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e heart 相关的一点杂七杂八

天人论坛 相关资料与背景 奇幻资料 brave heart 相关的一点杂七杂八

正在查看 4 个帖子:1-4 (共 4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22
    头像x.x
    参与者

      Brave Heart确实是比较优秀的影片,但是其中的内容掺杂了不少为文艺效果而做的变形。论坛上经常遇到人在分析中世纪时提到这部片子,但很多人其实对真实未必清楚,本人正好最近又看了一次,现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略微整理一下相关历史知识,让大家一起看看其中和历史的异同及出入,也算一种赏玩吧。

      本文不是影评,下面的内容将尽量做到和本人对影片的看法无关。也不要以为这就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资料,我们能够认识的历史永远只是无限趋向于真实而永远不会与之相交,因此永远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下文仅供参考。文中大多数材料内容来源于网络(就是小隐那里拿来的为主),自己做的不过就是比较其差异而略微辨析,然后汇在一起做成个大杂烩而已。

      首先介绍一下影片的历史背景:征服者威廉开创诺曼王朝以后,他的儿子亨利一世巩固了统治。亨利死后,其嫁到法国的女儿马蒂尔德经过政治斗争把自己的儿子亨利・金雀花扶上王座,建立了金雀花王朝。亨利・金雀花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理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狮心王。理查的风流事迹不说了,他最后在智谋场上输给了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丢了性命,王位给了弟弟约翰。约翰的才能更不能和腓力二世相提并论,在位期间失去了大批土地的统治权,由于横征暴敛,引起全国不满,结果被迫签订了大宪章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约翰死后是他的儿子亨利三世上台,期间贵族和国王矛盾再次激化过,最后终于到了我们的爱德华一世出场了,他承认了大宪章的合法性,在位期间做了不少提高国力的积极措施(下文另述)。

      影片开始时的形势大约为,当时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打猎时坠崖身亡,他唯一的女儿此时已经去世,于是继承权传到了外孙女,有“挪威少女”之称的玛格丽特公主手里(其父为挪威国王),这位公主在回国继承王位的航行中遇到了风浪,结果一病不起不久后也去世了。于是苏格兰再也没有正统继承者,当时争夺的主要势力是罗伯特家族及另一个和法比西斯有血缘关系的贵族约翰・巴里奥尔,当然其他人也想挤进来掺和,最后他们决定请爱德华做仲裁人。爱德华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干涉苏格兰的机会(之前他就策划好自己草包儿子和玛格丽特的订婚),他的策略是支持并扶植势力较弱的约翰・巴里奥尔作为自己的傀儡,并用一系列政策吸引英国本国的贵族前往苏格兰定居,包括强加的税收权和初夜权。1292年,约翰・巴里奥尔被立为苏格兰国王,但是他不甘心受人摆布,于1295年和法国结盟反抗爱德华。爱德华立刻调兵镇压,从1296年3月到4月,他打败了所有敢于对抗自己的贵族,设立了一位伯爵负责支配苏格兰的内政然后返国,没想到民族运动已经空前高涨,他一走后就是大批的起义,然后就是影片的主体了。

      接着谈一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

      威廉・华莱士:历史上对他的描述是真实和传说的混杂,但是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确实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他是一个骑士家族的二儿子(这点和影片吻合),在苏格兰民族运动中,带领一帮小贵族骑士捣毁英格兰人设在苏格兰的收税役所,并袭击在苏格兰的英格兰贵族,队伍随之不断扩大。他在1297年斯特林桥战役中大败英军,随后入侵英国本土并占领了约克郡,逼迫爱德华一世从法国返回亲自指挥战争,后败于1298年福尔柯克会战,在几年逃亡生活后被俘,于1305年被凌迟处死。他确实如影片中那样,利用苏格兰人的军事传统及客观条件使用了对抗骑兵的长枪阵型战术,将这种自马其顿失传的战争艺术引回了欧洲大陆(百年战争中英国的徒步骑士概念据信也就是从苏格兰人身上得到的启发),并且战斗勇敢经常在第一线亲自参战。在不少传奇的呼应下,他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形象,但是现代学术界对于其军事能力却仍然存在争议,关于在斯特林的胜利,有人认为是其盟友兼部下德・莫雷起了更关键的作用,而在福尔柯克,华莱士已经失去了他的帮助,又面对真正的名将,最后只能得到一个战败的结局。

      “长脚”爱德华一世:影片中把他描述成一个阴险狡诈而又老谋深算的君主,其实和历史上也有一定出入,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一生武运亨通。军事上,他从威尔士组建了长弓兵,改进了长弓的性能,并把射箭作为国技推广,同时也仿照西欧大陆的制度组建了一支重装骑兵队。政治上,他承认了大宪章的合法性,虽然其内容削弱了部分王权(国王同样必须遵守法律),但是同时也稳固了剩余部分,此后数百年直到今天,英国王室基本上血缘关系未断,相比中国一边强调王权至上,一边城头大旗换名不断,百姓流传 “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得失不是一两句话所能概括的。至于他对苏格兰的政策成功与否,这里也不予分析。当然,他不是被华莱士的一声Freedom吓死的,而是死于再一次远征苏格兰的途中(这次的对手是罗伯特)。

      爱德华二世:历史上这家伙虽相貌不凡但确实是个无能之辈,而且性格也有点影片中描述的问题。就是他在位期间表现出的无能,最后让英国重新丢失了苏格兰的控制权,不过其子爱德华三世(且算是他儿子)倒是个有才能和雄心的君主,也就是他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英法百年战争,这里不谈。

      法国公主伊莎倍拉:片子里的法国公主形象是很伟大的了,不过历史上的伊莎倍拉名声可没这么好。她外号法兰西母狼,遗弃了丈夫爱德华第二,投入了情人蒙蒂莫伯爵的怀抱。后来还亲手指示处死了爱德华二世,不过自己的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最后被议会和儿子赶下台,情人砍了头,自己也被囚禁。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她和华莱士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事(相差大约30年左右),等嫁到英国的时候,华莱士已经被处死了,至于那段爱情故事是否真实,大家自己看了办吧。

      罗伯特・布鲁斯:这位在片中出卖了华莱士两次的贵族(第二次客观地说可以不算),最后才成为了苏格兰人的真正民族英雄,他就是上面提到的罗伯特家族继承人,确实也有资格成为苏格兰王。在华莱士死后,他成为了下一个反抗英国统治的领袖,虽然过程曲折,但最后仍然在班诺克本的关键战役中大败爱德华第二,为苏格兰人争取到了延续400年的独立。他也是位勇猛的骑士,在那场战役中就亲自冲到阵前,一斧劈死敌将(一说为面对主动挑战的敌人冷静判断并后发制人将其击毙)。“勇敢的心”这个概念并不是影片的首创,真正的“勇敢的心”就是指他。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罗伯特死后,追随他多年的骑士道格拉斯决心按照其遗嘱,向西班牙发动拯救基督徒的十字军,并将其心脏放在盒子中同行,(一说为准备带到圣地耶路撒冷埋葬)。在西班牙面对敌人时,道格拉斯把安置着罗伯特・布鲁斯心脏的盒子掷向敌群,大喊:勇敢的心啊,请指引我们的冲锋吧。就带着军队冲向敌人夺回盒子,在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他还是倒下了。后来有很多诗人吟颂这个传说,诗名就叫“勇敢的心”。 这段传奇当然还有其他版本,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很有趣的是,历史上的这个人物同样存在争议,他的家族虽然是苏格兰一方显赫,但实际上介于英苏双方之间,而且自苏格兰无王之后就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了家族利益确确实实出卖过同胞,在围剿沦为流寇的华莱士时不遗余力,还在1304年英苏战争重开时也一度由于贵族之间的矛盾而站在亲英一边,最后称王反抗英国人也可能更多是出自贵族而非民族热爱的考虑。但无论如何,就是经过这个人的手苏格兰人才得到了独立,因此仍然值得肯定。

      德・莫雷:这位在影片中完全是处于小配角的人物,在实际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性质。莫雷家族在苏格兰朝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本人作为一位伯爵,和华莱士的结盟对能够建立并稳固苏格兰民族阵营有重大作用。本人死于斯特林一役后,华莱士也迅速失去贵族支持,不提政治因素,失去了由贵族组织领导的重骑兵,这也就是导致其在战场上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影片中保留了他的贵族身份,但是把英勇战死的命运转接到其他配角身上,同时把华莱士失去贵族支持,完全描述成了“以他为代表”的贵族的无耻卑鄙,其实又是一次为了主题表达而做的篡改而已。

      现在来谈一下影片中几场著名战役。

      1297年斯特林(Stirling)战役:这是片中被描述最生动的战役了,历史上英国人确实在此大败,但是主要原因,却未必是华莱士的伟大领导。当时双方军队隔了一条河流(福斯河)对峙,英国人没有渡船,过河的唯一途径是宽度仅够2人并排通过的斯特林桥,苏格兰人把军队布置在北岸的奥丘山上,阵型方向面对桥的侧面。也就是说,英国人一旦过桥,将可能遇到来自侧翼有利地形的进攻。英军总指挥官,苏格兰总督约翰・德・沃勒内伯爵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强行过桥必有一场血战而犹豫不决,并向对方派出了两位修道士(影片中变成了2位骑士)和谈,但是华莱士坚定地予以拒绝:“告诉你们的人,我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和平,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向你们报仇雪恨,我们要解放自己的国家的!他们想来就来,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在这里恭侯。” 被华莱士的回答挫伤锐气的英军将领,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于是召开了战术会议。会议上将领仍然各执一见而闹得不可收拾,最后英国驻苏格兰税收官休・格雷辛汉大声喝道:“你们不要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下去了!王上的金钱不能被这样白白的浪费。让我们冲过桥去,尽忠尽职吧!”这样的发言虽然越权,但是确确实实统一了将领们的意见,也煽动了将领的情绪。为了不损害士气,沃勒内伯爵决定过桥一战。但是随后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个决定的错误,士气高昂的苏格兰人冲下山坡杀向挤在桥上的英国人,英国人在狭窄的空间里根本无法展开队伍,而更要命的是河滩上的土地过于松软,重装骑兵无法发挥冲击能力的优势,于是完全被动挨打,在混乱中队伍完全溃败,大批人在逃跑中被自己的同伴践踏而死,或者被挤下了桥淹死,包括王牌部队长弓手们都由于事先已过桥而陷入了类似的混战。这才是斯特林战役的真相。影片中把这场战斗描述成了平原上的堂堂正正的战术胜利,华莱士用长枪兵抵挡了对手的骑兵,又用自己的骑兵迂回包抄了对方弓兵最后取得胜利,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长枪部队确有投入参战,但是对战斗经过没有更多影响)。这场战役的参战人数有说法上的分歧,取比较平衡的说法,英国人大约8000人,其中重骑兵300-500,绝大多数是有欧洲大陆战斗经验的老兵,而且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苏格兰人有16000,但多数是装备简陋的平民,除了高昂的士气,只有150铠甲骑兵的装备可以和英国人相提并论。由上可见,影片中关于这场战斗进行了大量改动,对真实历史比较把握的,是英国人的轻敌和苏格兰人高昂的士气。

      1298年福尔柯克(Falkirk)会战:影片中将这场战役描述成英雄受人出卖的悲壮失败,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记载吧:斯特林之后华莱士反客为主攻入英国本土,占领了约克郡,爱德华亲自组织部队讨伐,双方于是在福尔柯克遭遇,(影片中间的一系列谋略有真有假),苏格兰人在这里正式使用了长枪兵的防御战术,他们同样以土地松软的沼泽为依托,长枪兵们装备了12英尺长的长矛(折合约3.6m),使用纵深很大的战斗队形。第一列士兵手持长矛跪着,将长矛柄触地,矛尖指向敌军,后面其余各列则平拿着他们的长矛。这些步兵形成了密集的圆形阵型,长矛向各个方向全面展开以形成全方位的防御,而将弓箭兵放在阵型之外,并将剩余的少量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
      英格兰人的重骑兵分散通过松软的地面,从两个翼侧接近苏格兰人并主动向静等不动的苏格兰军队发起了猛烈冲锋。他们的突然袭击令苏格兰为数不多的轻步兵即弓手及时撤入阵型内之前就被彻底冲散,但对纵深的长矛兵方阵没有什么影响。正当英格兰的骑兵准备向重步兵再一次发起冲击时,爱德华发现,第一次冲击取得的战果来自于马对轻步兵的冲撞和践踏。这位经验丰富又十分精明的国王,很快意识到骑兵对长矛兵再次发起冲击也会无效的。于是他阻止了骑兵的再一次冲击,调来了长弓兵,命令他们对苏格兰阵线的几个地点集中射击。当密集箭雨重创苏格兰长枪兵,并在其队形中打开缺口时,爱德华才命令骑兵从打开的缺口处发起冲击。骑兵很快就突破且击败了对手,接着便向苏格兰的步兵发起追击,以此取得了会战的全面胜利。在片中,剧本特意强调了华莱士的受背叛,其实按照历史,这时的他根本没有正确应对长弓手的战术。将骑兵布置于阵地中间,而不是实施迂回战术打击对方的弓兵(当然客观地说,面对精明的爱德华一世这种机会也很难存在),就是失败的重要原因。至于说战前爱尔兰人临阵倒戈、苏格兰人用火攻占据上风、原本按照计划迂回的贵族骑兵撤出战场、爱德华心狠手辣地命令弓手无视友军射击、投入预备队步兵并彻底击败苏格兰人这一系列经过,基本上都是属于造谣撞骗了。还有华莱士单身追击英王,遇到背叛自己的罗伯特这样的花絮,更是不用多考虑真实性。后来有人从战术角度提出,当时苏格兰人应该就像16年后那样将重骑兵布置在侧翼以选择合适时机冲击长弓手(也就是影片中华莱士在斯特林的战术),但是这种战术可能过于纸上谈兵了点,因为失去了莫雷,随后失去了大批贵族盟友后,华莱士甚至连原本所属莫雷的重骑兵都难以有充分命令和调动的能力,最后这种安排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1314年班诺克本战役出现在影片的最后,大致写的是罗伯特受封苏格兰王,但是在授封仪式上突然指挥军队突击英国人。这样戏剧效果强烈的场景,基本上历史是永远不会发生的,最多作为传说而存在,影片自身也没有刻意强调这场战斗。历史上的“勇敢的心”是罗伯特,影片中究竟又想表达什么内容自己不想多加揣测,此文也纯粹为普及历史知识而做。历史上在班诺克本,苏格兰人在人数落后的形势下仿效斯特林战役发动主动反击,用长枪兵的推进赶走了对方的骑兵,并成功地用自己的骑兵迂回并击溃了长弓手,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多兵种配合战例,倒更接近于影片中在斯特林描述的场景,当然还离不开爱德华二世临阵脱逃对苏格兰人的帮助。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这些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对抗中在战术参考价值上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财富,不过影片是把这些东西重新糅合安排在戏剧效果更强的一胜一负中,一笑了之亦可。

      现在再给一点自己尚无法完全求证的疑问:
      1 影片中英国军队的士兵军服是很统一而特征鲜明的,剧作组完全就是在仿照当代的军队形式“组织”了一支军队。但据我所知,那个时代,士兵仍然没有统一的最高编制,而由各贵族自行负责下属士兵来源同时包括提供其装备。虽然爱德华的领导控制手腕确实有力,但出现这样一支高度统一化的军队,实在还是太夸张了点,以当时的生产力,只怕按照一种式样生产大批军服都勉强。影片中有少量镜头对比显示出了具体的差异,但是在程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2 类似的盔甲问题,影片中英国士兵盔甲并没有体现出多少差异,都是那种标准的锁子甲,其实也不合理。骑兵的来源是贵族,他们可以享受优秀盔甲,但是步兵往往由那些人的侍从以及社会地位更低的普通平民构成,居然也能装备如此体面,不得不说是一种缺乏历史考察的问题。还有那些规格化的步兵用剑,按照史实也是应该被更广泛种类的武器代替的,到了片中又只能为了便于大规模筹备而统一了。
      3 长弓手的运用上,其实他们主要是用于连续射击打击对方防御(就像爱德华在福尔柯克中那样运用),在斯特林中,所谓的试探性射击都是制作者的假想。以长弓的威力完全可以射穿盔甲,片中居然可以用小圆盾挡住,难道是由于双方距离实在过远?而英国人几轮射击后就因为急躁而发动正面进攻,基本上都只能是一种为了真实性而妥协式的安排。否则继续几轮射击,苏格兰人早就会像福尔柯克中一样败退了。
      4 法国人的立场。这里片子基本上就是努力在为自己圆谎。历史上英法关系长期僵硬,法国因而倾向支持苏格兰人的独立运动。法国和爱德华一世联姻确有此事,但是时间上就晚了很多,影片中为了改变历史,擅自增加了一些事件如法国出兵支持英王,其实到了战场上还是无影无踪了。事实上法国在影片中的地位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由于制片人无法过于违背史实而创造。

      最后还是重申一下,我列了这么堆东西并不是因为自己对影片有什么厌恶,而纯粹是出于历史的好奇欲,当一次苦力而已,也希望以此能更好地在爱好者中普及一些知识。
      毕竟个人学识浅薄,很多东西也都是东拼西凑积累下的点滴,高人请勿见怪,也欢迎友善的指正,进步和提高才是首要的。

      #18764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文中有一点小错误,是关于英皇室背景方面的。“无地王”约翰死后即位的是他9岁的儿子亨利三世,这个亨利三世也更他父亲一样没本事,而且向其父一样千方百计反对大宪章。他在1264年挑动内战,不过被以西门・孟德尔为首的贵族联军打败。这个西门于1265年在伦敦召开会议,参加者包括贵族、教士、骑士和市民代表。这
        个西门会议被认为是英国议会制的重要起点。
        爱德华一世是亨利三世的长子,1274年8月2日即位。其实爱德华一世有很多绰号,如: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他获得了“全世界的伟大长矛之称”;他重视立法,被称作“英国的查士坦丁尼”;统一了威尔士,被称作“威尔士的征服者”;应为对苏格兰的战争,被称作“苏格兰铁锤”。

        #18765
        头像x.x
        参与者

          其实自己前面写系谱的时候没多翻资料,要是看看正统的东西,从征服者到爱德华本人一共有9位君主坐上过王位,这里只取了6位,已经够汗的了。

          西门议会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国会了,不过正式承认这种议会制度,还要等到1295年长脚召开模范议会。

          不过要不是楼上指出来,自己还会把错误观念塞在脑子里了。

          #18766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
            征服者到爱德华本人确实一共有9位君主。他们是: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亨利一世、斯蒂芬、亨利二世、理查德一世、约翰、亨利三世、爱德华一世。
            其中文中未有提及的是威廉二世、斯蒂芬、亨利三世。
            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是兄弟,历史上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暴君,最后再一次打猎中被一只飞箭神秘的射死,据说与亨利一世有关但没有证据。
            斯蒂芬是亨利一世的外甥,在亨利一世死后抢先马蒂尔德在伦敦登基。结果马蒂尔德动用安茹的军队(她嫁给法国的安茹伯爵,安茹伯爵是法兰西最强的势力)和斯蒂芬打了19年。最后在1153年迫使斯蒂芬国王签署一项协定,立亨利二世为其王位继承人,接着他于次年死掉了。

          正在查看 4 个帖子:1-4 (共 4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