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不是五种实体,而是五种基本过程。
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久远的智慧之一。最初,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是孤立的,直到战国时期,邹衍统一了两个学说,使五行学说与以《易》为代表的阴阳学说相互结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五行学说与《易》一样也不是本体论的学说。五行又称五德,“五德: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由此可见,五行学说的五行依然是变化而不是实体,五行学说与《易》一样都是从整体上,关系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但五行学说对平衡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五行生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理念。如下:
相生:火――土――金――水――木――火
相克:火――金――木――土――水――火
五行学说还有另外两个原理:相制原理和相化原理。相制原理是控制原理,是指两相的生克受到另一相的控制,如火克金,但过程受水的控制。相化原理是反馈原理,是指两相的生克必然导致体系趋向与另外的一相,如火克金,但过程被土相化。如下:
控制: 水 木 火 土 金
相生:火――土――金――水――木――火
相化: 火 土 金 水 木
控制: 水 火 金 木 土
相克:火――金――木――土――水――火
相化: 土 水 火 金 木
(从书上抄的,不太明白……)
五行学说的相生关系、相克关系、相控关系、相化关系共同构成了五行学说平衡的基础,与《易》不同,五行学说的平衡有控制,有趋向,是对阴阳学说平衡观的良好补充。五行学说的系统也是开放的,多层次的。五行学说将自然的变化分为互相生克循环的五行,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同样由五行归纳出的五个基本过程组成;并认为自然的五行变化与事物的五行变化息息相关,是和谐的整体,进而提出了子系统与整体系统和谐的观点,也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