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创建论坛回复
-
作者帖子
-
to MyriadStars:
你说的有道理,其实我一边写一边就觉得自己的论点失之偏颇,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多探讨。你说的两种专家的说法,其实不能截然对立地来看。所谓“白话文的脱离口语而西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的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还是体现在书面语上。口语化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不是“白话文”,而是“文学”或者“写作”的口语化。这个问题专家曾经有过一阵子探讨。
我们的写作究竟是“西化”还是“口语化”,我觉得针对的目标群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西化”的可能是读过大量西方作品,积累很深的知识群体;“口语化”写作,可能主要指的通俗的大众作者。两者的修养、阅读和知识背景不一样。
我的观点还是,白话文(或者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仍然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东西,最终目标还是真正挖掘或者创造我们自己的文字质感。分开来讨论“西化”和“口语化”,我觉得都是不完全的。
可能有人会反对,虽然文言文的架构吸取了西方文法,但是中国文字有自己的规则和特色,而且那么多年来,那么多的学者文人,不都在探索白话文的可能吗?白话文难道还不具备成为中国文化特立独行的符号载体吗?
我个人认为,目前还不能。
这里先自曝其短,老是说,楼主举例的“新写实派”的作家,方方好像还读过,池莉从来没看过,反正没什么印象了。据我所知,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九十年代那批先锋派之后,不但再也没有有影响有突破的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出现,而且当初先锋派的这批作家:苏童、余华、马原等,也再也没有写出过,至少我认为,有突破性的文学作品。
极端点说,中国文学已经停滞不前了。虽然由于网络的普及,文字的使用变化一日千里。但一个国家的文学,真正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字的张力,因此可以说白话文,已经陷入了发展的平坡。
而先锋派的作家们,当初掀起的白话文写作的文学现象,彻底颠覆了之前的白话文写作,将之发展到从未有过的新的边缘,仿佛无数的可能性被发掘了出来,文学曾经昌明一时。但这些作家,就文学批评和理论界,甚至作家本身承认的那样,是深受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文学流派深刻影响的。如果对先锋文学和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文学熟读的话,会发现明显的模仿痕迹。
总结说一下,我认为,先锋派对于中国白话文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他们模仿的,不是先人,而是老外。简单的来说,白话文发展至今,不论其起源,还是探索的最边缘,都不是纯正的“本土”。
我猜测楼主真的想要表达是,我们在奇幻写作的时候,不论有意无意,都在模仿西文的表达习惯。而楼主希望我们避免那种表达,探索适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而我想表达的是,白话文并不是真正的本土文字,至少目前不是。用白话文的“本土表达”代替西文习惯,是无本之木的说法,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成熟。而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将白话文这种载体,变成“真正”的本土。
大家好,我是新来的,看了帖子,想参与一下讨论,拿自己不成气候的看法和大家探讨。
就我个人看来,追求“本土的语感”是一个伪命题。
我认为,极端一点来说,“本土的语感”,我认为“目前”只有一种――文言文。
楼主提到了中国的白话运动,我就自己所知的粗浅知识来说一下。
白话文,是五四一批留洋回来的鸿学大儒,为了“普罗”文化,打破古代知识分子用困难的文言文垄断知识的格局而创造的。据说,当时就这个问题有过社会性的大讨论,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中国文字废除,创造一种和西文一样用字母变换排列顺序构成的新的语言(还好这个提议没有被通过)。后来为了改变文言文鳌讶的行文,他们要创造一种和“大白话”一样的文字,普通的群众,甚至农民都能使用的文字和规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为什么我们学的拼音和英文字母那么相似。为什么中文的语法,核心结构和英文那么相似?这些都不是巧合,想想这些饱学西方文化的“海归”,知道什么原因了吗?
早期的白话文带有很重的文言味道,是因为社会的语言环境和创造白话文的知识分子本身很深厚的国学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不懈探索,才有了目前我们都在使用的这种文字。
我说了那么多,想要表达的本质是,白话文,本身是一种渗透了西方语言结构的文字(当然本身也有很多由于中国文字的特点而特有的语法现象),虽然文言文也能用西文的语法来进行一定的
分析,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很有限度的分析。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是特立独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文言文才是带有“本土语感”的唯一文字。第一阶段就先这样,为了避免大家视觉疲劳,我分一个帖子再说。
-
作者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