帝,为人赐福;地官是赦罪天官,位列二品,清虚大帝,为人免去罪孽;水官是解厄天官,位列三品,洞阴大帝,为人消灾。
看来这三官都是挺受欢迎的,都是干些好事的神仙,所以相对来说深入人心,在道教之初地位也是最高的,但是随着道教的发展,这三位也难免身份越来越低了,到后来沦为跟班了。
三官起源有许多版本,比如三官出于阴阳五行,乃天地水三元之幻化而生;又如三官是元始天尊的三个儿子,在人间就是有名的尧、舜、禺,死后封为三官;还有说是周幽王三柬丞:唐宠、葛雍、周武,又号”天门将军”,死后封神;还有一个比较复杂,就是三官大帝是受于真仙之骨的,他们的父亲姓陈,名子栋。为人聪俊美貌,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为妻。三位龙女各生一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被天尊封为治世的’三官”。但总的看来,是人们对天地水三种自然物质的崇拜。
土皇:这名字难听点,但不代表他的没用,呵呵,看名字也知道了,土地之神。当然可别和那些土地老儿联系起来,这家伙是仅仅次于四御之下的神,厉害着呢。
他就是那个《山海经》里的土地之神后土,称号是承 天 效 法 厚 德 光 大 后 土 皇 地蒙古人撤出欧洲,其实是必然的,因为蒙古人离开草原太远了。
东欧国家缺少兵力,俄罗斯依靠的是重型骑兵与重型步兵,波兰人只有重型骑兵,缺少足够的弓箭手,而且军队数量也不多,西里西亚、莫力维亚、日尔曼、波兰、波西米亚联这么多国家凑起来也只不过3万多人。诺夫哥罗德免遭劫难,上兄说天气和地理环境是原因,蒙古人面对森林与沼泽之间的这座城市,毫无兴趣,调头走开了。
面对匈牙利,蒙古人赢的并不轻松,匈牙利拥有足够的骑兵和弓箭手,而且武器装备也比蒙古人好的多,但幸运的是蒙古人拥有出色的将领,而且战术组织严密、协调,军队征战多年,经验丰富,匈牙利人无可奈何的接受了失败的命运。
而后,蒙古人继续西进和南下,但其实这时蒙古人已经开始觉得征途的苦难了,当地人不断的偷袭他们,在山地里设伏,切断他们的补给,而蒙古人的骑兵也很难在山地里展开,一切都是困难的,但蒙古人还是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辉煌之旅。
惊恐的欧洲诸国在教皇的号召下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这不下于再来一次十字军,但是这次是为了保家卫国。
这时,思乡的情绪在征战4年后不可避免的在军中蔓延,征途上的高山、森林以及高大的城堡,蒙古人也感到力不从心,也可以说也丧失了兴趣,因为没有多少牧场、谷物可供这个游牧民族使用(呵呵,蒙古人入中原后把良田改牧场的事情干的不少),后勤保障也越来越困难,而且蒙古人西进的目的也非纯粹的攻城掠地,他们已经抢到了足够的财宝,忽然又传来成吉思汗的死讯,蒙古人没有理由再继续留在欧洲了。事实上,蒙古人西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蒙古骑兵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悍,单一的兵种导致蒙古人在特定的地形上丝毫不占优势,俄罗斯大草原可供他们驰骋、东欧平原挡不住他们的铁蹄,但是一但遇上欧洲那些高山森林,实在难有作为,不要忘记,十字军对结合运用武器的理解和对各兵种如何协调作战所带给西欧的经验,比蒙古骑兵的短暂交锋要重要的多,而且也大大的改善了欧洲军队的作战能力,而且蒙古人的补给困难(大多靠就地劫掠,但越到后来可供大军洗掠的地方越少)、不得人心(越来越强烈的有组织的抵抗已经让蒙古人损失惨重),战略上已经处于下风,在没有与欧洲真正的劲旅交手之前,认定蒙古人的胜利也是有偏颇的。
就算他们再西进,恐怕只能以失败来结束这个漫长的征途。如果可能,蒙古人要是和英国长弓兵一较高下,那倒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嘿嘿,中世纪全面战争,非常有趣,但其实里面骑兵的作用被大大消弱了,没幕府将军中那么强悍,而且造价贵,你要是用骑兵当主力那这个损失就太大了。
我用困难级和专家级完过多次,如果用这两个级别就知道兵种相克的重要性,一般一场战斗如果控制不好,就算你比对手级别高的部队多,也只有失败一条路。我对付蒙古、莫哈夫(骆驼骑兵够强悍)、埃及等等拥有强大骑兵部队的国家,多用对骑兵有加成效果的长矛兵戟兵,组成严密的队型,一般三、四个方队,防御时就站着不动,让敌人骑兵冲击(基本上冲不破),进攻时用一支垃圾部队去诱敌,然后用长矛兵的阵列顶着,注意千万不要让他们采取追击,否则队型散开就麻烦了。武士和骑兵在侧翼多运动,最好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指挥官,那家伙一完你就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胜率(特别是4千人以上的大会战)。如果到后期出现功勋步兵团这种顶级的长枪部队,基本拥有3级以上的勇气,即使在战斗中消亡怠尽,也不会出现逃跑的场面,这是最让人放心的部队,依靠长枪兵的超级防御能力,加上用两翼骑兵实行短促的突袭(因为要注意骑兵的疲劳度,疲劳度太高骑兵战力会大大下降),到敌人全线溃退再用骑兵追杀。
另外,其实里面最好用的是西班牙,地理位置太理想了,因为象别的欧洲国家一旦对邻国发动战争,就会导致全天主教国家的攻击(十字军,强啊),但西班牙不会,因为可以选择象异教徒国家莫哈夫扩张自己的地盘,而且对教会贡献大还有额外奖励哦,再说西班牙如果拥有葡萄牙、摩洛哥,都是赚钱的地方,只要安心发展经济(不要发展武器系统,只要发展经济),收入之高也是让人乐的合不上嘴的。西班牙的轻骑兵、圣地亚哥骑士都是非常强悍,不比德国的歌德骑士差多少,而且有个很特别的地方,西班牙的王族一出场的星级都非常的高,一次居然出了个7星级的亲王,晕,到后来我手中大概有4个9星级的将军……而别的国家最多只有4星级的亲王。@沉睡的心 wrote:
好久没来了,居然看到了一篇科幻,我喜欢,不过这两段最好删除,至少要把第二段删除,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后面的段落已经是很不错的开头了
笑,不语。
什么是画蛇添足?如果说是万能形的倒也不错(除了不怎么守规矩),可惜没有这么个万能职业。这种人物要是放到西方神话世界去……上帝,拳打希腊罗马无敌手,脚踢埃及北欧他一人,印度人则高兴的屁颠屁颠的――瞧最厉害的,还不是咱如来老大?
@joejones wrote:
说前面的话只是告诉大家那时我自创的。我看了一下天人的设定,并没有提到魔法元素具体是怎么来的。而且事物的来源需要一点浪漫,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贴出来,希望天人更完美。幻想本来就是很浪漫的,不是吗?:)
下面是我的完整建议:
魔法元素的诞生:四大元素诞生于四种曾经广泛分布于大陆上的神奇植物。他们将自然的力量转化成四种不同性质的介于有形体和无形体自间的物质,被后来的魔法师命为元素。
地元素―地苓草(紧贴地面生长,根系特别发达,吸收地气)
风元素―风翎草(长有巨大的叶子,对生的叶片仿佛两个翅膀,立于风中而不倒)
水元素―水凌草(花朵极其特殊,碗状,可聚集大量的露水)
火元素―火灵草(果实很小,赤色,结实的瞬间自燃留下坚硬的种子)为什么都是草?古人说天地之精华,万物皆有灵,可以是石头、高山、大海、河流……甚至吃草的牛牛身上……
-
作者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