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知识

天人论坛 相关资料与背景 奇幻资料 日本刀的知识

正在查看 10 个帖子:1-10 (共 10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295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发贴者:路拿德加尔 来源:魔界论坛

      日本刀的知识
      早就记得我有这些资料,哈哈哈终于给我找到了,希望用的上
      一、日本刀的历史
        从古坟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已经开始包括有铁制的刀剑。那个时候的日本刀,并不象我们现在在各种游戏、动漫、影视等作品中看到的那样有挺拔的弧线,相反刀身很直,利于步战。平安时代以后,战斗方式主要由步战改为马上战斗,直刀在这种场合下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了,于是出现了刀身弯曲的太刀。之后经由镰仓、室町,到了江户时代,为了适应于剑术决斗的需要,又出现了比太刀更为轻便的打刀(简称刀)。刀的形态基本上已经跟现代的日本刀没有什么两样了。
      西 历 名 称
      古坟时代――AD707 直刀(上古刀)
      806――1572 古刀
      1573――1867 新刀
      1868――现在 现代刀
      二、日本刀简介
      1、刀的种类
        日本刀的种类很多,除了上边所说的用来战斗的太刀和刀以外,还有比太刀短一些的小太刀,切腹时使用的胁差(也称胁指),非武士阶级(比如农民、商人、女子)用来防身的短刀,以及忍者使用的忍者刀等等。这里专门提一下忍者刀。忍者刀比一般的刀短,便于携带,而且忍者刀跟平安时代以前的刀相似,刀身是直的,或许是因为忍者从来都是徒步战斗的缘故吧。
      2、刀的寸法
        日本刀的寸法,即是指刀的长度。这里说的刀的长度是指刃长,并没有将刀柄包括在内。一般来说,刃长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胁差的长度在3
      0~60CM之间,超过60CM的,就是刀或太刀了。通常,即使是比较长的太刀,刃长也不会超过80CM,换算成寸法的话,即是不会超过二尺六寸六分。但据说,佐佐木小次郎的爱刀“长光”长度为三尺二寸,与之决斗时的宫本武藏使用的木刀更是长达四尺二寸!估计书中所说的长度是将刀柄长度也计算在内了的吧!(参看《日本剑侠宫本武藏》一书,小山盛清著)
      种 类 长度(寸法) 长度(CM)
      短刀 0.33~9.87 1~29.9
      胁差 9.90~19.77 30.0~59.9
      刀、太刀 19.80~ 60~
      3、武士的双刀
        在古代的日本,武士阶级是特权阶级,通常的形象是腰挎双刀,走起路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使用二刀流的就不说了,但是,只是使用一柄刀战斗的武士,为何也要佩带两把刀呢?实际上,武士所佩带的两把刀并不一样,其中一把是用于战斗的刀或太刀,另一把则是用来切腹的胁差。当然也不排除有不遵士道,将胁差也拔出来砍人的家伙。如果是使用二刀流的武士,则除了腰上要别两把长刀外,怀中还要揣着一把胁差(身上带着三把刀走起路来会很费劲吧……)

      4、刀与太刀的区分
        从长度来看的话,刀与太刀并不容易区别。虽然一般来说,太刀比刀要长,可是也不排除有比长的刀短的太刀和比短的太刀长的刀(绕口令……)。但,刀与太刀是有明显区别的!那就是刀的铭文的所在侧不一样。通常带刀时,刀铭应当向外,此时,若刀刃向上,就是刀;若刀刃向下,则是太刀了。(剑心的逆刃刀不算在刀与太刀之列,那是个怪胎……)
      5、刀的各部名称
      说不清楚啦,要结合图片来说
      可惜现在我上传不了东西到我的主页空间!

      ◆ 天下五剑
        日本国宝。在SFC游戏《幕末降临传ONI》中出现过,游戏中的名字分别叫大典太、数珠丸、童子切、三日月和鬼丸。
        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来为室町将军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刀铭:三池光世
        数珠丸恒次,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日莲上人所有。
        童子切安纲,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源赖光所有。
        三日月宗近,山城国刀工三条宗近所作,具体情况不明。
        鬼丸国纲,具体情况不明,相传为镰仓北条家家传宝刀,随北条一门的全灭而散落人间。(这里的所说的北条氏与战国时代的小田原北条氏毫不相干,后者是伊势新九郎长盛冒姓北条,改名为北条早云后形成的家族)

      (玩过太阁的一定知道吧,哈哈 )
      ◆ 菊一文字则宗
        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工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刀铭:菊一文字则宗
      ◆ 长曾弥虎彻
        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工虎彻于宽文三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爱刀。刀铭:

      #17577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发贴者:milamber 来源:魔界论坛

        “村正”是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居住在伊势(今爱知县)桑名的著名锻刀工匠,在他们的手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村正不仅锻造刀,而且他们的短刀和枪等作品也很多,这些兵器都被称做“村正”。因为刀工村正的作品很多,所以世上流传的“村正”也很多,请大家留意。

          第一代的村正是日本正宗冶炼锻造工匠的后人弟子在民间的流传分支,他的继承者也是非常优秀的锻造匠。他们的作品上都有华丽的花纹装饰,而且都锋利无比。

          在现存的妖刀中,以被称做“妙法村正”的最为有名。此剑在剑身上刻有龙,插入剑鞘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莲华经”文字,由此可以推断村正和日莲宗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在永正十年(1513年)锻造的刀,应该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村正妖刀的历史,可以从它与设立江户幕府的德川家的奇怪因缘说起。

          没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自从德川家还在三河(现爱知县)的时候就对刻有“村正”字样的刀十分厌恶。

          首先,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天文四年与织田家作战的时候被自己的家臣武士阿部弥七郎用千子村正斩杀――从右肩一直到左腹被劈开。

          这可以说是这段恶因缘的开始。

          接着遭遇惨祸的是家康的父亲松平宏忠。天文十四年,宏忠被近臣岩松八弥用刀斩伤了大腿,用的也是村正。

          后来,家康的嫡男信康被织田信长疑心和武田家勾通而切腹自杀……用的竟然又是村正!

          就连德川家康自己也在关原合战中被村正的枪斩伤了手指。

          经过种种不祥的经历,家康命令废止村正,不许使用。不管什么原因,但是对德川家的代代都造成伤害的肯定不是好东西。战国时代的武将是相当迷信的,因此对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必要对家康的过激举动感到奇怪。不过现在看来,那时侯决定村正的妖刀命运的正是家康的命令。

          当时,家康的命令在天下的老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波澜。德川的大臣们都不使用村正以避免招致幕府不必要的怀疑。不久,村正就成了德川政权的一种禁忌。

          感叹于村正的锋利,很多人将村正的名字改为正宗或者正宏,或者将村正的名字消去继续佩带使用,但是这在当时也是完全不被允许的。

          有一件事情说明了当时的这种风潮,那是宽永十一年(1643年)发生的事情。

          长崎的奉行(官职的一种)竹中重义被怀疑行为不检而受到幕府的调查。在重义的家中发现了村正妖刀,本来按照重义的罪名来说也就是发配远岛的轻重,但是就因为他窝藏妖刀被幕府怀疑心存反意,被赐切腹。

          对村正妖刀的恐惧深入当时幕府众人的心中,也正是因为这样,对德川幕府心存反感的大名福岛正则和真田幸村等对村正格外看重,抱着打倒幕府的念头秘密收藏。

          幕府对村正的反应也使妖刀在民众中有了广泛而且离奇的传言。对于普通日本百姓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体制下都会对当时的统治者作出批判,因此也不可能放过德川家视为仇敌的村正刀。流传的内容十分杂乱,但是总的共同点就是村正会给它的主人带来不幸。

          据不可考证时间的记载,有一个叫做松平外记的武士陷入狂乱,将自己的朋友杀害之后又自杀。他所使用的就是没有刻名字的村正刀。(《半日闲话》)

          有一个刀商得到一柄村正刀,他将村正的名字消掉并刻上正宗的名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用刀将自己的妻子杀害了。(《耳囊》)

          有个小偷将人家代代相传的村正偷走,一个不小心被刀将自己的手腕切掉了。(福井县民间传说)

          除此之外,与德川家根本没有关系的村正怪谈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关于村正的妖刀印象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是不是当时的民众都相信,流传又有多广等都已无法考证,但是以村正为恶源的事件在江户时代有很多的书籍记录。

          即使是这样的被忌讳和当做恐怖象征的村正也终究会有出头的一天,那是在幕府末期……为了打倒幕府的有志之士们都开始喜欢使用村正,因此村正的价格也一涨再涨。贫苦买不起村正的人就在没有刀名的刀上面刻上村正两个字,总之关于这样的笑话至今仍然可以找到。

          但是,村正并不会因此而取回它应该得到的地位。

          “村正是暗杀的道具……”

          妖刀村正的印象一直到今天还不能完全抹杀。

          在村正是否真的是德川家的克星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多的疑点。德川家的三河和村正所在的伊势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而村正是因锋利而出名的名刀和名工匠,当然三河的武士等有很多人佩带有村正刀。那么,德川家的遭难也可以说是“偶然”才与村正联系上的。

          作为日本妖刀的代表,村正的形象实际上是当时的统治者创造的,又经过民众的“培养”,最终形成了妖刀的印象。但是作为锋利无比的一代名刀却遭到这样的待遇,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冤屈和遗憾……

        #17578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发贴者:milamber 来源:魔界论坛

          日本有不少名刀都是因杀鬼而得名。鬼切是源义仲在户隐山斩鬼;渡边纲在九条罗生门斩了魔鬼的手,须斩太刀因此得名;最有名的还要算源赖光斩酒天童子用的童子切安纲,

          1、菊池枪。是素长枪的一种,其形状是刀尖设计为单面有刃,短刀插于长柄的顶端上。
          南北朝时代为新田义贞所有,因为菊池武重使用过,才得此名。
          2、蜻蛉切。是本多忠胜所喜用的枪。因为蜻蜓落在枪尖上,没有站稳滑了下去,被切成
          了两半,所以才得此名。
          3、日本号。是全长超过3米的长枪。且刀上有俱利加罗的雕刻。俱利加罗是不动明王的化
          身,是龙王的一种。此枪原为秀吉所有,后来赏给福岛正则。但是福岛在一次酒醉时打赌
          中输给了母里太兵卫。
          4、朱枪。是在素长枪柄的部分涂上朱色的枪。传说中,前田庆次喜欢用朱枪。其实,战
          场上,朱枪是奖给有名的、武功高强武士的身份象征,象征着极高的荣誉,也意味着被杀
          几率的增加(杀死持朱枪的武士,是在战场上扬名的好办法)。
          5、泽泻枪。枪尖上有倒钩,大大增加杀伤力。不过,这样不是难以拔下来吗?搞不懂日
          本人。
          6、斩月枪。外表有些象我国的钩镰枪,不过枪柄极长。
          7、新月十字枪。宝藏院流的名枪。枪尖是新月型,用法和普通的枪不同。

          #17579
          头像黯精灵夜风
          参与者

            不可否认…日本刀在力学设计上很科学。

            掌握好力度,可以从侧面斩断一匹马。

            #17580
            神话神话
            参与者

              日本有不少名刀都是因杀鬼而得名

              估计不是自我宣传就是杀的是忍者吧

              #17581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一般这种名刀都是合金刀,铸刀名家之所以是名家就是应为他们在铸刀的合金配方比例上及铸造方法上有独到的研究。

                #17582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日本武士刀
                  许耀华 著

                  有人说:[若欲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应先窥知其对美的认定标准;若要洞悉日本人对美的认定标准,则必须先从武士刀着眼。]

                  浮世绘与武士刀

                    根据历史的记载,葡萄牙人在日本战国时代(注:自西元一四七0年[应仁之乱]起,至一五七三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止)初期,首先将西洋文明传至日本。相反的,日本文化却因江户时期(注:指由德川家康所创的德川幕府时代,从西元一六0三年到一八六八年止)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的影响,迟至十九世纪初才被介绍到欧洲。当时最令欧洲人讶异与感兴趣的乃是浮世绘(即风俗画)和日本刀(即武士刀),因为这两样东西的艺术韵味及制作技法,均远远逾越西洋人的想像领域。浮世绘因对日后在法国兴起的印象画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广为人知,可是武士刀却在人们先入为主的偏差观念下,一直被视做单纯的杀人工具而被冷落一旁,甚至延至今日,一般人仍对它持有一股莫名的畏惧感。

                    实际上,在西元一八七六年明治天皇颁布[废刀令]以前,武士刀除被用做护身的武器外,同时还被日本人视为象征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项灵器。现在,虽然它已不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在日本民族美的意识演变过程中,仍居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单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评估,武士刀仅是一种纯粹由碳钢冶炼打造出来的锐利刃物似乎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是由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不难窥出它在历史发展的经纬里,不仅凝聚了外国人所不易理解的武士道精神,同时也充分地展现出日本人在克服自然环境方面所下的苦心。有人说:[若欲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应先窥知其对美的认定标准;若要洞悉日本人对美的认定标准,则必须先从武士刀着手。]乍听之下,这句话仿佛略显夸大,可是当我们明白武士刀的整个历史后,就会发觉它乃是一针见血的灼见。

                    由日本的文献考证,可发现武士刀最早出现于古坟时代(注:由西元二00年至七七一年)中期。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形状则仿造我国西汉环头直刀,至唐朝模仿「唐大刀」,其後以「唐大刀」为基本蓝图,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到了平安时代(注:西元七九四年至一一九二年),原料改为略经粗炼过的铣铁,外观则依旧保持棒形,及至室町时代(注:西元一三三八年至一五七八年)以后,由於武士阶级在政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加重,武士刀也随之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不但原料由出羽(即岛根县)产生的水钢和千草(即兵库县)产生的火钢取代了原有的铣铁,形状也从直形变成微向后倾。此外,阶级的制度化与战争形态的改变,亦直接促成了短刀与胁差(注:即武士所佩双刀中较短的刀)的诞生。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紫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一千二百度(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一千八百度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备长炭系以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在长时间内维持均等低温燃烧的优点,不仅为当时的炼钢术带来了一线光明,同时也成了日后日本料理中蒲烧鳗(即烤鳗)、烧鱼(烤鱼)、烧鸟(烤鸡)以及煮物(红烧)等食物制做上不可或缺的燃料。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乃较尽脑汁地开发出[半熔解]与[淬火冶炼]的特殊技法,经过千年左右的考验后,这项技法逐渐去无存菁,正式成为冶炼打造武士刀的唯一秘方。

                    当武士刀于十九世纪末期流入西方时,欧洲国家已能凭恃其优越的科技,将武士刀中所含的各项成份一一解明,唯因限于对其冶炼过程的无知以及对日本风土文化的陌生,反而一直未能制造出堪与武士刀匹美的任何刃物。
                  经由各项资料显示 ,武士刀的冶炼打造固然颇费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个阶段:
                    (一)、在铁砂中掺入适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脚踏式风箱(注:后改为手拉式)将其送进熔炉燃烧。经过三昼夜的持续燃烧后,铁砂即变成半熔解的粘稠状,这时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层杂质,并使之冷却凝固成板条状的生铁。
                    (二)、先以铁锤将第一阶段的成品(即板条状生铁)打碎,重新掺入石英粉与木炭粉后,加热冶炼,经过此一阶段所冶炼出来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钢]。
                    (三)、玉钢质地虽硬但有易脆的缺憾,为弥补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炼](注:即先把玉钢烧至适当的温度再用水渍法增加其弹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将玉钢烧成红软的状态,再取出敲打,此时玉钢中,所含的大量碳,即会随着敲击而与火花一并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时,再采瞬间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却。如此经过反覆的[淬火冶炼],玉钢即会慢慢变成纯度和弹性俱佳的[软钢],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为何刀蕊部份就得历经三个阶段来打造冶炼呢?其目的乃在:(1)除去玉钢中所含的杂质以减轻重量,(2)使玉钢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3)增加玉钢的韧性以防折断,(4)可强化日后刀面所呈现的素质美。
                    (四)、经由第三阶段所冶炼出来的刀蕊,虽拥有适切的弹性,但却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阶段时,就先在刀蕊两侧包上了一层硬度较高的玉钢(称做皮铁),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较多的玉钢(稍做栋铁),然后反覆进行[淬火冶炼],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型。
                    (五)、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黏土冶炼],以使刀锋部份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由于此时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纹,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个阶段复杂。首先,在刀身全体涂上一层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同时刀锋部份要较其他部份为薄,然后再施[淬火冶炼]。俟涂上黏土的刀身烧成红软后,其刀锋部位因附着的黏土较薄故颇易敲打,而且淬火时的收缩作用也较其他部位为快。此时敲打的力量若能维持均匀,则刀锋很快地就会变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着较厚的刀身两侧与刀背部份,因淬火时的收缩作用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弹性。
                    经过上例五阶段的冶炼打造,武士刀尚需通过研磨、雕饰、装置套柄等细部作业,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实是包含了刀匠的无数心血。

                  经验智慧聚成奥秘

                    武士刀制造过程中,淬火时使用的水温系直接决定其良窳的最大因素,因此自古以来[水温]就被刀匠视为秘方而不轻易传授。这个秘密透过今天进步的科学已经获得了解答,那就是摄氏七度至十三度的水温,是最理想的水温。因为,若水温低于摄氏七度,则淬火时易使刀锋的收缩作用加快而产生裂痕;水温若超过摄氏十三度,则水渍时刀锋又会因收缩作用减缓而不易保有适切的硬度。至于碳的含量标准,依照解析名刀成份的结果,发现刀蕊部份以百分之0.一至0.四、两侧的皮铁与刀背的栋铁则以百分之0.七左右最为理想。

                    从外型上来看,武士刀虽可分为太刀、剑、打刀、短刀与胁差五种,但以数量而言,仍推打刀为最。此乃因在物理学上,刀身微向后倾要较直立式更能发挥出[圆弧连动]的原理;换句话说,太刀能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下,随心所欲地展现出最大的切砍范围,而极适于骑马者使用。此外,在长度与重量方面,太刀亦冠于其他四类,故持刀者只要使劲愈大、就愈能把它[柔而不折、锋利无伦]的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武士刀千余年的历程里,最受日本人重视的代表作,应推镰仓时代(注:西元一一九二 年至一三三三年)初期的名匠正宗的作品。正宗本住京都,在镰仓幕府初创不久,即迁至镰仓定居。由于地理的限制,当时他就以镰仓(注:即现在神奈川县的镰仓市)附近钱洗川所产的铁砂,做为制刀的原料。

                    因为钱洗川的铁砂含有天然水铅的成份,使他冶炼出来的钢不仅硬度高同时弹性也佳,这份意外,加上他在火候、黏土成份与水温方面具有独到的见地,使他打造的武士刀,达到了[锐利易切,刚柔并济、完美无瑕]的最高境界。
                  十九世纪末期,正宗所制造的名刀经由贸易船而流入欧洲,德国的科学家们在敬叹之余乃兴起了研究分析的念头,并进而发现到它含有天然水铅的奥秘。

                    经此启示,科学家们乃在炼钢时尝试地以人工方式加入水铅,结果不但成功地发明了闻名全球的安全剃刀,同时也制造出大批一流兵器,诸如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大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令盟军头疼不已的虎型坦克等,可以说均是直接拜受武士刀奥秘之赐。

                    在自然环境相当苛刻的条件下,日本人仍能秉持着丰富的创意、精细的技法与特有的美学原点,研制出世界上最锋利的冷艳刃物,不禁令我们对[日本过去没有科学基础]这句话,产生了无限的怀疑。

                    日本刀是世界上流通最广,藏家最多,可说是收藏无国界的冷兵器,除了日本之外,美国、欧洲也广泛流行,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今日,一些先见之明的收藏家也对日本刀剑有了正确的认识。日本刀除了具备精湛的工艺之外,从中也可品味到我中华民族冶炼技术遗风,日本刀制作技术完全仿自我国汉唐,我国古兵器冶炼技术至今虽保留不多,但可从武士刀里看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影子。

                  日本武士刀收藏者的最爱
                  许耀华 著

                  有人说:[若欲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应先窥知其对美的认定标准;若要洞悉日本人对美的认定标准,则必须先从武士刀着眼。]

                  浮世绘与武士刀

                    根据历史的记载,葡萄牙人在日本战国时代(注:自西元一四七0年[应仁之乱]起,至一五七三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止)初期,首先将西洋文明传至日本。相反的,日本文化却因江户时期(注:指由德川家康所创的德川幕府时代,从西元一六0三年到一八六八年止)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的影响,迟至十九世纪初才被介绍到欧洲。当时最令欧洲人讶异与感兴趣的乃是浮世绘(即风俗画)和日本刀(即武士刀),因为这两样东西的艺术韵味及制作技法,均远远逾越西洋人的想像领域。浮世绘因对日后在法国兴起的印象画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广为人知,可是武士刀却在人们先入为主的偏差观念下,一直被视做单纯的杀人工具而被冷落一旁,甚至延至今日,一般人仍对它持有一股莫名的畏惧感。

                    实际上,在西元一八七六年明治天皇颁布[废刀令]以前,武士刀除被用做护身的武器外,同时还被日本人视为象征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项灵器。现在,虽然它已不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在日本民族美的意识演变过程中,仍居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单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评估,武士刀仅是一种纯粹由碳钢冶炼打造出来的锐利刃物似乎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是由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不难窥出它在历史发展的经纬里,不仅凝聚了外国人所不易理解的武士道精神,同时也充分地展现出日本人在克服自然环境方面所下的苦心。有人说:[若欲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应先窥知其对美的认定标准;若要洞悉日本人对美的认定标准,则必须先从武士刀着手。]乍听之下,这句话仿佛略显夸大,可是当我们明白武士刀的整个历史后,就会发觉它乃是一针见血的灼见。

                    由日本的文献考证,可发现武士刀最早出现于古坟时代(注:由西元二00年至七七一年)中期。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形状则仿造我国西汉环头直刀,至唐朝模仿「唐大刀」,其後以「唐大刀」为基本蓝图,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到了平安时代(注:西元七九四年至一一九二年),原料改为略经粗炼过的铣铁,外观则依旧保持棒形,及至室町时代(注:西元一三三八年至一五七八年)以后,由於武士阶级在政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加重,武士刀也随之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不但原料由出羽(即岛根县)产生的水钢和千草(即兵库县)产生的火钢取代了原有的铣铁,形状也从直形变成微向后倾。此外,阶级的制度化与战争形态的改变,亦直接促成了短刀与胁差(注:即武士所佩双刀中较短的刀)的诞生。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紫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一千二百度(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一千八百度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备长炭系以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在长时间内维持均等低温燃烧的优点,不仅为当时的炼钢术带来了一线光明,同时也成了日后日本料理中蒲烧鳗(即烤鳗)、烧鱼(烤鱼)、烧鸟(烤鸡)以及煮物(红烧)等食物制做上不可或缺的燃料。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乃较尽脑汁地开发出[半熔解]与[淬火冶炼]的特殊技法,经过千年左右的考验后,这项技法逐渐去无存菁,正式成为冶炼打造武士刀的唯一秘方。

                    当武士刀于十九世纪末期流入西方时,欧洲国家已能凭恃其优越的科技,将武士刀中所含的各项成份一一解明,唯因限于对其冶炼过程的无知以及对日本风土文化的陌生,反而一直未能制造出堪与武士刀匹美的任何刃物。
                  经由各项资料显示 ,武士刀的冶炼打造固然颇费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个阶段:
                    (一)、在铁砂中掺入适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脚踏式风箱(注:后改为手拉式)将其送进熔炉燃烧。经过三昼夜的持续燃烧后,铁砂即变成半熔解的粘稠状,这时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层杂质,并使之冷却凝固成板条状的生铁。
                    (二)、先以铁锤将第一阶段的成品(即板条状生铁)打碎,重新掺入石英粉与木炭粉后,加热冶炼,经过此一阶段所冶炼出来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钢]。
                    (三)、玉钢质地虽硬但有易脆的缺憾,为弥补其缺失,逐以[淬火冶炼](注:即先把玉钢烧至适当的温度再用水渍法增加其弹性)的方法,先以炭火将玉钢烧成红软的状态,再取出敲打,此时玉钢中,所含的大量碳,即会随着敲击而与火花一并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时,再采瞬间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却。如此经过反覆的[淬火冶炼],玉钢即会慢慢变成纯度和弹性俱佳的[软钢],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为何刀蕊部份就得历经三个阶段来打造冶炼呢?其目的乃在:(1)除去玉钢中所含的杂质以减轻重量,(2)使玉钢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3)增加玉钢的韧性以防折断,(4)可强化日后刀面所呈现的素质美。
                    (四)、经由第三阶段所冶炼出来的刀蕊,虽拥有适切的弹性,但却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阶段时,就先在刀蕊两侧包上了一层硬度较高的玉钢(称做皮铁),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较多的玉钢(稍做栋铁),然后反覆进行[淬火冶炼],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型。
                    (五)、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黏土冶炼],以使刀锋部份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由于此时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纹,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个阶段复杂。首先,在刀身全体涂上一层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同时刀锋部份要较其他部份为薄,然后再施[淬火冶炼]。俟涂上黏土的刀身烧成红软后,其刀锋部位因附着的黏土较薄故颇易敲打,而且淬火时的收缩作用也较其他部位为快。此时敲打的力量若能维持均匀,则刀锋很快地就会变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着较厚的刀身两侧与刀背部份,因淬火时的收缩作用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弹性。
                    经过上例五阶段的冶炼打造,武士刀尚需通过研磨、雕饰、装置套柄等细部作业,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实是包含了刀匠的无数心血。

                  经验智慧聚成奥秘

                    武士刀制造过程中,淬火时使用的水温系直接决定其良窳的最大因素,因此自古以来[水温]就被刀匠视为秘方而不轻易传授。这个秘密透过今天进步的科学已经获得了解答,那就是摄氏七度至十三度的水温,是最理想的水温。因为,若水温低于摄氏七度,则淬火时易使刀锋的收缩作用加快而产生裂痕;水温若超过摄氏十三度,则水渍时刀锋又会因收缩作用减缓而不易保有适切的硬度。至于碳的含量标准,依照解析名刀成份的结果,发现刀蕊部份以百分之0.一至0.四、两侧的皮铁与刀背的栋铁则以百分之0.七左右最为理想。

                    从外型上来看,武士刀虽可分为太刀、剑、打刀、短刀与胁差五种,但以数量而言,仍推打刀为最。此乃因在物理学上,刀身微向后倾要较直立式更能发挥出[圆弧连动]的原理;换句话说,太刀能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下,随心所欲地展现出最大的切砍范围,而极适于骑马者使用。此外,在长度与重量方面,太刀亦冠于其他四类,故持刀者只要使劲愈大、就愈能把它[柔而不折、锋利无伦]的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武士刀千余年的历程里,最受日本人重视的代表作,应推镰仓时代(注:西元一一九二 年至一三三三年)初期的名匠正宗的作品。正宗本住京都,在镰仓幕府初创不久,即迁至镰仓定居。由于地理的限制,当时他就以镰仓(注:即现在神奈川县的镰仓市)附近钱洗川所产的铁砂,做为制刀的原料。

                    因为钱洗川的铁砂含有天然水铅的成份,使他冶炼出来的钢不仅硬度高同时弹性也佳,这份意外,加上他在火候、黏土成份与水温方面具有独到的见地,使他打造的武士刀,达到了[锐利易切,刚柔并济、完美无瑕]的最高境界。
                  十九世纪末期,正宗所制造的名刀经由贸易船而流入欧洲,德国的科学家们在敬叹之余乃兴起了研究分析的念头,并进而发现到它含有天然水铅的奥秘。

                    经此启示,科学家们乃在炼钢时尝试地以人工方式加入水铅,结果不但成功地发明了闻名全球的安全剃刀,同时也制造出大批一流兵器,诸如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大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令盟军头疼不已的虎型坦克等,可以说均是直接拜受武士刀奥秘之赐。

                    在自然环境相当苛刻的条件下,日本人仍能秉持着丰富的创意、精细的技法与特有的美学原点,研制出。世界上最锋利.的冷艳刃物,不禁令我们对[日本过去没有科学基础]这句话,产生了无限的怀疑
                    日本刀是世界上流通最广,藏家最多,可说是收藏无国界的冷兵器,除了日本之外,美国、欧洲也广泛流行,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今日,一些先见之明的收藏家也对日本刀剑有了正确的认识。日本刀除了具备精湛的工艺之外,从中也可品味到我中华民族冶炼技术遗风,日本刀制作技术完全仿自我国汉唐,我国古兵器冶炼技术至今虽保留不多,但可从武士刀里看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影子。

                  #17583
                  头像
                  参与者

                    我记得《刀剑与尊严》有这么一段:

                    “世界但知有日本刀,不知有中国刀. 然而在日本,最古老最神圣的古代兵器,静静地躺在日本皇家正仓院的收藏之中. 那是日本刀的根源.
                    日本刀千百年来其实一直都在追寻那样的境界.
                    那等於是日本刀的圣经,那里,也等於是日本刀匠的圣地.
                    在过去的封建时期,只有极少数最顶尖最受恩宠的刀匠,一生或许能够有幸看到几次. 即使在现代,日本全国最顶尖的刀剑研磨师,奉命研磨其中一把两把,前後花上几年时间,也是文化界极其重要的大事,叁与者无不视为毕生的荣耀.
                    那却不是日本刀.
                    那正是中国南北朝到唐代的刀剑. 日本人称之”唐样”,却不肯称之”唐造”. 其来源只写”大陆”,却不肯写出”中国”.

                    在世界的文明史中,只有一个民族能够从青铜器的高峰直接迈到钢铁器的高峰.
                    只有中国人,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就已经掌握所有钢铁科技的尖端技术.”

                    其实看日本刀,真正是让我是总欲哭无泪的感觉,西方人只知道有日本刀,却不知道中国在汉唐时代就有傲视天下的制刀技术,可惜,后世的衰弱让一切光环都给予了别人,至今,祖宗的光荣却无人可知。

                    戚继光说出了原因,《练兵实纪・杂集》中曾经这么说,当时制造的刀剑“砍入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政局的腐败,造成类似国家兵械制造厂的一类的机构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低下,根本不好好的制刀,无奈,戚继光只得自己筹款,去购买和仿造日本刀――看过《浪客剑心》的都该知道巴的弟弟雪什么的那家伙,用的是中国造的日本刀,耍的是《倭刀要决》,那正是无奈之下戚继光给部队装备日本刀并根据其特点结合中国武术自创一种刀法,嘿嘿,非常的厉害哦。

                    不过类似日本刀模样的刀自明之前就有,就是那种微弯的刀――电视上清朝军队用的马刀,只不过握把较短,但更适合骑兵一手持盾一手挥砍。

                    至于炼钢的技术,古日本是绝对比不上中国的了,比如“百炼钢”,是制作过程中不断折叠锻打後出现的纹理,比起日本刀的局部淬火法,这种制刀技术不知道优越多少,其漂亮严密的花纹,和无与伦比的坚韧锋利程度,让人惊叹不已,可惜这种技术却在历史中逐步失传了,遗憾遗憾,哭吧,中国人。

                    那么到底为何世人只知有日本刀,却不知中国刀?无语,日本人的宣传和对传统的维护,使得其大放异彩,而咱们呢?好东西从来不知道好好保护,潇洒自如的挥来甩去,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只有大哭一场才能抚平心头之恨了。

                    日本人至今经常招集一流铸剑大师以古法制作日本刀,参与者莫不以此为最大的荣耀,赞助者多如牛毛,而中国一学者去仿造吴越青铜剑,设备场地简陋不说,看其穿戴也恐怕不属于富有一类,但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也算是个安慰,至少中国现在还有这么点执著的人。

                    我总算明白刀剑与尊严的含义了。

                    #17584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说道铸剑之道中国自古有之、而且兴旺发达过。举越王勾践剑的例子,出土时寒光耀目、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采用的工艺是复合金属工艺,剑刃和剑脊铜锡合金比例不同,通过两次浇筑使之和为一体。表面经过人工氧化处理,保持不锈和花纹艳丽。
                      越王勾践剑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铸剑的高峰时期,这是应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所促成。各国诸侯争霸中原,都希望自己的兵器胜对方一筹并大量铸造兵器,各国国王为了眩耀国威而争相铸造名剑。所以当时的铸剑师纷纷涌现,著名兵器层出不穷,铸剑家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员。但到了秦始皇时形势改变,六国统一,为了天下安定防止造反,受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民间武器制造受到限制。到了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铸剑家的地位已逐渐被人轻视,也就是归为工匠一挡,不过兵器的制造还在进步。但中国的社会风气开始偏向文风,尤其是到了宋代文官的地位远远高过武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士大夫的家里多摆的是古玩、瓷器、字画等,刀剑为他们所不喜(日本人就相反)。中国的兵器制造业一步步衰落下去,制造的技艺为人所轻视。新型武器的发明也不能吸引朝廷的注意(朝廷认为不过是些奇巧淫技罢了),就更得不到推广了。中国的书不少,大部分是文、哲学,一部分是农工,而中国老百姓对锄头和犁的兴趣远大于刀剑,一句话社会风气释然。
                      反观日本,武士是日本的核心阶层,代动整个民族的军事倾向。刀剑已经成为了武士的生活用品,民风尚武使铸剑师成为受尊敬的人(中国人认为造笔墨纸砚的大师更有社会地位),铸刀成为一件高雅的艺术。正应为武士在日本所处的地位,造就了武士刀在日本人性格中的地位。

                      #17585
                      头像Anonymous
                      参与者

                          我国的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期的剑都很短。西周时两军
                        交战,以车战为主, 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当时主要用来防身。春秋后期
                        ,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于车战,步兵和水军遂成为
                        吴越军队的主要兵种,剑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所以,吴越两国都特别重视剑的生产,其铸剑技术也远远
                        超过中原各国,成为我国古代的“宝剑之乡”。
                           
                          我国的青铜剑冶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颠峰。吴越之地,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
                          大批铸剑名师,诞生了许多流芳百世、锋可敌国赫赫名剑。吴王阖闾(即吴王光)、吴王夫差、越王允常、
                         越王勾践、越王鹿郢(即越王者旨於易)、越王州勾等吴越霸主,也因拥藏数把名剑而为列国诸侯所艳羡。春秋时代的相剑名家
                         薛烛、风胡子,因其善于相看、品评青铜宝剑而名垂后世。伴随着这些光耀千秋的历史名剑,又有许多文化典故与传奇故事的流
                         传……

                      正在查看 10 个帖子:1-10 (共 10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