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发家史

天人论坛 站务建设与休闲 休闲交流 刘备的发家史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802
    头像
    参与者

      说刘备少年时是黑社会未免夸张了点,他又不干走私贩毒杀人越货之类的事情,最多是一个不喜欢读书喜欢时尚流行贪图玩乐的少年罢了,甚至连点远大的志向也不见得有(那时天下还未大乱),不过正因为他好玩而且当时流行的玩意玩的都不错,那些习性玩乐的少年人便以他为首,加上刘备又待人极好,大家也乐意跟着他,天天混在一起,这和咱们现今看到街上那些跳街舞玩摇滚的叛逆少年差不多。

      正因为刘备少年时期并无什么远大的志向,张、苏两大贾也谈不上对他有什么期望了,如果按黎东方老先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的说法,可能是张、苏见刘备极善于相马(玩马跟现在咱们玩车差不多),对他有好感,才慷慨解囊援助刘备,因为当时刘备算不上很穷但手头也不怎么阔绰(老母卖草席的而已,而且积蓄大多都给这败家子玩掉了),有了这些大款朋友,刘备才算第一次“发家”,俨然在地方上自成一党,日后又多了关、张两人(特别是这个张飞,也是有钱人),更是嚣张–但也不见得危害社会,因为闹黄巾起义的时候,刘备还是挺有责任感的,主动带领大家抵抗“乱党”,而且还得到左乡右里的大力支持,如果是黑社会恶霸一类的人物,恐怕也没多少人肯为他卖命吧。

      刘备打黄巾,并非是他的厉害,他的上司是校尉邹靖,这个人颇有点本事,刘备充其量是作战勇敢,但因人缘极好,口碑不错,校尉也挺喜欢他,便保他当了安熹的尉,也就是县中带兵,地位和县长差不多。

      但无奈年少气盛,揍了督邮,索性连官也不要了,带着两最铁的哥们闯世界去了。那时正逢乱世,今天他称王明天他称霸,刘备再熊也不可能不有点热血沸腾,但刘备可能和那些乱世枭雄有很大的不一样,别人称王称霸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哪管苍生死活,而刘备多少有点那么仁爱之心,颇有“为苍生而复汉家”的味道,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和尊重,他流离奔波的大半辈子,失魂落魄的可以,却仍被当时人们当英雄的原因之一。

      为此他倒不在乎当不当官,机会一大把,爱拼才会赢,别人争狠斗勇,他刘备却靠自身魅力,四面八方都吃的开,不久他又当密县的副县长,但干了一阵又不干了,可能又觉得窝那里太没出息,又混了个高唐的县令,可谓官运亨通,官是越做越大,但倒霉的是这刘备虽然身边有关张,却在对一次讨伐土匪的战役中失利,不知为何他又不干了,尽管史书上将这个事件一笔带过,估计是输的挺惨,刚好北边的老同学公孙赞发迹,便干脆跑去投奔他了。

      刘备和公孙赞的老师卢植当时可是个大人物,不仅是当时一大儒,很有声望,而且战功卓越,曾以极少的兵力打的张角落花流水,可惜的是因为为人过于耿直,得罪了权贵,被灵帝收了军权。当然,这是题外话,卢植的这两个弟子也算没给他摸黑,都很有出息。

      看来公孙赞小时侯和刘备的交情挺好的,保了个官给他做–“别部司马”,实际上这司马可不是大将军大司马那么威风,只是军中的一个职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算真正的第一次有了兵权。

      而后刘备就以这“别部司马”的身份被派往吞并青州,在田楷麾下干的不错,田楷升官做了青州刺史,他也论功被封了个平原县令,不久升平原国国相(平原国下有十个城,相当于日后的郡)。

      此时刘备恐怕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有多大作为,想自己可能一辈子也就如此了,很多人都说刘备惯用胸无大志来麻痹对手(最主要就是曹操),但此时刘备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国相,当国相之时天下也未闻其名,也没什么人对他很忌惮,做大事就算有心也是无力,不如老老实实的治理地方,至少做个好官也是不错的,而且他做的也真象那么回事,鞠躬尽瘁,做到了“外御寇难,内丰财政”。

      治理平原国的一段日子里,刘备渐渐有了名气,他的仁义之名广传,和他同等官位的孔融被黄巾贼打的焦头烂额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请刘备出兵帮忙(l两人当时在不同的阵营),刘备非常欣喜,心想居然有人知道我刘备之名,他孔融不去求别人干吗只求我呢?自然卖力,想来这老孔日后又免不了到处宣扬一番。陈登大家不会不知道,这老兄傲气的很,却对刘备很推崇,甚至说:“有王霸之略”,这自然是非常高的评价了,王者的条件不只是武功天下第一,有没有王者的胸怀才最关键,说他假仁假义收买人心也罢,但他治理过的地方老百姓都很爱戴他,和他结交的朋友都很推崇他,他没架子又舍得花钱(少年时就豪爽),这点是很难得,绝对是他的本性,否则也不可能一贯到底,如果象曹操那样当小官的时候治理清明但一旦掌权就屠城杀人,那才叫假仁假义。而那时刘备待人处世已经隐然有成大事者的风度。

      要是刘备真要这么当一辈子国相,大家也就看不到日后精彩的三国了。袁绍和公孙赞火拼,公孙赞实在不足成事,一败涂地,田楷也挡不住袁绍,刘备的平原国也丢了,跟随田楷逃到了齐郡。而这时刘备出人头地天下闻名的机会来了。

      陶谦的部下见财忘性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把这笔帐算到了陶谦头上,陶谦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请田楷出兵帮忙,田楷便派了刘备去救援。刘备到了郯城,居然和曹豹守住了,看来刘备功劳大大,否则陶谦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认为此人颇有才能,加上可能陶谦的下属孔融等又老是在吹刘备如何如何好,陶谦死前居然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不过那时人心皆向刘备,也算是大事所趋。

      刘备这下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可惜这刘备是有心无力,忽然想起斑竹说刘备起家无实力,其实这个时候刘备实力已经不弱了。刘备接了徐州之后便和袁术开战,觉得自己有资本了,也想去争争天下完成抱负了,岂料刘备本身能力有限,打赢曹操多少有点运气成分,那袁术也算得上够逊了,两人还是不分高下,而投奔他的吕布心怀不轨,在后院放了把火,把他地盘抢了个一干二净,老婆也丢了,闹的他灰头土脸,走投无路。

      这可以说是刘备的性格造成他落了个如此地步,他对人极好是公认的,以前是别人收留他,对人好也自无妨,可一但要收留他人,却还抱着我对人好人自对我好的念头,尽管对日后事业有助,却偏偏忘了防人一手,说起来还是经验不足,羽翼未满,还不足成大事。

      但刘备本来就赤条条的来大不了也就赤条条的去,他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帮了他一把,他居然回过头去向吕布投降,请求吕布收留他,也不怕别人耻笑,颇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髓。

      不过吕布却对刘备很不放心,这种人收买人心能力太强,吕布本性多疑,过一阵就把刘备赶走了,其实不如说是刘备逃走,吕布当时不杀他,迟早也会下手。

      刘备跑来跑去便去投奔了曹操。曹操对他礼若上宾,甚至到后来同车同席,非常看重他,那么为何曹操会如此?

      那就说说让曹操对刘备刮目相看的郯城之战吧,田楷派刘备去救援徐州,刘备只有一千兵马,显然给曹操塞牙缝都不够,但刘备治下的许多老百姓,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甚至连别的地方的百姓听闻,居然主动跑来要求跟随刘备,当时战祸连连,兵源大多是些穷苦百姓,别的老百姓听说要征兵躲还来不及,却愿意主动跟随刘备,这点非常了不起,你说这是刘备收买人心的效果,但曹操也很会收买人心,却始终不及刘备的万一,要不是刘备真心的对他们好,恐怕没人会怎么做吧?刘备又动员了几千流浪讨食的饥民–自然也很乐意跟随,尽管是群乌合之众,但声势不小,到了徐州和陶谦兵和一处,不足万人,却敢和曹操对垒,刘备这人打仗不怎么在行,胆子却不小,而且这一仗楞是让曹操攻不下郯城来。

      陶谦的感激自然不说,那带着几千乌合之众的刘备给曹操留下太深的印象。刘备把“仁义”两字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想想,要是刘备是为了自身完全可以敷衍命令,故意行军缓慢等曹操打下陶谦,回去交差不就完了?偏偏他也不管自己力量够不够就跑来帮助陶谦,说明刘备这人很有义气和胆量,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如果没有“仁”便不会有人跟随,如果没有“义”便不会不顾一切前来救援陶谦。时逢乱世,象刘备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让人敬佩呢?也的确配的上“英雄”两字。

      曹操前期也多次失败,却没那路英雄让他看的上眼,而刘备当了徐州牧之后表现的一塌糊涂,但曹操就因为郯城之战,觉得刘备这人不简单,若能为自己所用,对日后大业有所帮助,但又担心这人不好控制,便只给了他个“左将军”的虚衔,官虽大没实权,想用他却又怕他,正是曹操那时的心态。

      黎东方老先生有个说法,他说刘备这人是典型的以心换心一类,他就靠这着吃饭,曹操想用他必须对他推心置腹,以求共谋大业,但曹操明显的在厚待他的时候又防他,加上曹操这人反复多疑,刘备不能不怕,所以曹操尽管多次对刘备表现的很够意思,但刘备却始终不以为然,这才符合了一句老话:“道不同不足为谋。”

      刘备甚至想除掉曹操,只可惜曹操发觉了,邀刘备反叛的董承被曹操杀了,刘备占领了下邳跟曹操翻脸。曹操大怒,派兵前来讨伐,结果派来两主刘岱、王忠却是草包,被刘备打败,刘备还很得意的对那两人说除非曹操亲自前来否则你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曹操果真亲率大军前来,刘备这次实打实的跟曹操决战,结果是一败涂地,不仅和两位兄弟失散,就连老婆儿子都丢了。

      这下跟曹操结仇了,刘备又是东逃西窜。但他的名声此时已经在外,所以此时刘备看似狼狈,但实际上他的隐性实力可不小,海内皆知刘使君对百姓宽厚对朋友义气,而且心怀大志–这个志向无非也就是光复汉室,这无论是借口也还是真心的也好,天下大乱,天下英豪闻曹操寡恩狡诈,而且此人做了件很让天下人不齿的事情,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正统的人士自然对曹操恨之入骨,江东孙策说白了也是一个为自己打地盘的军阀,那人心自然就比较偏向天天喊口号要光复汉室的刘备了,但此主真实的本事也就是喊喊口号买买人心,可就是他落魄的形象有点悲壮,给人种壮志难酬的味道,无形中也给他挣了许多同情分。这也同闹革命差不多,你要是喊为我打天下,别人心里就别扭,不那么情愿,你要是喊为了某某大义去闹革命,却很能团结和激烈一批热血青年,刘备想来也深知其理。他的仁义在别人眼里也就不是他个人的仁义,而是天下的仁义了。

      而且这种被人颂扬的“仁义”绝对不是婆婆妈妈哭几声就换的来的,有时也是要靠不怕死不顾一切的勇气才行,刘备以前救孔融救陶谦(他和这些人并无什么过命的交情,看来刘备很相信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说法,日后刘备的确也得到不少好处),都是奋不顾身之为,是为了体现个“义”字,所以刘备的“仁义”要是和软弱扯上关系,那也太可笑。

      这种无形的力量可比一城一地有用的多的多,而刘备对待朋友也的确没的说的,我们仔细研读历史,会发现无论是谁,只要跟他结交过的,无不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关、张不用说,日后的赵云徐庶诸葛亮等等那么大批人,在他倒霉潦倒的日子里都不肯背他而去,始终相信刘备必会成就大业,这也是刘备太会做人的缘故,也是刘备最终成就大业的根本。

      他投奔袁绍,袁绍恐怕存了和曹操一样的心思,尽管对待他非常够意思,甚至出城二百里迎接他,但也不是很重用他。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提出袭击曹操的根据地许县,袁绍接受了,但并没给刘备很多兵,恐怕一是怕刘备独自做大,二是觉得这样实际也并无什么很大作用,到了曹操后方,四方响应,闹的曹操后方鸡犬不宁,但无奈力量不足,曹操又派了曹仁前来围剿,刘备见无法完成计划,便又撤兵回去了。

      这里也说奇袭许县,我搞不懂为什么好象一拿下许县曹操就要完蛋了似的,许县经过曹操的经营,城墙坚固,粮草充足,并非人们想象的就那么容易攻下来的,孙策想奇袭许县,但他若是不成功还能退守江东,是有后路,而且孙策也知道自身之力是很难向曹操挑战,江东那时还是很荒凉的,人口少物产也少,他死时也说:“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袁绍的兵并不是多的那么吓人,比曹操多三万至五万左右,而曹操当时为防刘表,并未将全部兵力调至前线,许县一线还有不少兵马,奇袭谈何容易!刘表也不用说了,曹操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还是留了不少部队防止他偷袭,刘备说是去奇袭许县,也只是在周边闹腾了一翻而已。就算奇袭成功,那曹操也只不过是丢了座城池而已,最多献帝和家眷被抢去,他曹操何等人物,完全有能力另立根据地东山再起,而袁绍不派兵攻许县,就是这个考虑,他是想集中主力将曹操一口吃掉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刘备看出袁绍也不行,便又向袁绍提议,去刘表那里劝刘表出兵,实际上想离开袁绍,袁绍也答应了,刘备先去了汝南,联系了一些草莽,失散的旧部也纷纷来归(如关、张、赵),将曹操派来的一些小角色杀败(曹操主力还在官渡和袁绍对峙),暂时立住了脚跟,但随着袁绍兵败官渡,曹操抽出手来想灭掉刘备,刘备这才正式离开汝南,前去投靠刘表。

      刘表即无雄才大略也无胆识,对刘备客气的很,把新野给了刘备,这段时间,曹操东征西讨,忙着消灭中原各地的军阀,暂时放了刘备一马,曹操认为刘备强也就强在有号召力罢了,真要真刀真枪的打天下,实在不是那块料,和刘备几次交手也早摸清了刘备的老底,见他窝在新野也放心了,想等到平定北方中原之后再收拾他。

      这一下给了刘备七年的时间,期间刘备打了个胜仗,不知道为何刘表忽然叫刘备进攻许县,攻下许县那是不可能的,刘备便假装撤退,在路边设下埋伏,击败了夏侯谆,这仗打的非常漂亮,难得是刘备少有的精彩之作。这期间中原已经被曹操逐渐统一,刘备实在也没什么地方可投奔的了(江东似乎刘备一直不愿意去),只能安心的等待机会,也亏得他有这份耐心,一等就是七年,不过上天没让刘备白浪费这七年以上的时间,他请出了孔明先生,有此君,刘备的霸业才算真正开了头–尽管晚了点。

      很难说三分天下的策略是孔明首创,刘备可能当时也有这个想法,不过却是他能力所不及之处,就算他有这么个想法却又可能只有个大概的概念,从刘备颠簸的前半生来看,刘备并不善于谋划大业,手中能人不少,却到现在还是个一城之主,对天下形势总是有些把握不清,走哪算哪的味道,孔明的出现,将这种战略变成了一种可能,他给刘备制定出了具体的计划和方向来,所以对刘备来说,孔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总算有个为他规划霸业的人才了。只可惜曹操没给刘备时间,赤壁之战之后,实际上荆州并未完全属刘备,而围绕荆洲孙刘两家又拼的元气大伤,使得孔明先生那著名的隆中对上的决策成了泡影。

      曹操平定中原之后,紧接着就开始对付刘表(顺带解决刘备),刘表太不是男人了,居然被吓的吐血而后病死,刘备放弃新野撤退,居然有十万老百姓要跟他一起跑,这些老百姓一是害怕曹操的残忍,先有屠五城,后又杀袁绍八万降卒,害怕也遭此厄运,二来这刘皇叔对他们也太好了,大家觉得跟这个人跑一定不会吃亏,他们哪知道其实刘备自己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偏偏刘备此时也仁爱过了头,答应这些百姓跟着他,结果就是差点被这些难民害死。

      如此看来刘备为求“仁义”有时也太过冒险,做事颇有不计后果的味道,以前有冒死救陶谦,也真是本性使然,没有办法。这些百姓拖泥带水的行走缓慢,刘备自然也跑不快,被迫与曹操追兵一战,大败,而后总算逃得性命(那些可怜的百姓也不知后来如何了),和刘琦合兵一起不过两万,根本不可能战胜曹操,这时诸葛亮赴江东游说,终于使得孙权下定决心连刘抗曹(当然,这期间周瑜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后的赤壁大捷也就不多说了。

      此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取得蜀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很大的地盘,足以和曹孙三阻鼎立的地盘,他此刻也达到了事业的最高峰,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可惜,他很不明智的和东吴翻了脸,荆州是拿不回来了,而且损失了不少精锐,搞的西蜀元气大伤,还好诸葛亮苦心经营,才算喘过气来。

      这里也说下荆洲,其实“刘备借荆州”不是事实,荆州并不是孙权的,而是刘表的,刘表死后,刘备实际上已经把刘表的一切都拿了过来,自然也想接管荆州,孙权也很想得到,就算没有赤壁大战,有可能两家也会为了荆州大打一场(也有可能不会,关键要看荆州几个太守的态度了),刘备下手快,得了荆州的大部,孙权自然不满,于是有了围绕荆州两家大打了两次,造成诸葛亮报憾终生,这孙权也够搞笑,明明他后来得荆州不甚光彩,偏偏要想法把事实黑白颠倒,硬是搞了刘备借荆州这么一说。

      那么两家为什么那么在意荆州呢?这要说道周瑜,这周瑜的确厉害,他也看出想要统一中国打败曹操,江东实力不够,中原又已是曹操的地盘,唯有向西发展,取汉中,克益州,和西边的马超联合,然后从荆州、益州两面出击,使得曹操两面受敌……这和诸葛亮的计划简直就是一样,可见当时觉得已无可能和曹操中原争雄的两家都把目光放到了蜀地,荆州正是两家出兵蜀地的一个重要据点,又是日后北伐曹操的出发点,对两家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周瑜死后,,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东吴再无能人,自保就不错了,要是刘备有了益州荆州,那么极有可能干掉曹操,这对孙权来说除了妒忌,也很害怕,所以时时刻刻不忘荆州,也是进一步挟制刘备的办法。便在刘备称王之后(刘备此时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去和曹操争一争天下了),对着这个往日的盟友背后无情卑鄙的捅了一刀(这也是我非常反感孙权东吴的原因,自己没本事,就会捣乱)。

      有人会说刘备死后诸葛亮应该先拿下荆州,继续实行他的计划,但诸葛亮早就对形势看的一清二楚,如果再取荆州,孙刘两家必定又翻脸,北伐之后难防孙权在荆州这再来次背后偷袭,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把荆州索性让给孙权(孙权这人到了老年已经没什么雄心壮志了,只求自保,远不如年轻的时候有作为)他有了荆州就安心的多,不会对蜀有什么过分的举动,能确保诸葛亮北伐时后方的安定,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这人的政治头脑很不一般。

      又有人说那诸葛亮不如先灭东吴再北伐,那就更可笑了,诸葛亮去打东吴,非要举全国之力不可,就算曹家此时不来捣乱,那打下东吴自己也差不多了,孙权尽管老年糊涂,尽管江东也无周瑜之才,但几十年的艰难经营,远比刚立住脚跟的西蜀强的多,这一恶战下来,恐怕到诸葛亮死后西蜀也难以恢复元气,这可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的确,诸葛亮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自负,不是骄傲的自负,而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才放心,反过来说就是太不相信别人的能力)。到时曹家坐等渔利,后果可不堪设想。

      日后的形势发展也证明诸葛亮是对的,东吴果然没干什么过分的背后捅刀的事情,不过东吴的做法却使得诸葛亮在战略上吃亏太大,也已经达到挟制刘家的目的。

      至于诸葛亮这个人,是个“悲剧式”的英雄,那句“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现在读来,也让人心中隐隐作痛,古人对仁义看的非常之重,否则刘备广施的仁义也没什么用处了,诸葛亮早期的抱负无非是当个管仲般的人物罢了,不料刘备不仅对他恩遇有加,而且死后将大权全部托与诸葛亮之手,这种信任的程度怎么不能让诸葛亮感动的一塌糊涂呢?(刘备这人的确是……没的说了,佩服,太佩服了)那这时诸葛亮可就不能当什么管仲张子房了,他是带着一种报恩的心态去接受刘备的遗愿的,这就注定了他颇“悲剧”式的结局,诸葛亮何等聪明?荆州一失,刘备大败之后,他就知道很难完成对中原的野望了,区区一个益州怎么敌的过曹家的八州一部呢?但现在诸葛亮前面哪怕有刀山有火海也要不皱眉头的跳进去,拼搏而死拉倒。这和交朋友一样,朋友之间的义气,决不是看的见的时候表现那么一下,值不值得称为朋友,就要看你如何对待朋友的嘱托了,诸葛亮为了对得起把他当朋友当知己一般的刘备,也抱定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想法,呵呵,很“悲壮”吧。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诸葛亮这么做不很明智,至少有些意气用事,但这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事实上若是没有这些让人感动的“不可为而为之”行为,没有这种为朋友为报恩为壮志而奋勇向前的仁义,没有那么多让人掩卷长叹眼眶微红的事迹,那么三国的魅力恐怕就打了无数折扣了。嘿嘿,若是你是刘备,你交的是个因统一无望而偏安求存的诸葛亮这样的朋友,你会瞑目么?会的,刘备也许不会责怪诸葛亮,只是望着茫茫中原大地,一声叹息罢了。

      大丈夫,就是要青史留名,就是要敢做敢为,大丈夫,就是要对得起朋友,对得起自己,大丈夫,就是要哪怕丢掉性命,也要耀出万般光华。至于身后之事,还是让那些“无诸已而先求诸人”之辈去评说吧。

      跑远了,呵呵。刘备成就霸业之前的事迹也就大致如此了,不禁详细,错误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22012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呵呵,是青兄自己写的吗,不错。刘备的性格分析得很有趣。

        另:我还一直在等着那篇古斯塔夫的下文呢。

        #22013
        头像
        参与者

          汗,是我乱写的,不过记忆不是很深,大概如此吧

          至于古斯塔夫…………哈哈,忘光了

          #22014
          头像ScVamPire
          参与者

            说句不合适宜的话,诸葛亮最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做法是
            义气,对无辜的百姓呢?

            #22015
            头像妖师
            参与者

              依楼上说的,文天祥和岳飞都是错的了!国共两党的解放战争也是错得了!根本是两码事嘛!不要动不动就套上无辜之类词,阁下是谁呀,人权斗士?!

              #22016
              头像young
              参与者

                说句不合适宜的话,诸葛亮最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做法是

                麻木了,从书本看历史不会感到残酷
                因为没有切实的体会
                哪个时代没有生灵涂炭
                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
                无所谓对错,只有成败
                不过还是同意4楼的观点,只是非人力所能为之

                #22017
                头像基路柏
                参与者

                  @ScVamPire wrote:

                  说句不合适宜的话,诸葛亮最后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做法是
                  义气,对无辜的百姓呢?

                  不过如果孔明选择撒手不管或不抵抗、甚至投降政策,结束战争以助国家统一,恐怕现在也难以得到正面评价吧。
                  再说历史有其局限性,在那个特定的时空,前人的是非标准也和我们不一样,秦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但在统一过程中那些抵抗秦军,保家卫国的忠臣义士难道会因此而统统都被算到不顾大义的历史反面人物吗。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