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话题包含 9个回复,3 人参与,最后由青 更新于 2003-06-05 10:43 。
-
作者帖子
-
2003-06-02 13:00 #1275
首先我想解释过罗马队列――用方阵来形容罗马队列是不正确,罗马人的三列阵法每个士兵相隔是1.8米,一个集团军的排列占地面积是同等规模的希腊方阵的三倍――为什么这样的排列我也叙述过,详细的重新说一遍吧。
罗马早期是采用希腊方阵的。每一方阵由按照资产分成1、2、3等级的60个百人团,人数为6000,使用的都是长矛,纵深8列,前6列为重装步兵,后两列是轻步兵;4、5级的轻步兵配合主力方阵作战,人数有1200人;多布置在方阵前面;方阵两侧布置骑兵,整个阵型大约8000人。
由于起先罗马人的主要敌人是高卢人和萨莫耐人,罗马人用这种古板的战术屡战屡败,因为当时罗马与高卢交接的地形太复杂,这种希腊式的密集方阵不太适用,高低起伏的地形会影响方阵的紧密度,有的地方拥挤,有的地方分散,很容易被一举突破――而密集方阵要是被突破的话,基本就不存在任何优势了。
因为与高卢人的战争屡次受挫,罗马人认识到地形对密集方阵的限制太大,所以改革成了三列阵法,这样罗马的士兵、中队、战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得罗马军团有一定的机动能力,罗马人的各战术单位能灵活的根据战场形势进行调整,便于在复杂的地形上展开,而且三列阵可以保持不断循环的战斗兵力,比起希腊密集方阵只有前一排士兵作战而后排士兵等待的战术优越许多(那时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新式长矛密集方阵还没出世呢)。
长矛罗马军团中也有,在卡米路斯进行军事改革之后,罗马的后备军也主要也使用长矛格斗。但主力军使用的是短剑和大盾,主力兵使用的长矛不多作为是投掷性武器,他们投掷长矛长大约1.5――2米,重4、5公斤,可抛掷30米远,短剑长半米,宽4――7厘米,每位罗马士兵都携带这两种武器,长矛是用来投掷的,短剑是用来近身战斗的,所以我们已经可以看见电影中罗马士兵持的也有长矛。
随着罗马军团制度和战术的完善化,其统帅们觉得长矛已经不适用与他们的这套战术了,到了马略再次对罗马三列队法进行改革之后,重剑和大盾标枪成为重装步兵的统一装备,长矛就基本消失了。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将长矛从其军中除去呢?
这里还要搞清一个问题,即马其顿密集方阵与希腊方阵,马其顿方阵是出于希腊方阵而来优于希腊方阵的,大家请记住,我们所说罗马时期的方阵真正意义上是指马其顿方阵而非希腊方阵,而马其顿体系和罗马体系又完全是两回事情,尽管罗马人后来借鉴了不少马其顿体系的优点(另:体系不是方阵,别弄错哦)。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比希腊方阵优越多了,首先马其顿方阵的长矛加长许多,前几排基本使用一般的长矛,而后几排就使用加长的长矛(几乎是前排的两倍),这样在密集队型中后几排长矛能与前几排长矛保持同等长度,能一起刺击敌人,在战斗中密集方阵依靠这种矛墙进攻,第二这样的话第后排的士兵不必穿着重甲,节省了不少费用,因此马其顿方阵的前排士兵有时真正的功能是提供给方阵保护而非进攻。第三这样做的话整体编队要求提高了,但相对的对士兵个人的技能要求减小了,因此只要训练方阵的协调编组能力就可以了,因此可以将不少没有战斗技能经验的人很快的编组到队伍里,而只要训练的方阵就可以――也就是说,不必太担心士兵的战斗能力,个人在队型中除了持矛保持队型之外,其他毫无作用,只要行动达到默契就可以了,也便于训练职业化的长矛方阵。
这种队型肩并肩的前进,也许看上去难以下手,他们周围都是盾牌,盾牌缝隙里伸出密密麻麻的长矛,似乎毫无办法接近,就连拨开敌人长矛的可能都很小,但是……这只是看上去很美。首先这种方阵不是全方位阵型,全方位阵型的全方位防御的话你想想该怎么排?大家围着一个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这样除了站在原地不动还能干吗?战场上根据形式要不断调正方向,进攻时只能面向一个方向,全方位的长矛方阵中世纪后期瑞典长矛兵也使用过,不过那时的战争与此时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袭击都很自觉的撤退了,因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着不动。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而且战斗一开始,谁会这么排兵布阵?
看看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是怎么击败这种方阵的吧。罗马军团的战术组织能一个人为最小单位行动――注意,他们的排列并不紧密,当罗马人遇上距离最近的威胁的时候,比如侧翼,他们能轻松而简单的朝向任何方向的正面,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尽管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密集方阵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能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队型以适应各种地形和敌人阵型,但事实上密集方阵中要达到这点还是有点麻烦的,他们的长矛用起来就十分麻烦,何况还要快速的转身?比起罗马人,这种在亚历山大时代非常灵活的队型却显得迟钝多了。
的确,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在战斗一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罗马人的左翼,但是麻烦就来了,战场上地势起伏不平,而且马其顿密集方阵在追击罗马人左翼的过程中难以保持队型;当罗马人的右翼击退了马其顿人的左翼之时,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得胜的右翼却调不过头来了,罗马人绕开密集方阵的正面,他们使用短剑大盾的优势就立刻体现出来――前进中的密集方阵不可能完全的保持的非常整齐,当方阵中出现空隙,罗马人就从侧翼攻入方阵――用着长达21英尺的长矛的士兵怎么会是用短剑和大盾的罗马人的对手?这个时候正是一寸短一寸险,挤在一起的马其顿人连长矛都挥舞不开,何况除了第一排,后排的马其顿士兵并没有重甲和盾牌。
而后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人还是以密集的长矛方阵向罗马人攻击(这种方阵其实又有了改进,下次讲到亚历山大的时候再叙述),这种排列整齐非常有压迫感的阵型很快将罗马人击溃,但罗马人后面是山地,罗马的队型受地形限制很小,而马其顿人就不幸了,他们又犯了上一次失败的错误,在追击罗马人的过程中,方阵被山地的深沟和峡谷分割开来,罗马人果断的停下脚步发起反击,从马其顿人的空隙中插了进去,又一次用短剑将马其顿人杀的大败。
那么再回答一下为什么骑兵从不冲击步兵正面呢?显然步兵在严整以待的重步兵面前毫无优势,总是冲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注意,非敌人预想的侧翼和后方,因为面对骑兵指挥官们总会想点办法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无疑,罗马人的这种战术组织系统能很轻松的做到这点――他们可以很快的转换队型,只要转个身就可以了,从而保持无论何时总是面向对人,包括骑兵。也就是说罗马军团拥有很高的自由转换度,他们的指挥系统也灵活的多,不过这也造成罗马人太相信自己的步兵了。
另外,使用长矛必须保持密集队型。古代战争并不是和我们想象的武打小说里一样各个都是行家里手,军阵之中,长矛近身格斗能力有限,组成密集队型便能充分的发挥长矛的优势,也造成长矛越来越长越来越重(不易被砍短),大家看到这里也该明白了,单个使用长矛的士兵战斗力比使用短剑的士兵差很多,长矛又长又重,使用起来非常费力(要么双手持矛,但少了盾牌防身,加个盾牌吧,单手持着矛除了保持一个固定方向,还能玩出常山赵子龙的百鸟朝凤来?事实上,马其顿方阵的长矛长短尽管合理,但非常的沉重,到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不得不用专门持盾的士兵,因为长矛兵要双手持矛),在善于近身搏击的罗马人面前,只知道训练阵型的马其顿人自然败下阵来。
也就是说马其顿密集方阵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密集的方阵不得不依靠骑兵和其他兵种保护其两翼,但骑兵是攻强于守,一旦被击溃,密集方阵的侧翼或者背后就容易受敌人攻击,那么这种死板的阵型就可能溃散而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方阵缺乏协同性,很难用于包围行动,只能与骑兵配合。亚历山大并不是死用这种方阵,他的骑兵从某种意义上说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也足够的强大。沟渠、树林、山脊、河流等等障碍,也常使得密集方阵被分割或者阻挡队型前进,一旦由此等原因造成阵型被破坏,那么产生的空隙很容易被敌人的近战部队利用,而结果大家也该都知道了。
另外还得宜于罗马人三列阵法的优势。平坦地形上一支军队以几个或者十几个密集方阵排开,但是由于转动不灵便等等原因,他们很难形成一种协同的攻击能力,而罗马人的面对敌的时候重来不把阵线展开成与敌人阵线的同等长度,而是隐藏了一部分当成预备队――其实这是跟亚历山大学的(有兴趣写亚历山大了,耶),因为密集方阵无论是攻击成功进行追击或者被敌击退而快速后撤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保持一个整齐的队型,前面多次说过,一旦这种密集方阵出现混乱,那么他们几乎毫无战斗力可言,罗马人的预备队将投入战场,或者耐心的等待密集方阵的侧翼暴露出来――用波利比奥斯的话来说,就是“罗马人在其侧翼用大盾和短剑以近身格斗的方式进屠杀……”(这位波兄的著作给了我很多启发),看看,军事学家都用上了“屠杀”这个词语……我还能说什么呢……
简单的总结说罗马人为何不用长枪――
一、用长枪必须要采取密集队型,但罗马人用的是较分散的三列阵法。
二、长枪不适用与以单兵为最小战术单位的罗马三列阵,三列阵的优点正是其能灵活的战术协调组织性,对于分散站位的罗马士兵来说,长枪此时成了累赘。
三、在复杂的地形上单兵作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集团作战,而这时短剑更能发挥作用。同样,也因为地形关系罗马人放弃了密集方阵。
四、大盾的使用已经使得一只手被限制,另外一支手只能用短剑这种便于单手使用的武器,要是拿根矛――单手怎么会比双手更灵活呢?
四、罗马士兵善于投掷标枪,每个士兵都携带两支标枪,每支标枪
的长度也达到2米,如果还要用长矛、加上大盾、短剑(防止长矛折断)……每个士兵的负重该是多少?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不用密集方阵而采用松散站位的线式的三列阵法,为什么不用长矛而使用短剑大盾,该解释清楚了吧?
蒙森曾经这样评论过使用重标枪和大盾短剑的罗马军团――标枪与重剑的配合使用,其产生的效果相当于近代战争中的火枪与刺刀的配合,投掷标枪用来为近身肉搏做准备,正如先射一排枪,而后用刺刀冲锋一样。
不过另个罗马特色我没多叙述,就是罗马人特别喜欢挖战壕筑工事,行军几乎每到一地驻扎都要设立防御营地,能够避免敌袭和随时进攻,但这样的对后勤的要求也太大了,所以罗马人的战争的开销大的惊人。
后:我忽然发现我在前面罗马军团一文的叙述有错误,汗汗,会让人笑话的,改过来改过来。
2003-06-02 13:29 #17259青兄,你还真是辛苦啊!
我又找到点东西,不知对否?马其顿方阵基本单位叫“斯佩拉”,有256人组成,队型可变为纵深32排,16排,8排。长矛约长6.3米,战时前五排横端长矛,后排长矛竖起,士兵前后排间隔90公分,另外士兵还配有约半米的短剑在长毛折断时用。2003-06-02 13:59 #17260我不得不(第N次)重新申明,马其顿方阵不是全部都是长矛兵,只是大多都装备着长矛罢了。应该这么表达比较合适――马其顿方阵中的长矛兵……汗汗,失败失败。
斯佩拉?也许,我不知道,也许是叫“兴塔哥玛”(我没见过原来的拼法,主要英文实在太差,看不懂英文著作……),最基层的单位应该是“洛考斯”――16人,16个“洛考斯”组成一个“兴塔哥玛”――256人,16个“兴塔哥玛”组成一个小方阵,也就是16*256人,4个小方阵组成一个大方阵,一共有两个大方阵。
其实,马其顿方阵应该是由重、中、轻三种步兵组成,重装兵也就是你说的斯佩拉用的是短剑和长矛,中装步兵就是我们知道的那种长矛兵,其长矛达到14英尺,到后来有的长矛达到21英尺,并不佩带短剑。重装步兵方阵前6排平端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盾如铁墙矛如刺猬,很是厉害。不过就算这样有短剑,在这么密集的队型中,也施展不开来,更何况,罗马人的大盾能抵挡他们短剑的猛烈砍击,而相对的,短剑技能优秀多的罗马人则能很轻易的击败他们。
但这不是说马其顿方阵不如罗马三列阵,事实上,亚历山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的军队里没有一个兵种是完全有用的,也没有一个兵种是没有用的,他能最有效率的结合四种兵种,掩去劣势,发挥优势,并将步兵与骑兵最充分的结合起来,要是罗马人碰上的是亚历山大本人而非他的后代,那么,罗马人单一的兵种几乎肯定会遭到失败。
2003-06-03 05:59 #17261信长问大泽主水说:“大泽,枪是长的好还是短的好?”
“臣认为枪是短的好。”
“什么理由?”
“枪是七尺(约二公尺)的话,往前伸刺较易,挑拨对方武器也自如,甚是便利。可是枪长一丈(约三公尺)以上的话,前刺时不易用上力量,挥打也颇不便。所以认为枪长七尺最为适宜。”
带着微笑,听了大泽主水充满自信的答话之后,信长环视众人,问道:“有没有反对大泽意见的?”
大泽主水是枪术名家。如果因为提出相反意见,而被命令与其交手,就进退两难了,所以众人都默不作声。
信长再问的时候,末座有人大声说:“主公。不才木下藤吉郎,绝对反对大泽主水殿的意见。”
“哦,是木下啊。”
信长莞尔一笑。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藤吉郎身上,心中却多在嘲笑他口说大话,交手时恐将被大泽主水痛击一番了。
藤吉郎起来,到了信长跟前。
“藤吉郎,说说你的理由。”
“道理很明显,面对面相冲刺的时候,长的比短的有利。”藤吉郎轻松的回答。
“木下殿到底用过长枪没有?在下虽不才,却也身膺织田家枪术指导,又曾周游列国,以短枪会过各地武术名家,结果认为短枪远比长枪好使用。请木下殿再把理由进一层说明清楚。”
大泽主水愤然反驳。
藤吉郎和颜悦色的回答:“理由仍如前述。长的比短的先到,当然是长的有利。”
“不,绝对不是。在下积二十年经验,认为短枪好!”
微笑静听长短枪辩论的信长,下令说:“好了,大泽主水认为短枪好,木下藤吉郎说长枪有利。现在,两人各带五十名兵士,训练三天之后,两队交手看看。主水方一律用八尺竹枪,藤吉郎方一律用一丈八尺竹枪。”
不知何故,松平元康一直注视着藤吉郎。元康是否已看出藤吉郎是个英推人物呢?
事后,元康确曾对亲信部下酒井正亲悄悄私语:“木下藤吉郎是个不可轻忽的人物。”
大泽主水带了拨为自己部下的五十名兵士到家里,就立即在庭院开始严格的训练。
愤怒的大泽主水,很想藉交手的机会把面目可憎的木下藤吉郎打得半死,所以仔细的教授枪法,说:“对方的枪长是我方的两倍以上,所以要冲刺又冲刺,迫近身刺倒对方。”
他并且决定,尽量减少休息,三天连续不断的练习。
可是一般的兵士从来没有用过枪,所以一拿枪就觉得手足无措。不论如何仔细的说明和示范,架枪、刺枪等动作总是学不上来,笨手笨脚的。偏偏主水想在三天之内训练得能如意用枪,一见姿势不对就骂,太笨的甚至用竹枪责打。弄得兵士们愈来愈惶恐失措,几招基本枪术都学不好。
到了第三天,五十名兵士都已精疲力尽。主水见到训练结果很不如意,怒气冲天。
长枪组的五十名兵士第一天报到集合的时候,藤吉郎已在宅内备好丰盛的酒菜,他说:“大家辛苦了,今天就请大吃大喝一顿。”于是自己先吃喝起来。
兵士们本以为是要来接受严格训练的,虽感意外,还是高兴的接受了招待。藤吉郎只叫他们尽情吃喝,好像把枪术比武,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众兵士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次日一早集合后,藤吉郎命令各人手持丈八竹枪到河边,可是并不训练。有人说:“木下样。对方昨天就已开始严格的训练了。”
“啊,是嘛?”藤吉郎只是点点头,仍悠哉地看着天空。
有人等累了,催促说:“可以开始练习了吧。”
藤吉郎却满不在乎的回答:“哈!今天是寒冬里难得的暖和天,就在这里睡个午觉吧。你们平常总是忙忙碌碌,难得如此闲暇。今天就放松放松筋骨好了。”
到了第三天,藤吉郎才将五十个人分成三队,排好后说:“我绝对有把握击败大泽主水,你们只要照我的命令行动即可。枪的使用技巧,我也不知道,所以你们也不必知道。”
训示之后,他接着说明战术:“左右各为十六人,正面为十八人。正面的一队先攻敌,与敌方枪相接前的一瞬,我会举扇号令,左右两队即时从两侧攻击,而正面的一队,则分成为九人的两小队,转到左右两队的侧面。如此依扇子的指挥来行动。”
藤吉郎说明完毕。就开始指挥兵士演练。兵士们见到藤吉郎的摺扇一挥,即分左右前进,见到摺扇一合,即刻后退。藤吉郎有如以丝线操纵傀儡,指挥自如,阵式的变化远比奥妙的枪术容易学习。
比试当天,万里晴空,几只老鹰在天空翱翔。织田家宽敞的练兵场正面,搭有一紫色帐幕,信长与元康并坐其中,列席左右的还有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等重臣。数千武士也整齐的列队参观。
三声大鼓一响,大泽主水率五十名部下从右帐入场,左帐中则出现木下藤吉郎的队伍。
一方挟八尺竹伧,另一方用丈八竹枪互相对峙着。
裁判官大喊一声:“预备!”
大泽队队员各以各的姿势架起竹怆来,毫无阵形可言。木下队则中间十八人成一列演队,把竹枪水平的架齐,左右各有十六人一行的纵队,成为亡字阵形。
大泽主水一看,大吃一惊。他原先以为双方一开始就冲锋,成为一对一的乱军之战,如此则短枪必利于长枪,没想到木下队却以整齐的阵形应战。
大鼓又响了一声。
“比试开始!”
大泽队在大喊声中,各自冲锋。木下队却一声不响,动也不动。
当大泽队冲到木下队前方约五十公尺时,藤吉郎摺扇一扬,中央横队即刻齐步前冲,枪尖相触的一刹那,木下队齐喊一声,奋力刺出长枪。
毫无阵式的大泽队,一见密密麻麻的十八支枪刺来,不禁心慌胆怯,只顾闪躲叫喊,不敢进击。
一丈八尺比八尺长一丈,这是三岁儿童也明白的事。
大泽队的短枪,在木下队十八支长枪齐剌齐收的一致攻击之下。只顾防御闪躲,那有反击之力?
正当大泽队无人能突破枪阵,而感受压迫时,木下队在藤吉郎摺扇的挥令下,左右两个纵队也整齐的开始侧翼夹击。大泽队慌忙迎战,但气势上早被压倒,再加上他们经过连续三天无休无止的训练,早已筋疲力竭,根本就无力反击了。
只见大泽队被冲溃,三人、五人、十人的被刺倒在地上。藤吉却见状,把摺扇挥展,只见中央横队分为两队,转向左右两侧,形成鹤翼之阵。
藤吉郎随即大声下令:“赶快夹击!”
两纵队齐声大喊,齐步夹击。
大泽队虽有二、三人以短枪成功的挑落长枪,但是从鹤翼阵中立刻有人补上,攻击线始终保持完整。
躁急的大泽主水,手持短枪加入战局,想突破敌阵。可是挑落了一支长枪,后面立刻有人补上空位,使他无可奈何。
藤吉郎见到被夹击的大泽队已被迫的无路可退了,于是下令:“退后!”
木下队如潮水般后撤,退后约十公尺时,五十人已横排成一直线。
藤吉郎的摺扇再度翩翩开展。木下队惊天动地的齐声一喊,有如一阵暴风,发动了总攻击。
大泽队中,挥舞短枪抵抗的只有七、八人,其余皆落荒而逃。
大鼓声一响,比试告终。看完了,我就不说了,虽然是小说性质但我认为很有道理啊。节阵时个人的能力就显得不重要了,长兵器肯定比短的有利。但也不能过长(过由不及嘛)。
2003-06-03 07:52 #17262P:
罗马三列阵是在骑兵无马镫时代最好的阵列,因为那时骑兵的冲击力有限,在重装步兵面前毫无作为,当后来骑兵有了马镫,其装甲越来越厚,使用的长矛越来越长越来越重,那么这种阵列显得过于分散,容易被骑兵冲散,所以密集的长矛方阵又重新焕发青春,不过也全不是方块方阵,大多是采用线式的排列,即纵深浅正面宽的阵势。长矛则是对付骑兵的最佳武器。所以我所说的是罗马时代,而非泛指整个古代战争。我看大家总是在争这个长那个短,但其实应该看看当时处于什么背景之下,你总不能用长枪和火枪去比吧?是不是呢?
――――――――――――――
那么换个思路,要是大泽主水也不动呢?藤吉郎该怎么办?我不知道这个场地有多大,要是有足够象罗马人一样实施侧翼包围运动的空间话……提着短枪的人与提着长枪的人,谁跑的更快?
只能说大泽主水的愚蠢,他看不到藤吉郎最大的弱点,木下队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队型,单兵作战几乎没有任何优势――武术家都知道短枪比长枪好用的多。而进攻中必须要保持队型其实限制了长枪方阵的机动性,如果大泽队有罗马人那么高超的战术和协调能力――不断迂回寻找密集方阵最薄弱的侧翼(注意,罗马三列阵在这种快速迂回中始终保持着较好的队型,因为他们彼此间有足够的距离进行调整,而密集方阵几乎没这个可能)――大泽队队员不断的攻击木下队的最侧翼,那么胜利唾手可得。还有一个密集方阵不可能只有50人的,而是达到5000人以上的规模,那么多人,一旦发生混乱(比如前后步伐不一致,左右速度不一致),结果是相互挤在一起,而与敌对战的只有外围的人,而罗马人的三列阵能让每个士兵形成循环不断的战力――以绝对多的兵力杀光外围的人,慢慢的象剥皮一样的将方阵一层层的剥掉――此时方阵中心的人除了干着急,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还有――日本人的长矛战术和战法――汗汗,其实没什么值得研究的(我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打倒小日本――无数臭鸡蛋飞来),呵呵,这与日本人口稀少也有关系,其长矛只能用队来形容――长矛队长矛队,更何况日本少铁,长矛极容易折断,而且重量轻,倒是日本刀不错够锋利,你要是换成柳生十兵位训练五十个用日本刀的武士对长枪……唏哩哗啦,几下全砍断了……
2003-06-04 04:40 #17263我也是爱国人事啊,只是随便找个例子而已就变成…………55555
我冤啊。标枪与重剑的配合使用,其产生的效果相当于近代战争中的火枪与刺刀的配合
标枪或许可以和火枪相当,但重剑和刺刀却不是一样的,从使用方法来看刺刀的扎,格挡等都和长矛的方法是一样的啊。
在战场上也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的,罗马的鱼鳞阵很好,协调性和机动性都很好正好可以发挥长兵器节阵拒敌的优势,在重剑还没有到达发挥作用的距离长矛就可以发动数次攻击了,而且还是一排排的长矛啊一两个罗马圆盾又怎么能挡得了呢??要是大泽主水也不动呢?藤吉郎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更好回答了,要是大泽主水也不动我想丢脸的决不是丰臣秀吉吧。
不断迂回寻找密集方阵最薄弱的侧翼
长枪只要有一两只横扫就可以是短枪的人不能近身了,若是翻滚腾挪的话又会丧失进攻的机会使其它的长枪轮流袭身,最终还是会失败的啊。
中国可是一直沿用了长枪兵啊。就这一点我就认为长枪比短剑好2003-06-04 09:11 #17264大泽主水和藤吉郎的故事是说指挥和阵形的优势可以弥补武器上的劣势。
打仗不是单挑,大泽主水的错误就在这里,假使他的短枪队戴上盾牌,除非长枪在单位面积内的达到一定密度
,不然就会有可供突入的空隙,在近距离短枪的挥舞穿刺就比长枪方便(如大泽主水所说)。但的藤吉郎部队的长枪在单位面积内密度不够(人数的原应,双方人数一样多),他在一面布置了足够密度的长枪(人)只能挡主比自己(布置的人)少的敌人--这就是盾牌的作用,剩余的敌人就可以从长枪密度不够的地方袭击。
首先罗马不是用普通圆盾,而是防护全身的大方盾。其次罗马人不会直冲密集的长枪(就像骑兵不会冲击密集的长枪兵),而是寻找空隙(长枪在单位面积内密度不够的地方),罗马的松散阵形容易撤退和转向。
50个站位松散的人横扫长枪容易,但好几排,每排成千上万人的队伍想横扫长枪,想一下过程:首先要整齐划一的站住,竖起长枪(在队伍中横扫长枪是杀自己人,如果想不伤人的话至少人与人之间要站开枪的长度以上,那还叫队么),全体转向,放下长枪,前进,不容易吧。方阵还好,如果是长方形(如每排千人,32排),想一下,掉转队形--晚了,还怎么打。2003-06-04 13:29 #17265好吧,再更详细的解释
首先,长枪一定要有一定的长度和重量。
长度自然是越长越好,为什么呢?这样后排的长矛也能跨过几排把矛尖对向阵外,正好可以发挥“长兵器节阵拒敌的优势”,但长度加长势必要求长矛要足够的结实,否则一碰上坚硬的东西就断掉了。
总不可能全部用铁浇铸而成吧?那样结实是结实你还耍的起来么?而且这开销恐怕没人承受的起,只能将长矛的木柄部分加粗,但不管怎么做,结果就是长矛越来越重,不得不用双手持矛(一直举着长矛不动可是很累的……),马其顿人只得加专门持盾的士兵,而到了中世纪长矛兵则不得不将矛支在地上用脚踩住末端,这样,你想想长矛兵还能玩什么招数么?横扫?举着就够累的了,要是再横扫挑扎…………这是普通人么?
于是又有了第二,长矛必须用密集排列的方式――道理也就是这因为太重无法象使用短剑一样便利,所以只能采用密密麻麻的矛墙来抵御敌人。可以说长矛兵除了保持举矛的姿势他什么也做不了。
那么又引出第三,长矛密集阵势的机动性就被大大的限制住了,每个士兵只能按照号令一同的转身后退或者前进,绝对不能有个人的自由,同样,这样长矛兵的单兵能力其实是非常差的,因为举长矛的方阵训练几乎代替了近身搏击训练。
若是侧翼被攻击,那么长矛兵会怎么做呢?第一步,后排人先把长矛竖起,因为后排的长矛是从前排的空隙中伸出去,这样情况下人都被卡的死死的,没法动弹。第二,按照口令同时转向,要是有先有慢那就糟糕了……第三,重新把长矛放下,对准敌人的正面……算一算,这样最快是要花多少时间?
当然,这只是在停止不动队型整齐的情况下,若是在快速运动中呢?指挥官还要先命令大家停下脚步,赶快再排好队型(运动中队型不可能是整齐的)而后在按上面的一、二、三步………
而且上述情况是在只有一面对向敌人的时候,若是正面有敌人而侧翼又遭袭击,那么又要改变阵型,而变换阵型又要花掉多少时间?
罗马人就在马其顿人这种变阵的时间靠近,而后在那些矛墙还未形成威胁的时候彻底摧毁掉它。而长矛方阵一旦被敌人攻进来,那么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如果有骑兵或者别的什么兵种提供保护的话长矛方阵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这么做,要是没有骑兵或者有掩护的话……
那么再来看两支马其顿两支长矛方阵的重步兵接战是什么情景吧,双方的战术都一样,先是最前排的盾牌组成一道墙,后排的士兵把矛从盾牌缝隙里伸出去,一个劲的迎着对方的矛墙盾牌前进,士兵努力的使得长矛不会被挡住或者偏离方向……比谁的力气大,比谁的眼子准,要杀对方就要先摧毁对方的盾墙,从盾牌的缝隙中努力的刺进去,把前排的士兵刺死……而被刺中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的看者长矛扎进自己身体里,他既无法躲闪也无法逃跑――他被后左右的三面的自己人挤的死死的,除了前进不能做任何动作。
前排接战的士兵几乎很快就失去了长矛――有的长矛是扎到对方身体里、有的是被对方抓住、有的是因为卡在什么地方,来不及拔出来,而不断上前的后排士兵将前排的幸存者推到一起,几乎快鼻子对鼻子了,于是双方前排士兵又开始拔出短剑相互砍杀――倒不如说是抱在一起扭打合适点,因为有短剑也施展不开,这个时候拿着盾牌也成了累赘,那么狭小的空间里,只能用原始的战斗方法搏杀着……有匕首的话倒正合适……前排的士兵死的也差不多了,后面的仍人践踏着同伴的尸体还在一个劲的向前拱――再重复上一排士兵的所做的……双方之间的到处是尸体、被丢弃的长矛、盾牌,双方渐渐搅在一起了,队型开始混乱……
这个时候,骑兵间的战斗同时发生在侧翼,胜利的骑兵驱散对方骑兵后,立即绕到敌人的方阵背后攻击,这个时候,对于混乱不堪势均力敌的双方来说,谁的骑兵胜利就几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骑兵从背后开始屠杀挤在一起不能转动长矛(长矛这时只能指向前方)的士兵,前后夹击顿时使得另一方的士兵意志崩溃,先是最早被骑兵攻击的后方士兵的逃跑,而后造成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罗马人却没有那么优秀的骑兵,但他们却快速的避快了长矛方阵的前排,要么向后撤退,要么就是向旁边闪让,反正他们的三列阵灵活机动,快速运动中队型也可以保持的很好,他们有足够的耐心。长矛密集方阵这个时候打不到罗马人,只能也加快速度去追击罗马人,但是那么庞大的队伍一同加速的后果……气喘吁吁的长矛兵们一会就累了,排列也不那么整齐了,该死的罗马人还故意往有树木有沟渠有小山的地方跑,这样树林前被迫停下了一堆人,沟渠里也留下了一堆人,山上一堆人,山下也一堆人――这还叫方阵么?指挥官门决定重组下队伍,可命令还没下达罗马人又漫山遍野的杀回来了,甚至他们的故意落在方阵两侧的预备兵也开始发动攻击,长矛兵兵们立即应战,可是却发现无法组成先前那种规模的密集枪阵了,身侧的伙伴被地形一块快分割开了。尽管前排的士兵们也努力的用长矛刺死了不少罗马人,但这对分散的罗马队列的影响很小,他们的后排士兵不断的上前弥补队列的空隙,而长矛兵兵前后参差不齐的队伍也无法同时做到始终在第一线保持密集矛墙――死去一个士兵就造成一个缺口。罗马人用大盾牌顶着这种威力大减的矛墙的攻击,在前后轮流几次冲锋下终于冲进他们队型之间的空隙中,用短剑砍他们,他们中间到处屠杀着,于是长矛兵们只得丢弃长矛――单人用这么长这么重的长矛面对短剑大盾都胜不了,何况是现在罗马人靠的如此之近而又是如此之挤的情况下,耍动长矛几乎没有空间,而罗马人的短剑却灵活异常,混乱的士兵也搞不清楚这时该怎么做,而指挥官也无法面对此形式下达更确切的命令……他们的骑兵对罗马人的攻击也遭到了麻烦,罗马担任侧翼掩护的部队几乎在几秒中之内就用分隔站位和内线移动的优势把正面朝着不断寻找罗马人侧边的骑兵,在几次冲击无果之后,骑兵撤退了……
晕,写小说呢……呵呵,这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人使用的战术,甚至也没迂回,就是不断的后撤等马其顿人的密集方阵开始混乱(其实也算是被击败),而后调头回去直接从空隙中插进方阵中。
要是罗马人也用长矛――冲到人堆里之后是用两面开刃能刺能砍不容易折断的短剑左右砍杀好呢还是拿根矛只能刺啊刺的好呢?要是一不小心卡在敌人身体里或者折断了…………所以这个时候用短剑砍叫屠杀,用长矛刺叫找死。
当然其实我们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考虑别的因素,比如弓箭对这种队型的伤害,幸好罗马人弓箭不是强项,要是互相先射箭的话,密集方阵受到的伤害大还是分散站位的罗马人的伤害大?
另外,再提醒一次哦――罗马人用的是分散站位的三列阵法,不是什么鱼鳞阵――我这不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叫出来的,你用这个形容马其顿方阵才合适。如果是罗马著名的龟甲盾阵,那么我告诉你,这是罗马人在攻城的时候掩护工兵或者直接爬上城墙作战用的,用这种密集的盾牌阵防御城墙上的箭支,实际野战中这样的做法罗马人除了逼不得已不会采用――比如安息之败,罗马人没有足够的弓箭手对抗安息骑射手,只得缩在一起举起大盾防护。
所以到了中世纪,尽管由于骑兵的威胁越来越大,长枪密集阵又重新焕发青春,但多作为防御之用,又以采用浅纵深宽正面的线式排列法为多――因为长矛阵的不灵活,不可能象分散站位那样快速的换向面对侧翼骑兵,只得加大宽度防止敌人骑兵轻易的绕到侧翼。一般是三排以上。而且没有纵深的线式阵列对线式阵列容易发生混战,比方阵战中那种被突破就混乱的情况好多了,至少还可以拔出短剑或者依靠后一排的装备着短剑的重甲步兵来对决一番。
至于中世纪之后,密集长枪阵又有变化,以后再说。
算了,兴趣大发,我也提下中世纪骑兵的冲击方法――先用又重又长的长矛(比步兵用的还要重),一手握着夹在腋下――甚至还有附加的挂钩以托住重重的长枪;另手持盾保护自己。
就算刺在对方的盾上,但由于重型长枪借助马匹的冲力造成非常大能量,要么刺穿盾牌,要么就是将盾连人一起带倒,要是密集阵的话,不管刺的穿刺不穿盾牌,这么一来几乎能带倒一大批人,这个时候缺口出来了,骑兵就扔掉长枪,拔出重剑,以居高临下的优势砍杀着冲进阵中,由于这是阵列非常密集,无法快速避开(闪避的结果就是人挤人更混乱),马匹的践踏和阵列的混乱,给敌人带来非常大的伤害,一阵砍杀之后,队伍七零八落,只有赶快逃了。要是罗马人的分散站位,那么麻烦就相对少点,几个相邻的士兵可以立即对冲进来的骑兵进行围攻――当然是无马镫时代,骑兵很容易从马上掉下来,而且用的矛也轻,但有了马镫的骑兵稳稳的坐在马上,分散反而容易被他们一个个干掉。
技术好的而且装甲够厚的骑士可以拨开长矛――注意,这个时候长矛为了结实和长度变的非常重,只能支在地上,不容易灵活转向和刺出,骑士一旦进长矛长度之内,你想谁会胜利?(比如有的法国骑士,不怎么用长枪,直接用长剑,但还是输多胜少)
就算长枪主要是刺马匹,但长枪刺倒马匹之后长枪其实已经无用了,刺在马匹身体里拔不出来,但有时盔甲轻点的骑兵可以从地上立即爬起来,靠后排长矛来不及补位的时候冲进阵中,继续步行作战,毕竟这时短剑还是有优势的。不过骑兵正面冲击成功的几率很小,一来训练有素和士气不错的长矛兵可以轻易把骑兵挡在其攻击范围之外,长矛够长够坚挺的话骑兵们没近身就被刺成糖葫芦了,而且骑兵的长枪没把长矛兵的大盾挑起来或者被对方的长枪压住就麻烦了,没刺倒对方自己倒可能掉下来。二来大多数的时候掉下马来的骑兵由于盔甲的重量爬起来很慢,会立即被对方后排的长枪刺死,要么就是被占人数优势的对方步兵干掉,最多的情况是被冲上来的的骑兵踩死。何况有的骑士上马都要用吊车吊上去,一旦倒下爬都爬不起来。
后来的瑞士长戟兵也使用密集方阵,但瑞士有点特殊的情况下造成瑞士人的协同能力和士气是惊人的,中世纪其实造成长枪兵只用于防守还有一个因素――他们的步兵素质太差训练也少,但瑞士人不一样,他们的长戟技术把这种古老的阵型玩出了新境界,就象谁都知道M4比USP厉害多了,但CS中用手枪的达人――法国队的那个什么什么的照样一个照面就能用UPS爆拿着M4的你的头一样。不过瑞士人遇上了弓箭攻击的话多数时候还是以溜为主。
日本我也说过,少铁,少人,这样长矛的矛头很薄(也就一长木头上镶一小铁片),遇上硬东西容易折断,而且矛杆的硬度也不够,被武士刀一砍就断;人少造成长矛队人数不是很多,形成不了欧洲那种密集的规模,这样对骑兵的防御效果也差很多。
另外!!!!!!!!!!号外!!!!!!!!!!!!!!!!长矛的造价比剑便宜多了,所以大量的装备到步兵队伍中――因为中世纪欧洲当步兵的是穷人,欧洲的硬木才也多;而日本是被叫做足轻的农民,没钱买好的武器。可怜的日本足轻其实还要惨,用正规长枪的算是比较不错的装备了,足轻的矛又短又小,为了加长度干脆用削尖的竹竿,但也有了优点,好使,能刺能扫的。不过那是因为日本的盔甲也惨点,不是藤编的就是皮质的,铁制的很少,要是这种武器去对付欧洲那些铁罐头――欧洲骑士可以大摇大摆的直接冲锋了。
要是用武士刀……算了,别听日本人自己吹的,那玩意好看是好看,中国大砍刀一轮过去就玩完,鬼都知道欧洲骑士用的是不开锋的重剑,要是换成武士刀,那么细的刀身没几下就断,要是依靠着锋利砍进去了,糟糕,拔不出来了……好不容易拔出来,一看,刀口都卷了……还打什么啊……越来越长了……汗,中国古代军队只用长枪么?只用枪的话,那么光宋代干吗就发展出几百种短柄武器,而长枪则少的多。也就是说长枪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短有短的好处长有长的优点,近身战当然是短兵器好使,比如步兵之间的战斗――长枪对长枪之后的混战不得不用短柄武器一分上下,所以短兵器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装备,而且便于携带。说到这里不知道看过俄罗斯20年代的那部名片没?(……忘了叫什么来着,抗击德意志入侵的那部)排成线式阵列的长矛兵与长矛兵撞上,双方拼命用盾牌顶着长枪,有的干脆就用身体压住长矛,俄罗斯一方前仆后继的,结果两帮人终于挤到了一起,明显长矛兵的武器太长结果造成大家都把矛尖对着天上,而后是什么?刷,一群人手上神奇的多出一把短剑。
我们这里说的军阵中的长枪是不能用来扫的,那是形容长刀或者铁棍的,长达2.5米―3米的长枪怎么抡?长枪用的是挑和扎,武术中,长枪要扫的话就中门大开了,看我一个侧身跨步,抢进一步,再来一招“虎口夺食”,夹住长枪,然后伸手一指“呔,服是不服……”
哈哈,别扔烂番薯哦,要扔也得用点新鲜的……逃也
2003-06-05 05:03 #17266反正他们的三列阵灵活机动,快速运动中队型也可以保持的很好
你不觉得光这一点就已经胜了不是吗。队型,阵法目的就是在单位面积内集中更多的战立,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能维持队型,阵型的话其他的什么都好说了。
2003-06-05 10:43 #17267如果特指古代战争,那是这样。
如果一支兵种的确把维持队型这点做的很好――比如瑞士的长戟方阵,历史上最优秀的长戟密集方阵,无论冲锋还是防守队型都维持的惊人的严密整齐性的NO.1,但在对手的弓弩之前还是知趣的撤退了,甚至避免去和弓弩手正面冲突,也就是说瑞士人也清楚他们单一的兵种是不可能击败一支合成军队的,但瑞士人象做生意一样专门训练长戟兵而后出租给欧洲各国,这样他们也不必去训练别的兵种来掩护自己的方阵了。
我们都在单一的讨论这些,其实这是关系到兵种间的互补问题,长矛兵有他的优势,短剑的步兵也有他的优点,关键是怎么组合这些不同特性的兵种――合成军队,每支兵种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用己之长克敌之短,这是对阵中最基本的认识――不过与中国不同,欧洲中世纪对骑士的固执使得他们犯了罗马人一样的错误,所以才有法兰西骑兵多次被英国的步兵与长弓手的组合击败的战例。
阵法与阵型更确切的说是如何发挥这些不同特性兵种的优势的组合以及方法――比如骑兵放在侧翼以便实行迂回突击,长矛兵放在最前防止敌人骑兵的冲击,而用短剑的重步兵或者在长矛兵之后或者在阵列的两边,以给长矛兵提供支援和对付敌人的步兵,弓箭手在后或者在前负责远距离杀伤,轻型步兵和轻骑兵游走在阵列的周围以提供侦察或者骚扰牵制敌人……
那么也就是说单单指一种兵种能有效的维持什么队型就无敌天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阵型与阵法不能说成是单单的为了在单位面积中集中优势兵力――而是为了将自己的劣势隐藏起来而充分发挥优势。阵法与阵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产生。
-
作者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