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256-270 (共 444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回复至: 道教符咒大全 #15661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土地神咒

      回复至: 道教符咒大全 #15660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九星神咒

        九曜

        回复至: WORLD MUSIC 世界音乐 #15659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DEAD CAN DANCE

          Deac Can Dance在英国的伦敦组建,但追溯起来,根源应该在澳大利亚。Lisa Gerrard和Breadan Perry都是英国人的后裔,他们1980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相识,1982年因为和4AD公司签约而前往英国伦敦。最初他们的音乐灵感主要来自于12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音乐

          长久以来他们在唱片工业中的奋斗也许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追随者才了解,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刻意地隐蔽抑或是他们对艺术的感觉太过深刻了,但在乐队十余年的生涯里留下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前卫作品。因为他们的名字,很不幸地被染上了哥特式的痕迹,但实际上他们的风格与之相去甚远。但这个名字实际上表达出了乐队的愿望:“释放沉睡中的能量,和音乐本身的动态规律……一个鼓就是能量的储蓄,你可以通过鼓膜的震动产生的声波和移动粒子来释放。这就是‘Dead Can Dance’所要表达的行为”。

          1984年乐队发行首张同名专辑,其着眼点和他们以后的注意力并不相同――混合了他们招牌式的男女声和奇异的圣歌以及慢速的吉他,但是从包装到制作它多符合4AD厂牌的完美美学,这已经足够暗示他们将成为一支独特的乐队。随后1985年发行的《Spleen And Ideal (脾和理想)》专辑则只有乐队的核心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双人组合,这是一张完全令人震颤的唱片,将不协调的吉他演奏融合到大规模的管弦乐中,这里面包括了大提琴、长号和定音鼓。干净的制作给予专辑良好的清晰度,虽然它被认为是要需要好好考虑才能决定是否接受的东西。接下来,1987年的《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 (在日落之地)》专辑更加显示了乐队的才华,虽然有些批评认为让两个歌手各录一面造成了曲调的不协调。

          之后两位歌手向中东音乐转化,1988年又发行了《The Serpent’s Egg (毒蛇卵)》,这张专辑显示出他们这一转化的更加深入,但是可惜没有受到好评。随后1990年的《Aion》,乐队又回到了中世纪音乐,动用了教皇的圣歌,很多都类似Bel Canto所做过的那样,以及巴洛克时期的文体,同真正的民谣乐器(包括卷筒车和风笛)一起演奏。乐队在1990年赴美国作首次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沿途在各大剧场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乐队在1991年发行精选集《A Passage In Time (时间的一段)》,而1993年《Into The Labyrinth (进入迷宫)》进一步体现了Perry对电子和采样的领悟力,1994年《Towards The Within》是一张现场演出的专辑,之中包括了一些保留曲目的现场表演。

          1995年的时候Perry开始了他首张个人专辑的工作,而Gerrard凭借她优异的演唱表现为管弦乐队录音。而当乐队第七张专辑《Spiritchaser (精神追寻者)》于1996年推出的时候,Dead Can Dance已经被公认为对英国跳舞音乐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Black Grape (黑葡萄)和Future Sound Of London (伦敦未来音响)都曾采样过他们的作品。这次他们远离了凯尔特音乐的影响而将《Into The Labyrinth》进一步发挥,对非洲和南美音乐进行回顾。但就象Gerrard简明地指出那样:“这已经超越了‘这个’和‘那个’的区别,音乐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可以汲取全世界的音乐,正如用上了一个更大的调色盘。”因为同样的原因,《Spiritchaser》展现了Dead Can Dance在九十年代的继续前进,他们已经证明了他们是流行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者,自如地将重点转向时代精神。Gerrard同时在与澳大利亚的键盘手Pieter Bourke在1998年推出的优秀个人专辑《Duality (二元性)》中合作。

          法力路:

          提到世界音乐,不能不提Dead Can Dance。
          它身上散发着浓郁的中世纪情调和阴暗的氛围。男女主音的搭档更显相得益彰。听这个乐队的歌的时候,时而天籁般的女声,如天堂中的仙女又如宗教圣歌。时而低沉的男声,再配合阴暗的电子乐把人带入诡异的黑暗世界。时而如凯尔特般的明媚,时而如印度螺旋女声的绚烂。它,一个神秘的乐队。它一个多姿多采的乐队。它一个迷一样的乐队。它,让我浮想联翩,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喜爱奇幻的朋友,相信你们听过后也会和我一样的喜欢。不要错过呦。

          回复至: 我收藏的《欧洲古代名剑录》 #13225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回复至: 马尔海姆之战(原创) #15412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关于武器和战争的发展演变,可以看下面这个网页
              http://warstudy.com/history/general_history/weapon_war/index.xml

              回复至: 大家需要什么资料请在此版留言 #33502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明帝朱丹 wrote:

                我希望知道各种战术.包括诸兵种的配合,以及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如果有战略,那当然也欢迎提供.谢谢.

                战争研究
                http://warstudy.com/
                专门研究战争的网站,内有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专业书籍电子版。

                回复至: 大家需要什么资料请在此版留言 #33501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lp wrote:

                  我现在急需一些有关东西方神话故事中与植物有关的故事,不知哪位可以帮忙,不胜感谢。:cool:

                  希腊神话中的植物世界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Mythology/Hong02.htm

                  回复至: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15513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来源:中国拿破仑站

                      所谓拿破仑发明了一套新的战法,那是拿破仑传奇中所固有的一派荒诞之说,事实并非如此。科林六十五年前就在其《拿破仑所受过的军事教育》一书中澄清过这个问题。更近一点对于英国读者来说,斯潘塞・威尔金森在1930年,利德尔-哈特在1933年也揭开过这个神话的面纱。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撤这三位拿破仑刻意仿效的军事领袖相比,拿破仑是不能称之为“闪击战”的发明者的。“闪击战”并非什么新的作成原则,它不过是集机动、速度和集中兵力诸要素之大成加以大胆运用而己。德军于1939年在波兰,1940年在法国所运用的就是“闪击战”。 在流放圣赫勒拿岛时,拿破仑的确自称发明过一种新型战略。据记载,他曾对古尔戈将军说:“会战的伟大艺术在于在作战过程中变换自己的作战线;这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且是相当新的。”这简直是一派胡言,令人难以置信。拿破仑在流放期间类似这样为自己作过许多辩护,并非仅此而已。不过下面这段话,虽然也是在圣赫勒拿岛说的,却颇为中肯: 进行攻势作战,以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多夫、蒂雷纳、尤金亲王和腓特烈大帝为楷模,熟读其八十三次会战的历史并以他们为榜样,此乃成为名将和掌握军事艺术奥秘的不二法门。 但是,拿破仑并不是一个只会回味历史的清谈家,他的天才在于他能在实践中借鉴历史教训并灵活运用于实战之中。如果说拿破仑未曾发明任何新型战略,那么他在战术、编制、后勤管理和装备方面,也同样没有创造任何新思想。 在战术方面,执政府和帝国时期的法军,只不过继续沿用革命军在1792年至1795年间历次战役中所发展的那些方法,而那又是以1791年颁发给旧皇家陆军的最新条令为基础的。这些战术方法是十八世纪法国所进行的无数战争的经验总结。其正常步骤是,以疏开散兵的预备火力和集结炮兵的集中火力轰击敌阵以动摇其防御,然后指挥官以密集纵队向他所判定的敌阵地之要点发起主攻。拿破仑对这种基本程序未做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作为炮兵出身并且通晓本兵种武器的杀伤力和射程的指挥官,他也许增加过火炮对步兵的比例,并进行过保留一支由他自己掌握的炮兵预备队以便在会战高潮集中火力的实践,但是在炮兵战术方面他却没有任何创新。诚如我们在下文中将要看到的那样,他在炮兵学校攻读时是十分刻苦的,对那里所授的各门课程无不用心。 至如“大战术”,尤其是借助骑兵的翼侧包围,在战争中本不是什么新鲜战法,但拿破仑在正常的作战实践中也极少采用,至少在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的侧翼那样脆弱而易受攻击,他却无所作为。拿破仑的军队在编制上分为师和军以便在接敌运动和遭遇战中能取得更大的灵活性,这也只是对欧洲其它各国军队根据七年战争的经验而采取的一种做法的仿效。 拿破仑坚持军队应当在作战地区就地补给从而机动自如不受后勤补给的限制,这也是革命军队的正常做法,是由于国民公会时期政府财力不足,保障能力低下以至难以接济在法国国境之外征战的军队而形成的。 尽管拿破仑对于炮兵和其它兵器都具有很高的技术知识,但事实上在他执政和称帝的十五年中,法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并没有任何改进。法国步兵在滑铁卢所使用的燧发枪与在马伦哥使用的完全一样;同样野战炮的射程和口径在整个执政府和帝国时期也毫无变化,事实上与三十年前格里包发尔所设计的并无二致。 不过,拿破仑并非不留心炮兵技术的新发展。作为一个青年军官,1788年他在炮兵学校服役时,曾就用长管炮取代臼炮发射炸裂弹的方法问题向校长写过报告。这自然也不是他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这种措施英军早在十年前就采纳了。至今尚保存了一份他当年论述线膛炮优于滑膛兵器的手稿,但这也许是他在炮兵学校学习时所做的一份讲义摘要不管怎么说,法国军队一直到他死后多年才采用线膛炮。拿破仑当时一直很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发现,1810年这位皇帝一再写信给他的军械设计师,命令他们生产类似近代伍尔维奇的威廉・康格里夫所发明的那种远程火箭供围城作战用。然而他的专家们一个也没有造出来。尚无证据表明,拿破仑是否注意到了十九世纪初由亨利・施雷耐尔中校发明的“榴霰弹”,这种炮弹在半岛战争的早期曾被成功地用于轰击在葡萄牙作战的法军。总之,拿破仑时代武器装备之所以缺乏改进,也许是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持续地扩充兵力致使其工业能力紧张到极限,那末就难以加强和更新武器装备。 现在让我们从军事思想和武器装备两方面详细分析拿破仑所继承的军事遗产。 (一)军事思想 在拿破仑诞生的那个世纪,法国一共参与了四场主要战争。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 2.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1-1748) 4.七年战争(1756-1763) 此外,法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1778-1783)。这些战争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但说也奇怪,却只产生了一位杰出的天才统帅—-莫里斯元帅(萨克森公爵)(1696-1750)。萨克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场指挥官,而且在战略、编制和战术诸方面也是一位颇有创见的思想家。利德尔-哈特颇为公道地称之为“军事预言家”。萨克森的《沉思》,大约写于1732年,直到他死后七年才出版,但即便是那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它却逐渐渗入法国的军事思想,并且为十八世纪末时风行一时的那种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萨克森军事思想的要旨是增加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为此,他建议军队成“军团”建制,也就是现代“师”的原型,每个军团都是一个编制相同的诸兵种合成的战斗部队。这种军团有官兵3,580人,分为四个团,每团880人,每团又分四个连,每连220人,并配属半连骑兵供侦察用。这就把编制问题简化到了当时可能简化的最低限度。每个步兵连配备一门口径二英寸,能发射半磅重炮弹的双轮牵引轻型野战炮。他还希望用后膛兵器来装备其步兵,但是这一愿望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得以实现。步兵进攻以一群散兵打头阵,他们在进入300码射程时向敌开火,然后撤回突击队的间隙之中,突击队在散兵火力掩护下,以八路纵队前进。萨克森所采用的另一种战术,是在主阵地前据守支撑点,以粉碎敌人的突击纵队。这种战法,1745年在丰特努瓦曾取得很好的效果。 萨克森死后,布罗格利元帅继承了他所制定的作战原则,从而为后半个世纪的法国战术奠定了基础。例如步兵团是成横队还是成纵队,取决于发扬火力或发挥突击力的需要;当接敌时,步兵团则应向两翼展开成散兵群。由于七年战争的结果,战斗队形有日益刻板僵化的趋势;在腓特烈大帝的影响下,操练和射击训练已达到很高的标准。但是,腓特烈著名的“斜式战斗队形”却未被法军采纳。按照这种队形,各营成梯队前进,对敌实施翼侧包围。1757年在洛伊腾战役中普军曾大败奥军,从而证明这是一种机动性很强的队形。 萨克森元帅所预示的“师”式编制,在1759年为布罗格利元帅所采纳。军队按此组编就获得了弹性和行动自由,可以更加自如地对敌实施机动作战或翼侧包围。七年战争导致军队编制的另一项发展是把一支军队分为主力、前卫和侧卫。这又使军队获得了更大的机动灵活性,因为当前卫与敌正面接触时,主力便可展开或对敌实施翼侧包围。令人感兴趣的是,拿破仑1796年在皮埃蒙特开始其第一次战役时所采用的便是这种队形。将部队这样区分后,其指挥艺术在于使各部分处于严格控制之下,保持相互支援距离,以避免任何部分被敌各个击破,同时能在决战关头集中兵力。总的原则是分进合击。 尚无证据表明拿破仑在青年时代是否曾研究过萨克森的《沉思》,或分析过腓特烈大帝的战略战术。我们仅知道他1788年在奥松时读过一本1787年在斯特拉斯堡出版的《腓特烈二世》,但是该书对于腓特烈在1740年至1763年间所进行的战役只有一般性的描述,并未讨论其战术。另一方面,可以断言的是,拿破仑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主要源于他对十八世纪两位杰出的军事作家布塞和吉贝尔所作的缜密研究。 按照利德尔-哈特的观点,布塞(17OO-1780)可以算是“最伟大的参谋长”。他原为步兵军官,以后转为工兵。他在1734年至1747年间的历次皮埃蒙特战役中取得了丰富的参谋工作经验。1775年他出版了《山地战原则》。布塞对战略实践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是坚持把一支军队分为几个纵队,各纵队可以在平行的或向心的道路上开进并适时会合作战,实际还是基于萨克森元帅所提出的那些方法。 吉贝尔(1743-1790)是继布塞之后的又一位军事思想家。他早期的战争经验是在七年战争中获得的。1772年他出版了《战术概论》。该书甚为畅销,并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其主题是强调战场上实施战术机动的必要性。其中有一段话可概括他的军事思想,这段摘要到十八世纪末一直是战场上对部队实施战术指挥的指南: 以往要把一支军队布列成纵队或成战斗队形,其动作既迟缓又复杂,往往需数小时才能使其就位,而且不得不在距敌很远的地方展开。今后动作应该简化迅速并能适应各种地形,应尽可能晚一点并尽可能迫近敌人,再展开成战斗队形,因为纵队远较横的战斗队形易于机动;由于我方攻击点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暴露给敌人,敌人必将措手不及。部队一进入敌人的射程,指挥官就发出信号,展开成战斗队形。由于平时受过迅速展开的训练,所有的部队瞬间就可布列成阵,因而在敌人还来不及弄清何处受到攻击时,我方的进攻就开始了。 吉贝尔强调的另一点是,一支军队如果依靠旧式补给系统,带着笨重的辎重队和护送队,是不可能自由机动和迅速展开的,因此必须学会靠当地补给。他援引了加图对罗马元老院的忠告:“以战养战”。这条原则先后为法国革命时期的军队和拿破仑所采纳。吉贝尔甚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看出,十七世纪的欧洲国家所维持的小型职业军队是无法打大规模战争的。他在《战术概论》中指出:“欧洲的霸权必将落入具有雄才大略,并创建了一支国民军队的那个国家之手。”这便导致了“全民皆兵”的思想,而这正是二十年后法国革命所要付诸实施的。 布塞和吉贝尔相继发展的这些理论体现了最基本的战争观,而年轻的拿破仑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这些理论激励并指导了1792年和1795年间的历次革命战役,进而派生出了“拿破仑军事思想体系”。尽管拿破仑不是这些原则的发明者,但是他拥有天才和技巧,可以比其前辈更加大胆和无情地贯彻执行这些原则。 1792年,当共和国军队与其敌手奥地利、普鲁士和撒丁在战场上交锋时,他们不得不采用皇家陆军的那套战术。在拉法叶特、卡尔诺、迪穆里埃、克勒曼等优秀军官的领导下(他们虽是旧军官但拒绝流亡国外),组建了一支既有职业军人,又有大批新动员的“义勇兵”参加的混合军队。按规定,每个小型旅 (`demi brigade,即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旅,包括三个营。),由一个老正规军营作骨干,再编两个新的义勇兵营。1793年,法军由于又征召了十万新兵而得到了加强。这些新兵虽然缺乏训练却充满了热情和锐气,因此革命军队往往采取“人海战术”。在初期与奥军交锋遇到训练有素的排枪射击而受挫后,共和国的士兵们很快就增强了凝聚力,并取得了战斗经验。其弱点在于军官团,因为在国王被处死后,三分之二的步兵和骑兵军官都弃官逃往国外。然而炮兵军官弃官外逃的比例却很小,因此与步兵营相比,野炮连的射击训练要高出一等。这就是为什么法军炮兵于1792年9月在瓦尔米,其后又在热马普等地可以成功地抗击普军的主要原因。 1791年,即革命初期,法军曾颁发一种新的战术教范,它是以吉贝尔的理论和七年战争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编写的。正常进攻队形为密集纵队,前面有一群散兵打头阵;行军速度由腓特烈的每分钟76步增加到100步。当然以密集纵队进攻有碍全营充分发挥火力,倘若展开成横队进攻,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对于仓促训练的新兵而言,这种密集纵队却较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团结。这种进攻队形,在整个拿破仑战争中都一成不变,因而往往导致惨重的损失,例如在布萨科战役和滑铁卢战役中就是如此。 拿破仑的军事修养不仅以布塞和吉贝尔的理论为基础,而且更多的是总结和吸取了在奥松所得到的指挥本兵种即炮兵的实际经验。在这方面,他首先应感谢法国最伟大的炮兵专家之一,格里包发尔将军(1715-1789)。格里包发尔1757年即七年战争爆发后不久,曾以中校衔被借到奥军中服务当时奥、普两国军队无论是在炮兵技术还是在训练方面都领先于法国,因此格里包发尔1764年一回到法国任炮兵总监,便倡导彻底改革。他所做的头一件事就是使各种口径火炮的配备合理化。他把重型火炮用于攻城和岸防,而把十二磅炮、六英寸榴弹炮、八磅炮和四磅炮配备给野炮连。其中四磅炮又常常配属给步兵和骑兵部队,以便更密切地有效地在战术上协同动作。在不牺牲火炮射程和炮弹威力的前提下,他还通过减轻装备的重量,来提高武器的机动性。格里包发尔的改革思想为另一位杰出的炮兵专家所坚持下来,他就是1791年被任命为炮兵总监的杜特将军。在此以前,杜特曾任奥松炮兵学校校长达七年之久,而拿破仑正是他在该校时的门生。 拿破仑的炮兵教育还深受杜特将军之弟琼・杜特(1738-1820)的影响。围攻土伦时,拿破仑就是在他的领导之下。琼・杜特是一位著名的炮兵战术专家。1778年他著有一本在战场使用炮兵的书,名为《炮兵新用法》。在这本书里,他主张把炮兵火力集中使用在为步兵选定的实际攻击点上。他强调: 我们必须把炮兵火力集中在对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攻击点上。有了明智的支持和增援,炮兵就会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琼・杜特进而提倡步兵和炮兵之间的密切协同。他指出: 至关重要的是,炮兵应该了解步兵战术,或者至少应了解步兵运动和实施机动的目的,……以便确定何时提高射速或变换阵地。 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期间曾率先组织乘骑炮兵协同骑兵作战,因此杜特建议法军应予仿效: 四磅炮可以直接与敌炮正面交锋,不过不是象以往那样由两匹马前后成纵列的双轮马车牵引,排成长列行进…而是减轻重量后钩在炮前车上前进。它们可以疾驰进入阵地并在其战斗间隙之地构成“战斗线”。凭借其机动快射速高的优点,这些四磅炮甚至可以压制一个拥有24磅炮的炮兵连,因为它们可以向每一门敌炮发射三四发炮弹。 1791年,法国采用了普鲁士改进的乘骑炮兵,所有炮兵均骑马前进。 (二)武器装备 十七世纪宗教战争中穆什克特火枪取代古老的火绳枪成为所有欧洲步兵的主要射击兵器。然而这种枪仍然是一种既笨重而且效能低的兵器,在潮湿天气下尤其如此,因此大约在十八世纪初为燧发枪所取代。英国造的“布朗・贝斯”也许是当时最有效的燧发滑膛枪,从丰特努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它都一直是欧洲军队的标准步兵火器。 十七世纪末,套环式刺刀取代了原有的插入式刺刀,因为插入式刺刀是插进滑膛枪口的,所以一上刺刀就妨碍射击。由于路易十四的反对,法军直到1703年才采用套环式刺刀。自此,滑膛枪和刺刀就取代了长矛成为步兵近战的主要兵器。整个十八世纪,法、英、普、奥的步兵武器性能都相差无几,难分高低。 美国独立战争(1778-1783)使英国人认识了线膛枪的价值,尽管它的射速不高,但是射程和穿透力却优于滑膛枪。英军早在1800年就采用了“贝克式线膛枪”但是仅发给担任狙击任务的特别部队使用。从枪口装弹的线膛枪,其装弹时间之长是滑膛枪的两倍。由于成本昂贵,制造困难,这种枪作为一种步兵武器难以普遍装备。线膛枪在法国出现还是很早的,路易十三(1610-1643)的卫兵就配备有这种武器。但是,在18O7年,拿破仑竟从部队收回了在共和国初期战争中所下发的线膛枪。事实上,法军在1830年征服阿尔及利亚之前,几乎没有使用这种兵器。 至于炮兵,法军野炮连的标准装备是6英寸榴弹炮,12磅炮,8磅炮和4磅炮。这是格里包发尔在十八世纪后半期所采用的,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一直沿用不变。在使用这些武器方面,格里包发尔做到把发挥火炮的最大火力和穿越正常地域所需的足够机动能力结合起来。这的确比英军炮兵发挥的火力要大。英军可供比较的武器是5英寸半榴弹炮、9磅炮、6磅炮和3磅炮。不过尽管英军发射的炮弹较轻,但都比法军类似的炮打得远,而且由于炮车拖载量小了英军炮兵也取得了较强的机动性。 诚然。拿破仑作为一个受过高级训练的炮兵专家,对于他从格里包发尔手中所继承的武器系统虽然未作任何改进,但是他对炮兵的运输却的确采取过一些新的临时应急措施。1794-795年在阿尔卑斯山滨海山区的冬季战斗中,他在指挥意大利军团的炮兵时,曾把炮放在雪橇上以便让这些炮能够跟随步兵在冰雪覆盖的骡马小道上前进。还有一次,法军于1800年越过大圣贝纳德山口时,他曾把炮放在挖空的大树干里拖过山口,这是他从当地伐木者那里学来的技巧。为了增强其炮兵轰击的效果,拿破仑在其后来的战役中,曾给每一个军配属一个十二磅炮连。 当年轻的拿破仑二十四岁首次指挥正规部队作战时,他不仅接过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武器系统,而且在战术训练和军事组织方面也继承了非常丰富的遗产。所有这些都是以十八世纪的历次战役经验为基础的。对于这份遗产他应该感谢布塞、吉贝尔、格里包发尔和杜特兄弟这批卓越的军事思想家和军事专家。而他们的理论灵感又都取自萨克森的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拿破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对前人的遗产去修修补补,而是去充分地加以利用。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大家搞错了吧,不是我写的。是转贴。
                      我想作者应该是恶搞。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下面是我补充的: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前传Ⅰ

                        作者:法力路

                        美尼斯(旧译“美那”,约B.C.3100左右)

                        美尼斯调色板。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王朝(B.C.3100~2770年)国王。调色板正面当中的美尼斯头戴王冠,右手持权标,左手抓着敌人头发作扣击状;右上方立一雄鹰,爪下有一人头和六根纸草,代表6000名俘虏。调色板背面描绘了美尼斯凯旋的情景,立于其上的四面旗帜代表各同盟者。

                        美尼斯也许是我们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军事统帅。
                        埃及在B.C.3100年,实现全国首次统一的家族,来自上埃及的基尔加和巴利阿那之间,一个名叫提尼斯的地方。率领军队征讨北方的酋长后来成为上下埃及的第一个知名的国王,名叫那尔迈,也就是传统所称的美尼斯。我们几乎不知道有关他的任何材料;仅仅是在开罗博物馆保存了他的著名的还愿石板,从这个石板上面还可以推断出一点东西。但是他的传说却在埃及人中间流传了下来。根据希罗多德和僧侣历史学家马涅托的记载,美尼斯在征服北方,统一了埃及的两个部分之后,立刻发现:虽然把他的故乡提尼斯城当作上埃及首都是很好的,但是它的位置离南方太远,因此不便于作为全国的首都。统一后的埃及首都最适宜的地方是在南北两部分接壤之处,在三角洲区,也就是尼罗河从它的主流分出支流的地点。美尼斯就在这里建立新都,称为“白城”,大概是指他的政府所在的宫堡而言。在第六王朝,此地称为“孟内斐尔”,在希腊人的书籍中称为“孟斐斯”,阿拉伯人称为“孟夫”。
                        三角洲的居民在开始时并不欢迎这种统一的局面,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国王就不得不设法讨好他们。他在这里宣布自己是下埃及的国王而没有说是全埃及的国王,以下埃及独立国王的名义加冕,并且遵从一切作为下埃及国王应遵守的制度和传统。下埃及有它的宗教都城,在北方的布托,靠近德苏克,即现在的加停耶省地方。同时,他又加冕为上埃及国王,上埃及的宗教都城在尼刻,靠近伊德富,即现在的阿斯旺省。埃及国王必须具有两重身分,经过两次加冕,必须举行作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应举行的两种典礼――这种传统一直到古埃及历史的末期还继续存在着。统一后的国王称“上下埃及之王”,有时戴白冠(代表上埃及),有时戴红冠(代表下埃及),有时两冠合戴,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那尔迈王(美尼斯)举行了若干典礼,其中包括建筑新的庙宇和开凿运河。埃及统一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设南北两仓,号为白仓和红仓,分藏上下埃及的租税。这说明南北两地的区别仍然存在,统一还不巩固。传说美尼斯享受了高年,在一次猎取河马的时候死亡。(学术界对美尼斯这个人争议颇大,有专家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过,抑或只是民间的传说。)

                        图特摩斯三世(约B.C.1504―1450年在位)

                        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他10岁登基后,王权为女王哈特舍普苏特所操纵,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他却受到了良好的军事训练与教育,特别是马术,箭术,这为他以后的军事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图特摩斯二世和后来的哈特舍普苏特摄政时期,西亚地区形势不稳,被征服者甚至企图摆脱埃及的统治。直到他即位的第二十二年,才亲自当政。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的最重要活动,便是实行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约B.C.1482年,也就是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22年,正当亚洲形势紧张之际,哈特舍普苏特突然死亡了。图特摩斯三世千方百叶来消灭他千方百计来消灭哈特舍普苏特的各种遗迹,命令消毁铭文上她的肖像和她的名字,以及拥戴她的人的名字。同年,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的小王公,为反抗埃及的控制,背后又有米坦尼的支持,以卡叠什王为首,组成联军,一共有三百三十个王公和他们的部下参加。图特摩斯三世在安定了国内形势之后,借口平乱,率军向叙利亚推进,双方在美吉多城发生决战。
                        图特莫斯三世作为一个伟大的将领,懂得如何去准备一场战争。在进行了一次策划与安排后,他向敌人进军了,并到达了一个叫耶黑姆的地方,即在巴勒斯坦的卡美尔山脚下,然后他决定向美吉多进军。美吉多是由巴勒斯坦通向叙利亚和腓尼基的战略要地。当时有三条路可以走,其中两条是绕山的路,敌人期待他走这些大道。另一条是山间的窄路,从阿卢那开始,直通美吉多。图特摩斯召集了一次军事会议,他的军官们坚持说:走平原上的大路对军队来说更安全一些,他们不愿意通过窄路去冒伏击的危险。他们说:在那条窄路上“人必须走在人的后面,马也必须走在马的后面”。但是国王不接受这个意见,他明确地告诉他们说:他将走那条窄道;如果有人害伯,那就请他回埃及去。他命令部队在黎明时开始行军,在傍晚到达了窄路的开端处,并在那里驻扎过夜。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宣誓将亲自率领部队通过窄路,他走到部队的最前面,举着阿蒙神的徽号。当他到达窄路的尽头时,他站在那里,直到他看见每一个士兵都安全地通过了这条狭窄而危险的道路为止。埃及部队驻扎在窄路的山口,而敌人对他们的行动毫不警觉。
                        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把他的部队分为一支中间部队与两支侧翼部队,以这样的阵式向美吉多进攻。图特摩斯的袭击使敌人陷于混乱,由许多领袖率领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军队是乌合之众,他们立即从营地逃跑,企图逃入城堡中。城内居民们把城门关闭起来,只放下绳索让这些亡命者爬上城墙。此时埃及士兵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没有去攻击城堡,却忙于掠夺营帐,并把三百三十个亲王的财富都夺去了,卡叠什的国王就乘隙逃跑了。经过了七个月的包围,美吉多陷落了,第一次战役就这样以埃及军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战斗的胜利立即变为财富的掠夺,缴获物中有马匹,战车,黄金,白银和俘虏。“法老的得胜军绕成一圈,来点算战利品和自己的份额……全军欢动 ,颂赞阿蒙神,因为阿蒙神把胜利赐给自己的儿子,并带来了战利品。”这就是新王国编年史片断关于这一胜利和掠夺的描述。当我们读到战利品的单子时,我们立即发现迦南人的文化已达到了怎样的高峰,以及他们是如何的富有。
                        美吉多之战为埃及打开进攻叙利亚的门户。埃及军乘胜北侵,直达黎巴嫩山南麓,攻占很多城市。图特摩斯三世在黎巴嫩两山之间构筑城寨,称为“图特摩斯镇藩堡”。在以后二十年中,他连续十五次向这个地区进犯,占领腓尼基沿海城市,并深入奥龙特河流域,攻取扼守叙利亚南北的重镇卡叠什。在最后一次进犯中,他突入叙利亚,占领阿勒颇,然后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卡赫美什城大败米坦尼军。小亚西亚的赫梯和两河流域国家亚述,巴比伦的统治者,都被迫向埃及纳贡。图特摩斯三世还西侵利比亚和南侵努比亚。埃及的南界一直推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地区。于是在古代埃及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军事帝国,这个帝国保持了约二百年之久。《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对这位法老进行的一系列征战(前后17次),尤其是美吉多与以卡叠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的会战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除了军事上的巨大成就外,他还是位伟大的建筑者。他为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了第6塔门和一些圣所殿堂,竖立了4座方尖碑,另在赫利奥坡里斯建立了2座方尖碑。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最后12年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任命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与他共治国家,直到他统治的第55年去世。在他独立统治埃及的32年间,他对西亚征服的成功,他对努比亚和北苏丹统治的扩大和巩固,他的精力旺盛的帝国资源的探察,他的埃及民族财富的大量的增加,他的国家内政的有效的组织,他的建筑物的巨大项目和在他保护下的埃及艺术和文化成就的显著进步,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法老。也有人把他称为“第一位伟大的征服者”,或者把他与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或近代的拿破仑相比拟。

                        地图中的埃及最大疆界就是图特摩斯三世所开拓的。

                        拉美西斯二世(B.C.1304――1237年在位)

                        拉美西斯二世石窟造像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他的时代,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发展起来,成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还攻陷了巴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接着,为了争夺中东,又与埃及打了起来。埃及人为了巩固在亚洲的属土,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带领下,在集蓄力量以后,便向赫梯国发动了猛攻。
                        约当B.C.1299年的一天,赫梯王穆瓦塔鲁正与臣下商议进攻埃及的计划,一个书吏急匆匆地走进来,对国王穆瓦塔鲁说:“国王陛下,这儿有一份紧急战报!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率领数万大军向我国发动了进攻……”
                        赫梯王大惊失色,差点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歇斯底里叫道:“什么,埃及也敢来打我们!不可思议,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的军队无敌于天下,他敢来碰碰,定打得他片甲不留!”但怎样击败数万埃及大军呢,赫梯王心中不由得一阵犯难。
                        赫梯王大声问道:“谁有退敌妙计,快快献出来!”他焦急地看着跪在下边的大臣们,希望他们中间哪一个人拿出一条退敌的妙计。但是只见他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一句话。赫梯王心中一阵恼怒,心想这群笨蛋,一到关键时候,就都没了主意。
                        这时一个叫纳丁的将军站起来道:“臣倒有一计……”他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国王听了频频点头,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晨光初露,埃及的部队果真向赫梯国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拉美西斯二世组织了一个20000人的特遣部队,战车2000辆,编成“阿蒙神”、“拉神”、“普塔赫神”和“苏泰赫神”4 个支队,包括了舍尔丹人在的禁卫军在内,另有雇佣军约 1万人,从萨鲁出发来到了叙利亚的奥特龙河岸。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自指挥“阿蒙神”支队,很快接近了被赫梯人占领的叙利亚的卡叠什城。
                        拉美西斯二世乘座的是一辆十分华丽的战车,四周镶嵌着黄金和宝石,在晨曦中更是光彩夺目。这时,一个探子骑马来报:“报告,已经快到卡叠什了”。站在战车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命令暂缓前进,纵目远眺着周围的景色:右边的一条大道通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左边是悬崖深谷,中间夹着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前面是一片平原,远处山岗上隐隐约约的城墙就是卡叠什城。
                        “报告法老,抓到了两个间谍!”卫兵报告说。
                        “带上来!”法老命令。
                        被俘的是两个牧人打扮的赫梯骑兵。他们说,赫梯王为了避免冲突,已经命令军队退出卡叠什城了。拉美西斯二世大喜,下令全军继续向卡叠石进发。途中他嫌大队行进太慢,便抛开大队,只带着他的“阿蒙神”支队,迅速来到卡叠什城下,并在城西北扎营。此时,“拉神”支队渡过奥龙特河正在开进途中,其余支队尚未过河。各支队间失去联系。与此同时,赫梯王联合了周围的埃及附庸国纳哈林,帕德斯等组成了一个可能有20000人,战车2500辆的庞大军队。已经沿着东面的河谷,包抄到了埃及法老的后面。早晨被埃及军队捕获的两个赫梯人,其实是赫梯王派他们来迷惑埃及人的。埃及法老果然上了当。赫梯王准备第二天一早围歼为数不多的埃及军队,活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为了慎重起见,他再派两个间谍夜间去观察一下埃及军营的地形。
                        埃及法老正在军营里准备明天攻城的战事。突然,卫兵上来报告说:“陛下,又抓到了两个间谍!”
                        法老命令:“带上来!”
                        这两个间谍和早上两个不同,无论你问他们什么都不肯说,拉美西斯二世大怒,下令严刑逼供。一阵功夫,两个间谍就被打得皮开肉绽,实在招架不住,不得不把赫梯人明天要来反攻的计划泄露出来。
                        拉美西斯二世正要追问详情,一个卫士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报告:“赫梯人已把我们团团围住了!”
                        拉美西斯二世顿时目瞪呆。但他毕竟久经沙场,马上镇定下来。一个大臣说:“趁赫梯人还没动手,打吧!”另一个大臣说:“突围吧,再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早已作好了准备而诱敌深入的赫梯军从卡叠什南方出击,将离开“阿蒙神”支队1.5英里远的埃及“拉神”支队从中央切为两段而各个击破。
                        拉美西斯二世决定马上突围。
                        天蒙蒙亮时,法老全身披挂,跳上战车率全军向赫梯人发起进攻,向南突围又转向东方。赫梯人被埃及军队的突然行动弄得措手不及,全军大乱,不少赫梯士兵没命地往河边跑,有的跳到河里被淹死了。
                        赫梯国王马上组织了反冲锋。埃及士兵毕竟人数有限,被迫撤退。赫梯军队一下子冲进了埃及法老的军营,拉美西斯一看不好,带着大臣们上马便逃。这时有一队赫梯的骑兵追了过来。拉美西斯大叫:“快把我的护狮放出来!”原来,拉美西斯养了一群护身的狮子,他从来没有将他们拿来投入战斗。这次到了生死关头,他便把他救命的最后一招使了出来。果然,赫梯骑兵一见狮子冲了过来,回头便逃。
                        在埃及军营里的赫梯兵则在大抢埃及法老和大臣们的财物。埃及法老的金银宝贝真是太多了,一箱又一箱,赫梯士兵看得眼睛也发红了,纷纷拥上前去你争多夺。
                        正当赫梯军队扔下刀枪、大肆抢劫的时候,埃及人的先锋部队及时赶到,一下子把混乱不堪的赫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赫梯国王又组织了第三次冲锋,把最后剩下的1000辆战车和3000名士兵的后备部队全部用了上去。埃及人殊死抵抗着赫梯战车的进攻。卡叠什城郊到处是双方士兵的尸体。埃及部队人数愈来愈少了,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赫梯军队眼看就要胜利了。突然,他们四散奔逃起来。
                        埃及法老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天神相助来了?直到几匹烈马飞驰到他面前,几个骑兵向他举臂欢呼的时候,他才知道,是他们的“普塔赫神”支队从敌人后面杀过来了。“普塔赫神”支队和“拉神”支队残部赶到卡叠什,迅速展开成三线队形(一线为战车并有轻装步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为步兵和战车兵各半),猛攻赫梯军翼侧。赫梯军受不了前后夹击,只得退守要塞。因此,拉美西斯得救了。次日双方再战,穆瓦塔里命令要塞守军8000人出击配合。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埃及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卡叠什战役中,战车协同步兵作战,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在古代军事学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图中的时间标错了,应该是B.C.1299年,“太阳神”支队就是“阿蒙神”支队。

                        卡叠什大战之后,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来越深。双方不断进行战争。
                        就这样,埃及人和赫梯人展开了拉锯战。他们之间的战争整整打了16年。最后,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损失惨重,再要打下去两个国家都要灭亡了。
                        B.C.1283年,赫梯的老国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国王是老国王的弟弟――哈图什里。这时的赫梯国已经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再也无力站起来了。新国王决定派出友好使团去埃及讲和。
                        拉美西斯二世此时也无力再战,见赫梯王主动讲和,正中下怀。双方在孟斐斯签订了和约。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又叫“银板文书”。上面写着:“伟大而勇敢的赫梯国王哈士西尔”和“伟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从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战;而且,一国若受其它国家欺凌,另一国应该出兵支援……”这是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条约。和约的文本至今保存,规定把叙利亚的主要部分划归赫梯,拉美西斯并没有达到恢复亚洲属土的目的。和约还规定双方共同防御任何入侵的敌人,协同惩治反抗的臣民,遣回政治亡命者和退还从一方投向另一方的城市。这些规定说明埃及的内外形势都不很稳定,它甚至需要昨天还是敌人的赫梯,来帮助巩固法老的统治。
                        和约签订后,两国在数百年间相安无事。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他一面和赫梯争夺叙利亚,一面南侵努比亚,在全部努比亚地区树立巩固的统治。他统治埃及长达六十年,对三角洲及其以东一带曾经大力开发,兴建新都培尔.拉美西斯和其他城市,加强与亚洲各地的商业联系,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对赫梯作战的军事和经济枢纽。
                        拉美西斯二世在国内大兴土木,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者。他在阿拜多斯,底比斯,努比亚等地建筑了神庙,葬祭庙,岩窟庙。不仅完成了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多柱大厅的建设,还在底比斯附近建造一座宏大的新庙,名为“拉美修姆”,并在卢克索神庙完成了阿蒙霍特普三世时着手建筑的大柱廊。在大柱廊前又建筑中庭和塔门,并立了两根方尖碑。第一瀑布以南二百八十公里的阿布―西姆贝尔地方,在尼罗河岸的悬崖上,又开凿了石庙,庙外有他的巨大雕像。新都的建设也穷极豪华,神庙和巨像遍于南北。拉美西斯的建筑活动,在表面上似乎是象征帝国中兴,实则是进一步销蚀国家的财力。一切耗费最后都专家到人民身上。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史上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位法老,一直活到96岁。他生性好色,放荡无稽,至少有4名正妻和6名侧室,打破了埃及史上的传统。他的后宫藏娇甚于阿蒙霍特普三世,大约有500多名。拉美西斯二世的主要配偶和首位王后是尼斐尔泰丽,意为“最美丽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女人”。她肤白纤细,深受拉美西斯二世的宠爱,在纪念碑上被称为“伟大的王后”。在尼斐尔泰丽失宠隐居或死后,伊塞诺弗列王后成为他的主要伴侣。后来,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宾塔奈特和美丽塔蒙取代了她的地位。拉美西斯二世在54岁时,赫梯王哈吐什里三世远嫁到埃及,也取得了法老妻子的最高身份。据说这位拉美西斯二世一生共有96名儿子和60名女儿,而且他本人往往比他的子女的寿命还长。从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遗体来看,他具有突出的下颚,长而细的鼻子和小而精细的眼睛,厚唇大耳,身高6英尺。死后葬于帝王谷。


                        停放拉美西斯二世尸体的庙宇外,地狱判官奥西里斯的巨大雕像。

                        参考书目:
                        《埃及古代史》
                        《世界通史》
                        《世界上下五千年》
                        《古代埃及史》
                        “S.C.A.M.P 基地”网站
                        “军神在线”网站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估计楼上的回帖上比了电视了。可惜!

                          回复至: 测试一下你的心理年龄 #14922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这个鉴定结果有什么用?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上海的朋友,有没有看今天的《今日体育快评》。
                              偶随便发的一个嘲笑主持人长啸没刮胡子的水贴,这个帖子的截屏居然上电视了。
                              晕。
                              原来,水是可以这么灌的。啊,我悟了。我终于领悟了灌水的最高境界。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笑昏过去了
                                pfpf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架空历史故事中的政治历史谈(下)

                                  2001年05月03日22:29 新浪动漫

                                  作者:yang_wenli

                                    ――续前――

                                    3,《铁达尼亚》

                                    田中的另一部作品,以为是银英之外写得最好的,也是最有可能超越银英的作品。(我之所以用可能这词是因为田中写了三卷后就把此书无限制搁置了,因此难保不会象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那样出现令人称道的开始,令人撕书的结局)

                                    既然是田中的得意之作,自然也不会有负其“抄袭王”之名了。在书中,未来银河的格局一改银英专制和民主的两极分化,而是更能让人接受地以经济高度发展为主体来取代政治上的鲜明极端。以经济为目的而而形成的一系列经济同盟在小说的开端支配着整个银河,商行以其独有的经济灵活性也在实质上成为了银河政治的核心。

                                    从现代的经济角度来看,这样的未来也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大家请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田中的匠心独具,其事实是,田中又一次大胆(而又无谋)地抄袭了一段历史。其原版就是以威尼斯,热纳亚,比萨等意大利沿海城市为代表的海洋商业经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达・加马绕过好望角开辟新航线之前。整个欧洲的经济完全就是掌握在这些海洋商业城市的手里,它们利用其对地中海的控海权垄断了整个对东方的贸易的九成以上。而当时欧洲诸国的经济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海洋城市的商业经济也在实际上支配着欧洲的皇室,甚至罗马教庭。它们也很好利用了其经济优势在各国的影响力,在各国建立商行,并签订条约来保障商行的利益。至于条约的内容么,如果大家想要有个感性认识可以参考一下鸦片战争后的所有和中国签订的通商口岸的条约,只要删去巨额赔款外,别的都差不多了:P

                                    帝国:(抱歉,我忘了国名了,实际上我也是没可能记住这三流配角名字的)无论在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对抗还是和海洋商业城市的经济对抗,都只有拜占庭帝国最能出任此角。虽然在强弱分别上田中做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总体上11世纪到13世纪的欧洲形势就是田中笔下《铁达尼亚》的背景缩影。

                                    铁达尼亚:在小说中,铁达尼亚背弃了银河商业同盟(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反正也这也是另一个三流配角)投向了帝国是整个银河的局势出现了根本的变化,而铁达尼亚而成了银河实际的主宰。这一戏剧性的变化在历史可以视作原海洋商业国家与拜占庭争夺对东方的贸易,后来威尼斯改变旗帜和拜占庭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拜占庭利用威尼斯对抗以热纳亚,比萨为首的其他海洋商业城市。而威尼斯也利用此机会夺得了对东方贸易的主导权而最终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在历史上,其后拜占庭帝国为了压制威尼斯而和热纳亚结盟,而威尼斯为了报复,也在其实质上操纵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首都)而小说中,帝国也因铁达尼亚的专横而不满,不知在以后的剧情发展里面会不会也出现一次铁达尼亚灭亡帝国的历史翻版呢?期待噢~~~^_^

                                    4,《五星物语》:

                                    这里的国家一大堆,每个各有所本,但也有所不同,这是我认为抄的比较有创意的(或者说是比较不让人一眼看穿的)架空科幻故事….可能是永野大神善用自己服装设计师的正业,弄出一堆衣服来误导人们吧…..^_^

                                    AKD应是昔日八十五藩时代的日本,而寇拉斯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则是抄袭奥匈帝国,但永野大神让寇拉斯的民族风情类似玛雅文化(这是他自己说的)至于其它费摩尔帝国等永野大神已经自行定位的我就不多谈,比较有趣的是他定位为美国的哈斯哈联合共和国,其实应是取材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府体制,连元首都是民制王,一模一样….另一个则是Mejojo游击朝庭,则是中古那些拥有主权,却没有领土的骑士团(现在还有个马尔他主权军团SMOM)的翻版…..

                                    不过在社会制度上,这完全是中古封建制度,而且还是日本式的,对照五星多彩多姿的民族与国家,是非常奇怪的……

                                    5,《银河战国群雄传》:

                                    其实我认为这个不够格放在这里与上面的共论,但拿这个失败作品来,可能才能衬托出上面作品的优秀…^_^这里的前帝国不论在文武制度上,都完全是日本式的,然而短短数年内主角开始出人头地后,故事里的宇宙却迅速的汉化,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交待为何如此急速转变….作战方式也从前几集的太平洋战争打法,退化到后来日本式砍法,此故事不论在政治演变或战术演变上,都存在著严重的不合理情形,而且作者自己也不打算解释。

                                    虽说“历史是面镜子,人类也经常重演着过去的愚行”;虽说“世上文章一大抄,对别的作品的借鉴也是文学的特性(不是艺术的特性:P)”,但这种现象出现在以无限未来为体裁的作品中就实在不知该对人类的想象力抱何种程度的企待了:P

                                    ――完――

                                  原讨论:1999年第一稿:
                                  2000年5月第二稿:
                                  2001年5月3日,应小阿之请,并顺便庆祝总算完成车祸善后工作以及时隔一个多月后总算可以不用代理去新浪:PPPPPPPPP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256-270 (共 444 个帖子)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