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阿道夫(上)

天人论坛 相关资料与背景 奇幻资料 古斯塔夫・阿道夫(上)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359
    头像
    参与者

      古斯塔夫・阿道夫(上)

      这不是介绍古斯塔夫生平的文章,我的用意是尽可能详尽的介绍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伟大的军事改革。正是这场变革,使得近代战争史进入新纪元,其本人,也被尊称为“近代战争之父”。

      古斯塔夫・阿道夫恐怕现在没有多少人知其大名(当然爱好军事历史的人们除外),的确,他的名字比不上汉拔尼、亚历山大、拿破伦、非特烈大帝那么响亮、那么妇孺皆知,但是,拿破伦却将其与汉拔尼、亚历山大相提并论,而后世学者早已将其列入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事实上,就个人对人类军事史的贡献来说,古斯塔夫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伦等等后世名将,尽管其指挥才能出众,却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将战争的进程完全改变,并且颠覆了之前的战争理论而发起了一场军事革命,为所有后世的所有将领们所颂扬和尊敬。

      古斯塔夫是瑞典国王查理九世的长子,1611年17岁的古斯塔夫继承王位。这位新君主多亏其严格的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德、意、荷等数国语言,博学多才,对古典和军事著作–特别是古罗马和荷兰作者(关于荷兰方面的东东将在下面叙述)关于军队训练战术等书籍特别感兴趣。其从小就自信心极强,13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参与一些国家事物管理。于是,这位聪明好学的年轻君主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颇具才能。

      17岁即位那年,古斯塔夫就经历了与丹麦之间的战争,而后又经历和与波兰、俄罗斯、土耳其的战争,尽管起初古斯塔夫没表现出什么出色的成绩,但几乎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军事生涯却极好的锻炼了他,学到了不少战争知识,在战争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对待士兵爱护有加,又能知人善用,其领导的军队战斗力强大……他拥有所有名将的优点和长处,善于思考与总结,这也意味着将来其必有大的作为。

      要是介绍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那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伟大的人物–荷兰的军事家莫里斯(Maurice of Nassau)。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源于荷兰军队的军事改革,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而成,而荷兰军队的军事的革新者,正是这位莫里斯。

      可惜的是莫里斯比古斯塔夫还要为人所不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学者们记住了这个光辉的名字,然而,他却是古斯塔夫的“老师”,其地位至少也应该与古斯塔夫相提并论,我也很想独立的介绍这位,不过……还是在这里简单的叙述一下。

      莫里斯的改革还与古罗马有那么点关系。莫里斯的老师是里普苏斯(Justus Lipsius),里普苏斯又是《战争艺术》一书作者马基亚佛利的拥护者,他俩观点几乎一致。其传给莫里斯《政治六书》,成为莫里斯军事改革的理论基础,其中就认为古罗马的军团制度是最合理最完善的。

      那时侯欧洲各国军队流行的是西班牙式的方阵,其长矛兵编制源于瑞士长戟兵方阵,而且也与古代密集方阵有些相似。这种以集团部署在冷兵器与热兵器相交的年代里,显示出其独有威力,西班牙也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依靠西班牙式的方阵横扫天下,欧洲诸国莫不争相效仿,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火器日益精良和威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西班牙方阵显得有些笨拙,过于密集,机动性也就很差,多少与古代的方阵有些相同的毛病。莫里斯,这位荷兰领导者认真的研究了密集方阵的克星–罗马三列阵之后,很欣赏古罗马军团的精巧灵活的布阵方式,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其对荷兰军队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去,他首先取消了3000为一个单位的(步兵团)的编制,用小的多的连一级单位取而代之,而且人数也减少至115人(最后减到80人),长矛兵与火枪手各占一半,并部署在一条线上,而不是方阵的方块式样。每个线式的编队为10列纵深,横队5排,战线宽度却达到250米–这就是莫里斯横队,近代线式战术的鼻祖。

      莫里斯认为,古罗马人用宽正面浅纵深队型对敌,有个好处,既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手中的标枪全部投向敌人,而且宽正面可以形成一种半包围式的效果,而密集方阵在投掷时候,效果差的很多,而且造成的伤害也小的多。而现代火枪大量运用,其已经超过了标枪造成的伤害效果,那么则没有理由不采用古罗马这种方式,而且对西班牙这种密集式的方阵效果尤其好。

      到了后来,莫里斯将火枪手与长矛兵分开使用–尽管仍是一个编队里,每个长矛编队改为正面50人,纵深5人的阵型,每人相隔是1米;两侧是3个小队的火枪兵编队,为正面4人,纵深10列;还有60名火枪手作为散兵,这样这些战术单位组成营一级单位,根据营一级的编制将军队排成类似罗马人的三列阵。

      这些排兵方式正好与西班牙方阵相反,西班牙方阵中火枪兵在中央,长矛兵在四周;而荷兰军队的却是长矛兵在中间,火枪手在两旁,而且并不于长矛兵并排,而是靠后与长矛兵的第4列或者第5列并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火枪手既能有效的依靠射程杀伤敌人,又能得到靠前的长矛兵的保护,即使敌人冲到阵前,那么由于位置靠后火枪手仍能在近战中杀伤敌人。

      总结的来说,就是长矛兵排成长长的一条线,而火枪手以大纵身窄正面独立的“插”在每个长矛兵编队间隔处,这样就形成了既有火枪又有长矛同时对敌的效果–由于整个队型纵深较浅,更多的长矛兵可以同时对敌(火枪仍保持大纵深窄正面的方式,主要是为了保持火力的连续性),而不象方阵–除了第一线的士兵作战之外,中央部分的士兵几乎无事可做。

      这种新队型对训练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罗马特色,小编队固然灵活机动,但要是没严格的协同和指挥,那么这种灵活就成了混乱,于是莫里斯干脆连罗马人的训练方法、口令也照搬不误,并且在军队中配备了大量的低阶军官和军士,以确保小编队的指挥的专业性。另外,莫里斯还延长了士兵的服役期,定期发放粮饷,以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以为莫里斯是个罗马迷?不知道……汗,也许受他老师的影响太大,但有点是肯定的,他借鉴罗马人的东西太多了,一切的一切–除了使用火枪的战术之外,都能从荷兰军队上找到罗马人的影子,重视训练、重视纪律,长期兵役制度……荷兰军队平时除了打仗就是训练,他的训练方法有些直到现在还在被当成基础训练应用着–比如齐步走,重视纪律和定期军饷使得荷兰军队不再象欧洲由一些无业游民农民等等组成的军队那样士气低下并且容易开小差,变的荣誉性强并且士气始终高昂。莫里斯也深受罗马人喜欢构筑工事传统的影响,喜欢构筑工事与西班牙人对峙,使得西班牙人无可奈何,莫里斯“圆锹造盛名”从此成了一些崇尚进攻的军人的嘲笑把柄(世界近代战争史)。

      荷兰军团–哦,是军队,经过这翻变革,成了新时代的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军事素质强、团结力和士气高,在荷兰独立战争中大放异彩,荷兰军队经常不足1万(最多1万2千人),但多次挫败西班牙人,终于摆脱了西班牙人统治,独立成功。但是,由于荷兰独立战争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战争,莫里斯20年间只打了一场会战,并未能影响到整个欧洲,加上莫里斯横队战术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侧后翼过于薄弱,所以这种起先专门针对西班牙方阵的新式战术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它还缺乏全面战争的检验。

      不过也许传统的军事家对此重视不够,但还是有很多立志新锐的年轻人大感兴趣,他们纷纷跑到荷兰去接受这种新的军事体系的教育,其中有一位瑞典贵族迪拉加地――日后古斯塔夫的老师,他在学成之后,将这种新的军事体系带回了瑞典,在他的影响下,古斯塔夫这位年轻的君主采用了这种革命性的军事体系――这也是前面提到他喜欢阅读古罗马和荷兰的军事著作的原因。16世纪末期,古斯塔夫便在荷兰人的帮助下组建陆军。

      古斯塔夫敏锐的察觉到,这种新式战术理念(不是理论)必将取代古老陈旧的西班牙体系。他把机动看的很高,他认为胜利几乎就是出色的战场机动力,但欧洲现行的军事体制无法保证军队有强有力的机动性–比如纪律性差、训练不足等等,一切都与科技进步太不相匹配了。又因为他认为纪律是机动的基础,纪律又是行使领导权的前提,而荷兰人的体系提出的理念能更好的行使这一切,于是他在接受荷兰体系之时,也对其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进。

      之所以说古斯塔夫是改革而非改进,因为古斯塔夫在继承荷兰体系之后,几乎对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了改动,这是场比莫里斯更彻底更全面的改革,他的改革包罗万象,每一种兵种、每一项战术、每种武器系统,每条作战指令………他完全的将西班牙体系的一切全部打碎,而后又按照自己的遗愿重新组合–在荷兰体系基础上,就象造房子,荷兰体系不过是个大概的框架,而一砖一瓦却是自己亲手一块块垒上去的。

      那么来看看古斯塔夫究竟改变了什么:

      一、兵役体制:
      前面说过,瑞典早期用的雇佣军制,那样的军队素质和纪律都不高,于是在荷兰人的帮助下瑞典组建了一支以自由民为主的常备军,古斯塔夫按照十抽一的方式在15到44岁男子中实行兵役制度,并按省份为建制,地名为番号–这样的军队凝结力强,互助精神高,与瑞士军队有相似的地方。

      按照这种兵役制度古斯塔夫建立起一支4万人的长期服役的常备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军队,完全由政府出资维持,其都是由瑞典公民组成。

      这种兵役体制是欧洲首创,因为古斯塔夫认为国家的安全最好是由其国民来保护――其实这正式莫里斯所倡导的,但真要说远了也是马基亚佛利的思想――之所以那为老兄那么欣赏古罗马,就是因为其军队是由素质高有责任感的自由公民所组成,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也强,也会为国家拼命,而现行的佣兵制度无法与之相比――尽管雇佣兵可能比较节省财力,而事实上战争失败的话却导致损失往往比出钱维护军队要大的多。

      自古斯塔夫之后,这种理念被欧洲各国接受,常备军也成了各国建军的重点。

      但瑞典只有150万人口,对外战争显然4万人是绝对不够的,尽管古斯塔夫曾经说:“佣兵是无信、危险、浪费。”,但到了后期他的部队大多也是外籍佣兵组成,不过这才有好处,因为毕竟死的都是外国人,而瑞典常备军却受到的损失要小的多,真要发生本土作战的话,那么这些瑞典常备军将起到中坚作用――保卫家园的军队要比雇佣军有用的多,于是古斯塔夫也特意的让其手中的瑞典人部队去担任一些不怎么危险的任务,比如保卫交通线和后勤运输的护送。

      二、兵器装备:
      瑞典有丰富的铁矿铜矿资源,因此古斯塔夫想尽方法寻求先进的武器制造科技,依靠本国的资源铸造了大量火炮枪械,并且格外重视火器的应用,他认为火器必将成为战场的主力,拥有强大先进的火力也就拥有了强大的优势,而传统的冷兵器尽管还有用处,但已经渐渐的让出主角的地位。

      于是他把长矛兵减少,削短长矛–从5米的长矛减短到3.3米;减轻了步兵的盔甲(据说当时古斯塔夫因为有伤不能穿盔甲,瑞典士兵为了表示对其的热爱和勇气也纷纷效仿,只戴头盔,当然只是传说,但古斯塔夫的魅力可见一般),以换取士兵的行动速度和战场的机动性。

      火枪兵以一种以齿轮打火代替了火柴打火的新式滑膛火枪,用支架支撑射击(其实其重量之轻已经不必再用支架),不仅加快了射速和简化了操作过程,而且只由一人操作就可完成(当时火绳枪需要两人操作),这样可以将火枪兵排列更紧密(以前火绳燃烧容易误伤周围的人,所以火绳枪兵排列间隔大),重量也比欧洲其他国家用的轻的多,只有3磅左右,大大减轻了火枪手的负担。这种枪械还采用了事先定量装好的制式火药,也就是纸弹药筒,每个士兵都配有一条弹药带以随身携带这种成制式的纸弹药筒,这样,可以有效的保存和多带弹药,不仅便于上弹和提高射速,而且后勤压力也减少不少。另外,由于火枪手重量减轻,还可以额外的携带一把军刀,使得火枪手也有一定的近战能力。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士兵能在较小的负重下进行快速的战场机动–这也成了后来瑞典军队一向行动神速的重要原因。

      三、火炮与炮兵:
      古斯塔夫对火炮可谓重视有加,他本人也是个野炮专家。同样,变革也是以机动为主,他把炮管减短,减轻炮架,比如瑞典军中的3磅炮团属炮(西方军事史上说是4磅,近代战争史说是3磅……别问我为什么,大部分史书上是3磅……),长1.2米,连炮架283公斤,一匹马甚至两三个人就拉的走,而其他欧洲国家用的同类炮却重达半吨。

      另外古斯塔夫减少了火炮种类,主要使用三种火炮–攻城用炮、野战大炮、团属的轻型炮,攻城用的是最大口径的大炮,而一般野战中使用野战炮和团属炮,发射葡萄弹以及榴霰弹。前两者的弹重可分为24磅、12磅和6磅三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属3磅炮,这种大炮采用了整装式的炮弹,简化了装药过程,提高了射速,一名火枪兵射击6次,正好此类大炮能射击8次,可见其的射速之快,装备这种大炮的部队,也是当时唯一能与步兵进行协同作战火炮部队。每个团配备两门这种大炮。

      瑞典军队的炮兵都是专业士兵,古斯塔夫认为炮兵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兵种,大炮是复杂精密的仪器,以往交给雇佣的平民炮手来操作,结果那些人却纪律涣散,不听指令,而且大炮容易损坏,于是古斯塔夫组建了专业的炮兵部队。1623年瑞典军开始有一个独立的炮兵连,炮手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瑞典军人担当,1629年扩充到6个,成为炮兵团,而其指挥就是当时还不到30岁大名鼎鼎的托斯坦森–后来成为堪与古斯塔夫相媲美的瑞典军队的统帅。

      古斯塔夫对炮兵的改革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把炮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使用,这项改革对后世的炮兵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火炮在他手中不是一项辅助武器,而是一种可怕的进攻武器,他充分认识到火炮的威力,如果集中使用的话,那么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特别象西班牙方阵这种密集的队型里,那么杀伤力是………………但实际上火炮带给古斯塔夫的效果并没想象的那么大,他之所以对炮兵进行改组,一方面是希望火炮加强威力,而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实现他的火炮能被及时的应用到战场上去-――也就是更有机动力――这样火炮能跟上步兵行动的步伐。

      四、骑兵
      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缺少重骑兵,他主要使用两种骑兵–轻骑兵(可能有点概念错误,瑞典轻骑兵装甲有的可以称的上是中型骑兵,但按照其用途来分称为轻骑兵)与龙骑兵。其武器装备没什么多大的改进,轻骑兵装备着短手枪和军刀,龙骑兵使用滑膛枪下马作战,但是古斯塔夫却修改了轻骑兵的作战条令和战术。

      起先两支装备手枪马刀的骑兵的战术是先用手枪,以旋转战术不断的射击,等到一方混乱后再冲上去用马刀解决战斗,但古斯塔夫没有改革的骑兵在波兰遇到了麻烦,波兰的老式重骑兵用长矛直接冲锋,将瑞典的正在用手枪射击的骑兵刺道撞倒,而后又将轻易的刺死不少长矛步兵,古斯塔夫不得不用以火枪兵为主,抵挡波兰骑兵的冲击–却发现效果不错,火枪给予这些重骑兵极大的杀伤–于是这也是古斯塔夫放心彻底的将长矛兵减少并减短他们的矛,因为他相信大量的火枪手能轻而易举的挡住骑兵的攻击,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行动缓慢的重骑兵在一支训练有素的轻装火枪兵面前,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

      古斯塔夫并没有复古重骑兵,而是修改了骑兵战术,他欣赏重骑兵的突击能力,但其限制机动的重甲又是古斯塔夫不想要的,于是他让他的骑兵改变以往的手枪骑兵的10列纵深队型,而是排成冲击型3列的线式队型,最后一列为预备队,在进攻前先射一轮手枪,而后直接用马刀疾奔冲锋。训练中也注意冲杀训练,慢跑和小跑则被其从训练项目中放到次要地位。

      当战场上敌人还在用旋转战术射击的时候,古斯塔夫的骑兵就直接进行冲锋,在混战中使用手枪–效果惊人,于是古斯塔夫这项改革使得骑兵战术又回到了直接相互冲击对杀的时代去了,只不过他们还有手枪作为第二种武器。而后直到很久之后,这项战术也没多大改变。

      尽管古斯塔夫的骑兵有时配置也很传统–阵线的两侧,但又常常把骑兵摆在每条步兵线之后,与火枪兵混在一起,一旦火枪和大炮产生的烟雾弥漫整个战场,其骑兵就在烟雾的掩护中,直接从步兵线后出击,等其步兵推进,而后后退,等到第二轮炮击之后再出击,这次将攻击敌军侧翼,这样可以在弥漫的烟雾中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且攻击目标一会中央一会侧翼,给敌军造成混乱。

      古斯塔夫还在骑兵中编进了不少滑膛枪手,用于给骑兵进行远距离的火力的支援。

      五、步兵编制与线式战术:
      这是古斯塔夫改革的最重要的部分,他把火枪手与长矛兵混编成一个连,每连除去军官之外,有54名长矛兵与72名火枪手,4个连为一个营,2个营为一个团,两个团为一个旅。

      在荷兰线式战术体系上,古斯塔夫进行了完善,其将一个营的长矛编队部署成正面36人纵深6人的长方形阵型,两侧各有96名火枪手,正面16人纵深6人–这里古斯塔夫采用了浅纵身与宽正面的排列方式。到了瑞典军队使用新式滑膛枪的时候,则把火枪手改给为纵深3列,使得火力覆盖范围也前所未有的增加。

      瑞典军队火枪手夫并不是一直按惯例使用轮番上前射击的方式――有时也采用并排齐射。最初使用火绳枪的时候,士兵手里要拿着火绳,为了避免误伤而与相邻的士兵保持一肘以上的距离,齐射的时候后排士兵可以通过前排间隙射击。而由于使用新式枪械使得火枪兵之间的间隔变小,于是第一排火枪手跪下,第二排弯腰,第三排站立,这样齐射的火力密集度大为提高,杀伤力也更大。

      之所以古斯塔夫喜欢这种齐射方式,除了给予敌人更大杀伤之外,也造成3倍于单排射击的震撼效果――“一声持续的惊雷带来的震撼比10个惊雷间断的震撼所产生的惊吓效果要大的多。”,当然这多用与进攻的时候,严格训练的长矛兵与骑兵在一次齐射时间内就可以做好进攻准备,而不象西班牙体系中准备的那样慢腾腾,无疑,这也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古斯塔夫的战斗队型,中间部分纵深很浅,两翼配置骑兵,火炮在前或者在横队的间隔处,这样能充分发挥其的火力众多的优势,这也标志着从此近代线式战术的真正的诞生,当然,也有许多缺点。有趣的是,欧洲人在一窝蜂的学习之后,不光是优点,连缺点也继承的一模一样。

      六、军纪
      三十年战争中,各国的军队军纪一塌糊涂,大军开到之处,犹如蝗虫一般,将当地的一切抢的精光,比如华伦坦斯,他的那支大军既不问神圣罗马要一份钱,自己也不出掏一个子,全靠抢劫来维持给养,每到一处就将当地抢的一干二净,人送绰号“华伦斯坦蝗群”,不仅敌人领地抢,就连友军领地也照样抢,不光人民恨他恨的牙痒,其他贵族对其也是微词颇多。三十年战争8年之后,华伦斯坦的势力大增,其麾下共有12万蝗虫,并且驻扎在各处,可想而知当地是怎么一副悲惨的景象,于是不难理解他无敌欧洲之后为啥被剥夺了军权――有趣的是这位还挺心甘情愿,大概也是觉得自己属下做的过分了点,众怒难犯。

      用一群强盗来比喻当时欧洲军队最恰当不过,当时军队大多由雇佣军组成,这些雇佣军对效忠与谁不是他们关心的,能不能抢到足够的财富才是最重要的,参军打仗变成了暴富的手段。这样,古老的骑士精神日益没落,荣誉感和责任心更本谈不上,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偏偏这些人拥有高超的战斗技巧,只不过他们的心态和纪律限制了这些,他们只善于打顺风仗,情势一旦不利便做鸟兽散。

      夸张的是当时有一支3万人的军队,其随从人员多达14万,什么商贩乞丐娼妓比比皆是,这简直不是军队,而是一群无业游民大迁移,行军速度可想而知,加上每到一处就四处抢劫,也限制了其作战的连贯性和机动性。

      对于古斯塔夫来说这种情况是难以忍受的,他为了追求他理想中的机动力,必须要求部队素质高纪律严,不仅在劣境下仍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而且在面对富裕的地区财富的诱惑仍不为所动,以实现长距离大机动的快速行军。

      更重要的是劫掠的后果往往是破坏的财产是被士兵抢走财产的两倍,这意味着一地区被军队洗劫过后,其生产能力完全被破坏,而战斗却在不定的时间不定的地点发生着,要是由于什么原因军队再次来到这个地方,那么其就算再抢劫也无多少可利用的资源,军队也就的不到及时的完全的补给,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一支饥肠辘辘的军队再悍勇,也不可能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

      在古斯塔夫的军队里,随从人员只限于家人与妻子,其余一律不许混杂在军队中;军队纪律严明,偷窃抢劫强奸逃跑等行为将被处以死刑;不许骚扰居民,即使在城市里驻扎也要在营地里建临时住处;士兵有权进入居民家中烧水做饭借东西等等,但不许拿走任何东西(最多称为借),否则视为偷盗……经过一番整顿,军队加上随行人员大大精简,士兵纪律严明,素质高,一改以往欧洲军队蝗虫的形象,成为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七、训练
      严格的纪律来自严格的训练,古斯塔夫深知其理,因此要求比起荷兰军队来还要严格。

      每个新入伍的士兵将接受两周的基本军事技能训练,比如按鼓点声行走,如何使用长矛与使用火枪,而后进行分配,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古斯塔夫还热衷于搞军事演习,小部队如何机动、大部队如何机动,一项一项,分别演练,所以瑞典军队的军事素质之高在欧洲也是无出其左右的。

      古斯塔夫还特别要求士兵要仪表端庄,举手投足之间要象个军人的样子,每位指挥官每月都要给部下读一便作战条列和军事纪律,违反这些就要受到严重处罚。

      七、后勤以及其他(上)

      但别把瑞典军队想的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解放军一样,瑞典军队只不过相比其他欧洲军队在这方面做的更好而已。“以战养战”还是古斯塔夫的取得补给的主要方式,但他不是通过劫掠,而是强行征收占领地的战争特别税,在初期,古斯塔夫用全国5/7的收入维持军费,而到了他踏上欧洲大陆2年后,军费却降低至1/6,这就是靠被占领地的特别税收。

      古斯塔夫很聪明的意识到,当他的部队不以抢劫方式来获得补给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反而心甘情愿的付出沉重的税款来维持他的军队,这种温和的方式不仅解决了给养问题,也带来不少正面效应,他的军队大受欢迎。而且当他也能从一处没遭到破坏的地区反复的得到给养。

      靠抢劫发家的华伦坦斯最终也接受这一方式,而那时古斯塔夫却因为盲目扩军导致士兵哗变从新变成强盗,这不能不说是个讽刺,这将在下篇叙述。

      为了使得士兵安心,古斯塔夫也关心士兵的待遇问题,定期发放粮饷――这在荷兰军队中就实行着,保证士兵的衣食供应,冬天有毛皮大衣和牢固的帐篷……总之,瑞典军队能得到比别国更好的待遇,也就更安心的作战。

      自古斯塔夫之后,欧洲各国也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政府将军队规模维持在其能支付能力之下,由于士兵能得到养活自己的钱财,便不再去骚扰百姓,使得抢劫行为的泛滥得到控制。这样除了长期稳定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民族的团结力也进一步增强,而且政府也能更好的进行统治――毕竟老百姓不再与军队对着干,反而因为其国家军队为国而战大受欢迎。

      到了18世纪,尊重平民财产成了战争法则,平民脱离了战争――无论谁是统治者,至少不必担心自身受到损害,从而能比较情愿的专心生产,对军队的敌意也大为降低……当然,又扯远了……

      由于新的战术训练要求和强度提高,那么士兵的待遇也相对的提高,古斯塔夫知道维持军队的纪律性不光要靠处罚和训练,适当的高薪水更能提高士兵的自觉性,荷兰人就是以定期的丰厚的军饷来酬报他们的士兵,于是对于军饷古斯塔夫从来都不吝啬,当然也得宜于其良好的管理才能――不过后来还是出了问题,一旦其支付能力低于军队规模,那么效果适得其反。

      古斯塔夫还是第一位将军队服装统一的统帅,这也是制式军服的由来。不过起先他也够穷,只得将步兵团的衣服的颜色同统一,每个团一种颜色,这样不仅看起来比较威风,使得士兵荣誉感加强,而且便于分辨和指挥,到后后来才统一发放制式军服。

      与荷兰人一样,古斯塔夫也格外重视野战工事的构筑,比如他初次在德意志登陆,就象威廉在英格兰所做的一样,步步为营,每到一处就构筑牢固的防御工事,他也亲自设计和参与工事的建造。瑞典军中有大量的工兵,而且是出色的工兵,对于工兵的重视也源自荷兰人,而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写不动了写不动了……就到这里吧,还有好多东东要讲,在下篇再一起说吧。

      PS:最近看了顾剑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看见他一口一个“我认为”就想有点……不对味,原来我查的书里面那些他的“我认为”都历历在目,比如“我个人对这些军事改革的评价是,古斯塔夫所进行的改革,涉及各个兵种,兼有体制和技术的各个层面……”,我在《近代前期军事史》就看到大意差不多的话,而后所说的联合兵种作战――合成军队体系,顾剑“我认为”的把古斯塔夫说成当时最合理的使用联合军种作战的将领一样,但他忘了个前提――当时历史科技水平条件之下。要是按照特定历史条件下,亚历山大就是西方第一位使用联合军种作战的伟大将领,而后世每位伟大的将领都能清楚的认识到这点,而事实上,西班牙方阵也可以说是一种联合兵种作战的尝试,更何况后来的莫里斯呢?军事学家更多的是研究线式战术,也就是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联合兵种的一种方法。

      但对于顾剑的历史知识我是非常敬佩的,也很喜欢看他的文章,可以说对历史发生兴趣也多拜他的文章所至,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但我绝对不敢说“我认为”,我只不过把几本书上看来的东西合在一起,尽量简化掉一些复杂的东西,写出一篇能全面的介绍这些事物的文章而已。我连一个业余爱好者都比不上,只是一个枪手。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