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天人论坛 相关资料与背景 奇幻资料 [转贴]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491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作 者:陈湘灵,国防大学讲师 来源:轻兵器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陈湘灵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
      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
      的时间里,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并且攻必取,战必胜,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
      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34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由此可见,蒙古兵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
      做如下粗浅的的探讨。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
      计谋将对方制服。它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
      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
      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
      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四面包围敌人,
      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
      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
      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
      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
      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
      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
      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与孙子
      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孙武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诡道”思想,从此,春秋以前以“仁义”
      为核心的战争指导思想在战国时期已销声匿迹。但随着封建帝国的建立,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民间的兵书视为祸水。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
      正统思想,兵家的“诡道”思想渐渐出现了断流,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而
      成吉思汗,在战争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诡道”思想。当然,
      这并不是说成吉思汗熟读《孙子兵法》,而是说成吉思汗在与兽、与部落、
      与外敌长期的争斗中,同样悟出了这一真理。因为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
      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们从成吉思汗战略侦察团队的行动中,就能看到
      孙子的“诡道”思想被他们运用得多么娴熟。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
      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
      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来到贴尔克盆地。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
      正等着他们。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激战一天胜负未决。第二天,他们带着
      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
      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他们给你们的好处,可以从我们
      这里得到。”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
      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
      如果要讲仁义道德,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
      他们的侦察行动,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由此可见,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与孙子一脉相承
      的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
      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
      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需要长途奔袭,没有远距离奔袭,很难
      对敌产生威慑。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是他能够
      征服世界的奥妙所在。

      13世纪,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
      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重骑兵
      防护性能好,机动性差,适合阵前对抗。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
      恰如“二战”中机械化部队,它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
      这就使成吉思汗时代所营造的战场,完全是一种飓风式战场。如果把它与
      “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作对比,就会发现在成吉思汗指挥的战争中
      有与德国“闪击战”相似的内容。“二战”中,德军闪击波兰,用了一个月;
      闪击丹麦、挪威,用了两个月;闪击法兰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后也只有
      一个月。这是发生在工业时代的“闪击战”,而发生在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其战绩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蒙古西征军在欧洲作战时它的集结:
      “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
      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
      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
      (《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见,
      成吉思汗的轻骑兵,有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共同的特点,
      即高速、突然、攻击力强,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轻骑兵
      机动性好的特长,打破了13世纪呆板的攻防战术,从而完全控制了战场主动权。
      当时,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已引起欧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遥远的城市,
      如卢卑克(波罗的海南岸一个城市)和纽伦堡(今德国巴瓦里亚境内)
      都加紧防御准备。就连当时的英国也提心吊胆,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鱼。
      当时欧洲人对成吉思汗子孙的惧怕,从某种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
      因为并不清楚蒙古人为什么不可阻挡,有人甚至把蒙古军后来因窝阔台去世
      而退兵之举,归结于他们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后来法国的拿破仑对此有独到
      的见解,他认为蒙古军西征,不是亚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动,而是有严密
      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由于他们比对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无敌。
      拿破仑的分析切中问题的实质。当蒙古军象飞沙快速推进时,在它的背后,
      是行之有效的大迂回战略。而这种战略,在蒙古兵放牧、围猎时,
      就已经产生并成熟了。

      三、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能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
      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

      蒙古军队的大迂回战略能以迂为直,避实击虚,扩大战争空间,节省兵力兵器,
      加速战争进程。蒙古军灭金,窝阔台就采用了成吉思汗临终留下的大迂回攻金
      方略。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军,绕过金军的重镇潼关,自宝鸡出汉中,
      强行通过南宋管辖地区,沿江而下,经唐(今河南唐县)、邓(今河南邓县)北上,
      采用大迂回战略,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金朝十分惊慌,急忙抽调守黄河和
      潼关的主力部队10万余人前来抵挡。两军在邓州遭遇,拖雷只有3万人。
      他采用袭扰战术,避免与金军正面交锋,使远道而来的金军十分疲惫。
      这时蒙军正面部队已渡过黄河,直趋汴梁,金军仓皇北撤,当退到钧州
      (今河南禹县)三峰山时,被两路汇合的蒙古军团团围住,后又网开一面,
      在追击中全歼金军。此后蒙军乘胜进围汴京。金亡近在咫尺。

      但蒙军南下灭宋的战争却持续了45年之久。这也许是他们遇到的众多对手中
      最难对付的一个。因为南宋所处的江淮地区,河渠成网,城镇林立,除蜀口、
      襄阳、淮河防线外,西段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东段地处淮河下游,
      水道众多,后方还有长江天堑,都不利于骑兵作战。但蒙古军队能审时度势,
      避实就虚,发挥特长。他们选蜀为战略进攻要害,因为蜀地富饶,
      南宋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四川。此外蜀地地理条件尤为重要,
      蒙军若夺去四川,就可以过三峡,顺流东下,直逼江东。窝阔台为发挥
      蒙古骑兵的特长,沿用灭金时宽正面、大纵深的迂回包围战略,
      在东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宽大正面上发起进攻,力图越过长江,进入江南作战。
      但由于兵力分散,各战区虽有突破,终因气候不适,加上中军主帅死于军中,
      只好中途撤退。蒙哥汗继位后吸取窝阔台失败的教训,在占领区开始设官、
      筑城,为持久战作准备,从而避免了春去秋来,战果得不到巩固的缺陷。
      在战略指导上,仍以攻占巴蜀为首要目标,同时派忽必烈率军经略云南,
      目的是迂回西南攻其腹背,然后北上,接应主力,东下临安。可惜蒙哥汗
      在实施他的大迂回战略时,却因自己恋战,遇坚必攻,使其主力钝于四川
      的钓鱼城下,直至自己中石身亡,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今天,当我们研究蒙军灭宋的战略思想,无不为他们开辟的广阔战场所折服。
      蒙军的大迂回战略使金束手就缚,使宋廷的沿江防御失去天堑屏障。
      虽然蒙军攻宋的前两次迂回未实现预期战争目的,但当时忽必烈的军队事实
      上已迂回云南大理,经过近一年征战,兀良哈台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
      泊乌、白蛮等37部”(《元史・兀良哈台传》)并与四川蒙军汇合,
      从而使蒙宋正面战场决战时机成熟。若不是蒙军钓鱼台受挫,兀良哈台军
      就可以奇兵出广西拊京湖宋军之背,然后直下临安,这样,南宋的灭亡,
      就可能提前几年。由此可见,蒙军的大迂回战略可以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
      有利战机,可以乘虚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从根本上打乱敌人的部署,
      迫敌就范。

      四、大迂回战略是将帅胆识和军队力量结合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
      它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成吉思汗独特的军事体制
      和治军思想,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军队,从而使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

      研究蒙古兵学中大迂回战略的具体运用,从中可以发现,大迂回战略不仅仅
      是个方略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作出大迂回的决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
      执行大迂回战略任务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否则大迂回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

      成吉思汗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他能对复杂敌情作出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蒙古军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当时成吉思汗面临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与金国长达9年的战争,二是西夏的反叛,三是斩其使臣、
      屠其商队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权衡利弊,采用稳住西夏,牵住金朝,
      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花剌子模分三路进军,大军在开进中,
      派哲别一路绕到敌后,向敌战略上敏感的卡什加尔方向迂回,切断花剌子模
      与阿富汗、呼罗珊之间的联系,掩护主力战略展开。大皇子术赤、
      大将军哲别率领三万人的军团,穿过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地带――帕米尔
      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当时“他们在一丈多深的积雪中行军,
      他们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盖的吉西列阿尔多和铁列古达巴干两个高峰的道口。
      在大风雪中,用牛皮包住马腿,人穿双层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间,
      在冰天雪地中前进。他们为了暖和身体,用小刀切开马的血管,
      吸喝了马的温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闭起来……”。(《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
      150页)这段史料,反应了蒙古军队在人类军事史上所创造的奇迹,
      它使汉尼拔和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动显得逊色。
      当蒙古军队突然出现在费尔干纳盆地,莫罕默德率领的精锐部队正等着他们,
      疲惫的蒙古军队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机动作战与敌人会战。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深夜,各自鸣金收兵。成吉思汗在接到他们的战斗报告后,
      令术赤归队,令哲别率领5000人马,继续向南方阿姆河上游迂回。
      成吉思汗等后续部队展开后,他亲率5万蒙古骑兵,从北方迂回行军,
      在渺无人烟的地点渡过锡尔河,通过了克吉尔库姆沙漠。
      “这个宽有500公里的克吉尔库姆沙漠,被世人认为是动物绝对不可能通过
      的天然障碍。从那以后经过了650年,俄罗斯对叶华作战中,
      俄军骑兵丧失了全部军马。现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现在莫汗默德背后能
      置于死地的阿姆河下游地区。”(同上书,157页)这时的莫汗默德,
      已被四面包围: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窝阔
      fallout发表于2001-12-7 19:54:37


      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窝阔台,在东方有术赤,南方有哲别。
      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它创造了世界战史上的两大奇迹,
      而这种奇迹在那个时代,也只有成吉思汗统帅下的蒙古军队才能做到。

      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军队的耐力和吃苦精神是何等惊人。如果换宋朝的军队去
      执行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可能不等交战,就被雪山和大漠吞噬。成吉思汗的
      军队之所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与它独特的军事体制和特殊的治军思想
      有很大关系。

      首先,军民一体的军事体制,使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
      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同上书,263页)他们放牧、
      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氏族之间的争斗,国与国之间的
      相互掠夺,已模糊了兵与民的界限。如今人们在探讨为什么中国的游牧民族
      屡屡能进入中原,打开城墙高筑的中原门户,恐怕原因恰恰在此。
      因为游牧民族的流动性,本身就是一种进攻样式的推演,而中原以墙自守,
      典型的农业式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消磨了人的进攻意识。一个没有
      进攻意识的民族,要与强悍的游牧民族交战,其胜负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军思想做到了民族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他造就
      一支高素质蒙古军队的根本原因。所谓民族性是指成吉思汗治军完全立足于
      本民族的客观实际,如借用围猎训练军队就是一种全新的军民兼容的训练方式。
      所谓科学性是指成吉思汗治军完全从实战出发。它曾以西夏为对手考验自己的
      军队,“试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锻炼一下蒙古人,以利将来对中国的战争。”
      (同上书,93页)另外,成吉思汗也重视对军官的训练,“哪一个军官不来
      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在家里,那就好像是沉在水中的石头一样被消灭的。”
      (同上书,95页)军官们在大汗的宫廷受训后回到营地担任教官,经过一整套
      完整体系受训的蒙古军队,最后就像成吉思汗所希望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
      有如两岁的犊儿,但在厮杀时,又似老鹰的搏击。在筵宴和娱乐之中,
      无忧无虑有如小驹,但在战斗的时候,又似海东青之扑仇敌。在白天,
      像老狼的俟机,在昏黑之中,像乌鸦的守夜。”
      (《蒙古帝国史》16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正是有成吉思汗这样出类拔萃的战略家和他那支坚不可摧的军队,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才能在世界战争史上大放异彩。

      五、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
      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

      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一般要远离后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
      基本上是脱离根据地作战。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但蒙古军队有一套独特的、与此不同的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的远征。

      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合一,完全是受生存条件的驱使。蒙古人行军打仗,
      以反牲畜走到哪里,人跟随到哪里的游牧常规,而是军队走到哪里,
      羊马也驱逐到哪里,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的军需供给问题。

      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
      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
      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
      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
      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脔肉柔软,味道也美,
      易于更长久的保存。”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7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全部吸收兽类血和肠肚的营养,
      充分利用所携带的羊马。由此可见,蒙古军队在自我生存方面,
      有它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说它不可战胜的秘密是什么,
      极度节俭的饮食习惯,就是其制胜的密诀之一。因为有超常的生存潜力
      与敌较量就有超常的战斗力,就有能使战争机器连续运转的动力。

      蒙古军队“食羊尽则射兔鹿野豕为食。故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
      (《蒙鞑备录》第13篇)这段史料,说明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自带食物耗尽时,
      依然有强大的野战生存能力。当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时,其国王莫汗默德
      从间谍那里得知:“蒙古军队随身携带战斗时用的一切物品,他们以肉干
      和酸奶为饮食就满足了。他们对于好吃的食物和不好吃的食物都满不在乎,
      什么动物肉都能吃,甚至猪肉、狗肉都吃。他们的马不需要麦子和稻草。
      他们的马能用蹄子刨开积雪找草吃,甚至还能刨开土找杂草和草根、
      草叶吃也过得去。任何高山峻岭和大川小河阻挡不了他们的进击。
      他们能越过任何的山谷隘路,他们抓着马鬃马尻渡过任何河川。”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156页)莫汗默德被强大的蒙古军所震撼,
      从此,他便无心交战,而是一心一意千里撤退,只顾逃命了。

      蒙古军队的确是生存能力极强的军队,他们对自然的最低奢望低出普通人好几倍,
      当他们“才犯他境,必务抄掠……因粮于敌。”
      (《黑鞑事略》85页)时,蒙古军队就变得更加强大。
      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作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
      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哲别在占领花剌子模的南方后告示居民:
      如果想免于被杀,快快投降提供粮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军。按照蒙古的法律,
      降服者的财产和家属归胜利者所有。成吉思汗的作法则更温和一些。
      当他占领布哈拉时,他骑上马来到城里的回教清真寺,登上圣坛,
      对回教僧侣们说:“在野外既没有肉,也没有草,马饿了人也饿急了,
      战士们非常苦,打开你们的粮库。”(《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159页)
      这时拿钥匙的仓库保管员就会跑出来。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战基地,
      以战养战。这种由开始掠夺到建立基地,有一个发展过程。
      “蒙古贵族在开始进入中原时,掠夺财富是他们从事战争的一大目的,
      从金银、牲畜到人口,都是他们掠夺的对象。”(《蒙古族通史》143页)
      这样对当地经济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后来他们接受封建的统治方式,
      经营占领区。公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凤翔屯田,用盐换取粮食以供军粮。

      总之,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
      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
      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
      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
      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
      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
      城堡竟是那么容易。因为这些城堡的守军被突入其来的敌人吓懵了,
      他们来不及作坚固防御,即使作了准备,但蒙古军却偏偏出现在他们
      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们认为敌人是无法前来偷袭的。
      因此,英国人利德尔・哈特评论说:“在中世纪里,
      战略的最好例证并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13世纪,
      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时代。”
      (17)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正是这些战略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吉思汗与战国时期的孙子是中国军事史上
      的两座奇峰。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