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
作者帖子
-
所谓笔随心意,到了一定的境界了……啊哈哈。
当然,没有失恋过的人自然不会了解失恋的痛苦,在下是两百万分的理解――握手握手,没事,继续发泄,随便写什么,要深沉就继续的深沉,要复杂那就继续的复杂,其实,你这样写大概是对于自己的意思要大于文章的本身,至少这玩意其实不是给咱们看的,是不?
至少看的出来,写出来和喊出来一样,怎一个爽字了得,管别人说什么呢。
嘿嘿,其实很多年后想起来却是滋味无穷……失恋这玩意,比咬牛皮糖拽多了。当然,我所讨论的主要是在战术方面,战略方面一向不是我的所长。
罗马人在安息的失败,可以看成是罗马军团保守的步兵战术的失败,尽管其军团组织十分先进,但无奈罗马人不重视发展合成兵种,骑兵是高卢的轻骑,弓箭手也少的很,在克拉苏入侵安息之前,罗马人是有机会获得安息人足够的情报的――可惜,克拉苏拒绝了对安息人熟悉的多的亚美尼亚国王的邀请,不理智的把军团开到了平坦的地形之上,这样,便于骑兵机动的地形中,罗马人大败。
就骑兵来说,高卢骑士尽管英勇善战,但装备低劣,与安息优秀的装备精良重骑兵相比,失败也再所难免,当高卢骑兵溃败之后,罗马军团便不在有骑兵保护其侧翼,安息人可以放心的用轻骑兵包围这些可怜的罗马人。
如果克拉苏的罗马军团有足够的弓箭手――事实上他可以很轻松的征集波斯弓箭手,但他没那么做,他也是盲目的相信罗马步兵的威力――那么克拉苏可以用弓箭手牵制安息的骑射手,而对重骑兵防击很好的罗马步兵可以保护弓箭手,至少可以在形式不妙的情况下从容的退去。
也就是说,在平坦的地形上,罗马人过于单一的步兵不是拥有大量骑兵的西亚各国的对手,而在叙利亚的城市附近有太多的树木,限制了安息骑兵的机动,所以罗马人能击退安息人。
轻骑兵也展现了他们的优势,但是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射手除了比徒步弓箭手逃的更快之外,没有任何优势,但就是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让罗马人吃尽苦头,当安息人用骆驼驮来无数的箭支之后,他们已经知道用轻骑兵就可以简单的战胜罗马人了,当然,是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之上。
不过真要分析其主要原因,牵涉的太多,说不完了,但至少亚历山大的合成军队就不怎么害怕波斯的骑射手,因为亚历山大有足够强大骑兵和足够的弓箭手,遗憾的是,汉拔尼的失败使得亚历山大的体系被罗马体系的光芒掩住了,但后世军事发展又证明,合成军队永远比一支单一兵种来的有优势的多。
另外,克拉苏贸然的进军追击安息人,使得其抛弃了罗马的一项优秀传统,既随时随地的挖战壕筑工事,以至于克拉苏被安息人包围,却没有象样的防御工事可依托。
另外,高卢人一直喜欢骑马的,罗马人的骑兵大部分是雇佣高卢人,战胜高卢人,除了恺撒的战略运用的得当,而且罗马人传统的挖战壕筑工事的做法,使得轻装的高卢骑兵毫无用武之地,而且,高卢人骑兵也不怎么擅长骑射。我在《罗马军团》中叙述过《东方安东尼》之文的错误之处,但不是很详细,有空在一一指出吧。
这个骑兵步兵谁强谁弱的事情,其实没必要去争,兵种相克的道理自古就有,只有一支包含了各种兵种并能最大效率的发挥其作用的合成军队,才算的上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亚历山大结合四种兵种的合成军队横扫欧亚大陆就是一例。蒙古人可以打的欧洲无还手之力,不过灭宋却足足用了45年――骑兵对步兵,你能说骑兵就强于步兵么?果然果然
哇呀,真是电攻上的文耶,翻了一下,基本一样,要是今天打游戏找攻略,还找不出来哩!到底谁抄了谁的?你的朋友是电攻杂志的?
不过,骑兵完善以后,它的冲击力就变得十分可怕,那时,步兵方阵就逐渐被淘汰了,西夏铁骑“铁鹞子”大破宋朝的“十全大阵”就是步兵最后的悲哀。
这句话有点矛盾,步兵方阵被淘汰了?步兵最后的悲哀?
可惜,比如西欧,重步兵一直是用于对付重骑兵,轻步兵对付轻骑兵最有效率,中世纪给了各兵种一个比较――重步兵优于重骑兵,重骑兵优于轻步兵,轻步兵优于轻骑兵,轻骑兵优于重步兵,重步兵优于重骑兵。当然条件是在平坦的地形上。
这就是长矛弓弩在战斗中大量使用的结果,两汉的长戟劲弩就让匈奴吃尽苦头,战斗中防御的一方总能取得较大的优势,但只是指战场上,不包括战略部分。
再举个著名的例子,闻名天下的瑞士长矛兵,其排列成长矛林立的方阵,在战斗中依靠快速灵活的协调统一的机动,是所有攻击他们的骑兵的噩梦,当瑞士人加入合成军队后,更能发挥他们的优势――至少不必担心对方在远处用弓弩攻击他们。就如1444年一样,就算法兰西军队占有15:1的优势,并且用弓弩不停的袭击瑞士人,但还是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下才歼灭了这些瑞士人,而法兰西骄傲的骑兵们,则又一次证明了骑兵在这种方阵之前的无能。于是,可以说,在长矛方阵和各种类型的步兵发展之下,衰落的其实是骑兵,而到后来,骑兵渐渐的不再担负主攻的任务了。事实上,每个军事学家都清楚的指出过骑兵的真实价值,在步兵面前,骑兵大多数时候都显得有些无所作为,大量的战例也证明这一观点,概括的说,骑兵单一的强大并不能保证军事的胜利,而后军事的发展更多的趋向于合成军队,比如欧洲重骑兵到后来不得不下马作战,只有轻骑兵,依然在战场上光彩照人。
类如魔法师之类的防护能力差的战斗人员,如果放在阵前…………这个嘛……我该说说关于阵列布置之类的东东么?(最近废话太多……)
@努塔瑞 wrote:
天气倒是个大问题……不过被黑熊扑一下还能说话?马来熊大约1米长,50KG左右吧,最小的熊科动物。还有,黑熊是日行的呀……而且近1吨重的黑熊会怕狗?决不可能呀……黑熊什么都不怕……
这个这个,不必顶真吧…………
我记得98爱尔兰队比赛结束后,一爱尔兰老者手握国旗,坐在看台上发呆,旁白说了一句话:比赛结束了,该回家了。而后老者耸耸肩,收起国旗,离开了。
真球迷,是该用这些形式来冷嘲热讽的么?别跟我说什么恨其不争的,足球本来就是用金钱堆起来的游戏,而球迷只是游离其外的一个不知情者,媒体总在用放大镜挖着一切细小如毛发的事物――捧上去的也是这些“球迷”,让他们跌下来的也是“球迷”……除了自以为是的义愤填膺状,笔伐口诛一番,其实什么也没有。
说话简单,但真心难求,该怪谁?那时嘛,天贼蓝,梦贼多,就整天盘算着毕业后能拿多少薪水而后买多少东西――嘿嘿,还是社会主义好啊,才几年前,那时还包分配呢。
读书?初中几乎把叫的出的名的武侠小说都看的差不多了,那时流行是漫画,至今我书柜里还塞满了各种漫画书,只是可惜借来借去的没几套是全的。那个叫“篮球飞人”(我认为死忠的第一代漫画迷从来不屑称其为“灌蓝高手”)的漫画书风靡全国,自认为是樱木二代的一帮哥们整天泡在球场上――包括我,荒废了学业不说,差点毕业论文都没过……似乎除了乔丹就是樱木,NBA主宰了一切……
那时看的古典小说是《精忠岳传》,看了两遍,把满江红刻在台板上;还有是《封神演义》,还很有兴趣的用白话文重写;《三国演义》到现在也没看完,倒是电台里的评书一集不拉……除此之外,就是漫画书,其他的再也没有了。
十八岁写了很多东西,那时电脑还不算普及,写在笔记本上,写过一个长篇,用了8本笔记本,搬家的时候丢了。@红玉狐狸 wrote:
加上“圣”字,头一层意思就是作古以久……
最著名的圣女贞德死于百年战争时期,却是在20世纪才领到“圣女”称号的……
没听说哪个活者的人是“圣XX”的,就如同中国虽然有给帝王封谥号的传统,但都是死了以后的事,也因此《乾隆王朝》里那一口一个“我孝庄”成了最大的笑话――这和给活人“圣XX”称号一样滑稽可笑。
你以为现在说“圣XX”就是死了的家伙么?现在给活着的冠上什么圣什么圣的就是滑稽可笑喽?哎呀,别说啥赌圣这小市民的玩意了,可怜的老聂也该作古以久了……
我这么以为――所谓圣指的是贡献、价值。比如我们现代以为的骑士,是代表了某种精神信念的战士,加个圣字,是说在同类中的佼佼者,可以说圣骑士就是骑士中的天皇巨星,一种骑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能武艺超群,并且品德高尚,为理想和信念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而受人尊崇――也就是被大众所确定和认可的一种最高的荣誉。
大家这样打击作者也太大,看文主要还是情节,有些东西不必太计较,不过还是请作者要注意下,否则容易出笑话……只是提出点意见,希望作者能改进,不要随便的“以为”。
在硝化甘油未发明之前,火药是没有那么大威力的,不是简单的配制到一起就能一炸一大片。而且制造威力大的火药不是简单的靠手主角一个人简单的就能鼓弄出来的,需要技术、器具、工艺等等等等,说明白点,我们都该知道物体充分燃烧的条件――要使得火药完全燃烧发挥威力,必须保证细小的火药颗粒之间有足够空隙,因此必须将火药三成分研磨的尽量细小,这就需要一套复杂严密的工艺程序……显然,文中的主角和南蛮军没这个能力。
当文中出现了霹雳箭……更是有点……怎么说呢,这种爆炸性武器出现必定需要一种附加品,而早期的火药的附加物是有毒的物质,比如巴豆砒霜,利用火药爆炸燃烧后四处飞散的毒烟杀人。但如果光凭用皮、油纸包裹的火药,在初期几乎没什么威力,杀不死人的,北宋时用于击退金兵的所谓“霹雳炮”、“震天雷”等,就是以铁壳作为外壳,由于强度比纸、布、皮大得多,点燃后能使炮内的气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再爆炸,所以威力强,杀伤力大。那么又牵涉到一个问题,冶金业……我想南蛮那里恐怕也没那么高的水平能制造包裹这类武器吧?
那么霹雳箭火箭车等等……显然南蛮军没那种水平制造(能发明和能制造是两码事),那么这些霹雳箭等等只能靠大量的火药爆炸力来杀人了,可惜,那时这种原始的火药其实没那么大的威力,特别面对身穿重甲的士兵面前。我想霹雳箭的块头也就二踢脚那么大吧,里面塞满了原始的火药,但其实那火药的威力还不如现在二踢脚大,那么怎么能轻易的杀死人呢?
于是又说到在火药配制方面,直到19世纪才有个比较合理的比例,早先全凭经验,所以火药质量不是很高(主角不可能有硝化甘油吧?更别提复杂的高爆炸药了,甚至连火药的最基本的配制比例都不一定对)……
另外南方地区潮湿多雨,对于发展火药是致命的,简单的来说火药需要烘干,并在干燥的环境里保存,显然,于南方的气候并无这个条件,那么大量的霹雳箭火箭车用的火药是怎么储存下来的呢?而且那里隔三差五的下雨,那些火器是如何解决潮湿环境中点火的问题的呢?作者请动动脑筋。
既然南方潮湿多雨,植被所含水分极大,林中能那么简单燃起大火实在是……是……是(阿拉伯)……要是这么一烧必定起烟而非大火,到时谁熏谁就说不定了,恐怕敌人没干掉,自己就被熏的差不多了,所以作者别忘记交代风向哦……
作者也许只看到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却不知道卧龙先生是寻寻觅觅了许久也确定那片地方(忘记名字了,只知道卧龙先生见到此地大喜,曰:破藤甲兵此地也,可见选择地形不是那么顺便说说的)――那谷地荒秃无木,寸草不生,而且根本不是在林中放火,却是尽量避免。
弹道问题。这有点好笑,要知道弓箭出现之后就有简单的弹道学了,弹道学不是门新课程。如果作者有点军事知识的话,就知道古代打仗的弓箭手不是面对着敌人射箭的,而是往半空中射,也就是最基本的弹道学,如果这些都要去教……那么南蛮人还没发明弓箭。
还有火箭的射程,不是加了火药就能飞的很远,这点认识大错特错,何况主角发明的火药质量之低。明代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火箭,但飞行距离不是很远,大约500步左右(300米不到),只有水战用的火龙能飞2-3里,而且是多级火箭。所以基本这些是用在近战,比弓箭的射程短的多,于是怎么可能越过敌人的脑袋飞到敌人远远的山谷外面的敌军后军和辎重中呢?奇迹-。
而且明代是是发明了火箭溜才使得火箭射出之后的准确性大为改善,起先的火箭的准确性不高,远距离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太大,文中火箭能准确打中那么远的目标,又一奇迹。
好了,简单的来说,作者要是用卧龙先生之法火烧敌军,倒是真实可靠点,但加上那么多火器,夸张了许多。
要是我写……主角既然能发明那么高性能的火药,要弩弓干吗,直接制造火枪了(反正主角属一天才级人物),要是作者能有兴趣研究下17、18世纪的军事,就会发现,原来制造这点玩意,实在太简单了。
所以请作者改掉那些出错的地方吧,使得文章看上去可信点。
火枪手是不穿重甲的……
在西班牙方阵中,火枪手穿的盔甲也不算是重甲,而是轻甲,重甲会严重影响射击的速度,而早先火枪平均2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发射一次,命中率也低,所以要保持严密的密集纵列队型,依靠连续不断的几排轮番上前射击。
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的火枪手只戴头盔,而速度和机动性大大提高,他的改革是近代军事史上一次里程碑。
骑兵穿的是胸甲也就是重甲,因为他们使用火枪之后,还是要依靠近战突袭击溃敌人,因此,他们只能算半个火枪手,毕竟马上射击不是他们的专业。
那么类似帝国西班牙的马上火枪手,算是猎骑兵一类,但也不能算重甲骑兵。
那么火枪手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似乎早先敌人突袭到火枪手之前,那么火枪手就玩完了。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赫赫有名的长枪兵,在火枪手之侧就是这些长枪兵为火枪手提供保护,一旦敌人骑兵或者步兵突袭到火枪阵线之前,那么长枪兵就要担当阻挡敌人的职责,因此长枪兵这一古老的兵种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到了后来,军队里大多只有这四种兵种――骑兵、火枪手、长枪兵与炮兵。还有个很古老和辨证了许多年的问题――重型步兵、轻型步兵、重型骑兵、轻型骑兵之间谁优谁劣的问题,显然,古代经常出现轻型兵种轻易的击溃重型兵种的战例,因为重型兵种的机动性太差。于是我们看见一种兵种相克的理论(经常玩游戏的家伙应该很能理解吧),如何结合这些不同特性的兵种取得最大效能,成为古代战争中的一门艺术。
那么还是那句话,魔法师究竟该是什么样呢?记住,魔法师是超前与我们这个时代的。
上兄,看了你文章我才知道其实有些盔甲并不过分限制动作,而聪明的人类总是在改进盔甲,以适当的方式适和最大的可能设计盔甲,而不影响某些特定需要的动作――比如骑兵的盔甲、弓箭手的轻甲……
所以说法师穿盔甲影响动作――我不知道法师要做什么样麻烦类似舞蹈般的动作,但……最简单的来说,戴个头盔、穿个护手、护腿总可以吧?别说法师需要轻身提纵,摇头晃脑吧……
所以,简单轻便的盔甲法师也是能穿的,要是说法师没力气……那法师是怎么使用十字弩的呢?要知道拉开十字弩也挺费力的(尽管可以使用绞盘,但要费的力气也不小哦)。
另外对法师能使用匕首、棍子等等武器也非常不解,这些武器用的好是十分困难的,熟练更是要经过大量训练――如匕首,要快速、准确、有短促的突击力、爆发力和灵巧的身手,但法师成天钻研法术,没机会去练这个……要是用来防身的,那么和一个乡农民有何区别!在战场上,还不如拿根长矛更安全点。 -
作者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