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授权转载)

天人论坛 相关资料与背景 奇幻资料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授权转载)

正在查看 6 个帖子:1-6 (共 6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07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Ⅰ

      本文来源:历史大论坛

      原始资料引自御虎 亚历山大大帝校对整理

      居鲁士二世Cyrus Ⅱ or Cyrus the Great, B.C.590/B.C.580~约B.C.529

        亦称居鲁士大王(或居鲁士大帝),波斯帝国创立者,统帅。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族。B.C.558成为安善地区波斯人部落首领。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开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备军达5万人,在大规模征战期间,还征集当地居民补充。这支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其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鱼鳞铠甲护身。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B.C.553领导波斯联盟10个部落反抗米底统治。B.C.550推翻米底王,建立波斯国家。由于他的家族出自波斯十部落之一的阿黑门尼德族,所以他建立的王朝又称阿黑门尼德王朝。前546灭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并采取分化收买和武力征服政策,使小亚细亚西岸各希腊城邦臣服。B.C.545领兵东进中亚,占领粟特、巴克特里亚(大夏)等地,渡乌浒河(今阿姆河)直至药杀水(今锡尔河)。B.C.539进军两河流域,兵不血刃即攻占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他进入巴比伦城以后发布了一个安民告示,古代史上叫它做“居鲁士文书”。“文书”的开头就用了这样的一连串头衔:“我是居鲁士,宇宙的王,伟大的王,强有力的王,巴比伦的王……世界四方的王……”。居鲁士在巴比伦推行宽容政策,尊重巴比伦的宗教和传统,释放此前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使原臣服巴比伦的腓尼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归顺波斯,建立西起地中海、东至药杀水的强大帝国。B.C.529居鲁士在与波斯王国北部生活在咸海附近的野蛮部落马萨格泰人作战时战死。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B.C.558~B.C.486

      古波斯帝国国王。出身于阿黑门尼德家族支系。B.C.525任“万人不死军”指挥官,随国王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B.C.522国内发生政变,冈比西斯回国途中暴卒。大流士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马塔,并利用智谋登基为王。继而镇压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起义,大流士用了一年多时间,经过大小19场战争,擒获9个国王,10多万人战死疆场,才将这场震荡全国的大叛乱、大起义给镇压下去,恢复濒于瓦解的波斯帝国秩序。而这时不只是被征服地区竟相独立,波斯帝国内部怀有野心的总督也乘机兴风作浪。正当大流士集中精力对付时,巴比伦又一次发动叛乱。大流士用了一年多时间方用计攻破巴比伦城,帝国形势方安定下来。B.C.520年9月,大流士在从巴比伦到哈马丹的途中,在克尔曼沙以东32公里的贝希斯顿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石记功,留下了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铭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于贝希斯顿山距地面105米高处的悬崖上。贝希斯顿山,其山高耸陡峭,绝难攀登,铭文不易为人破坏。大流士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欲使自己的英名流传千古而不朽。在平定内乱巩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后,大流士积极对外扩张。B.C.517派兵入侵印度河流域,征服印度西北地区,建立起波斯帝国第20个行省。B.C.513又亲自率兵出征黑海北岸,占领色雷斯,接着又将矛头指向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北渡多瑙河口进入西徐亚境内,在西徐亚人的游击战术下,大流士一筹莫展,损兵折将被迫狼狈撤兵。大流士步步向欧洲挺进,终于导致前后延续数十年的希波战争。B.C.492,派兵入侵希腊,但波斯舰队途中大部分毁于飓风,第一次入侵行动被迫夭折。B.C.490再次兴兵从海上进攻希腊,并在马拉松成功登陆,但拥有强大骑兵的波斯军却被全部由步兵组成的雅典军打得惨败而归。虽屡遭挫败,但大流士始终没放弃征服希腊建立世界帝国的念头,不过时间已不允许大流士实现其愿望了。B.C.486,正当他策划再度出兵希腊时埃及爆发大规模起义,大流士亲自前往镇压,未及完成即死去。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是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的鼎盛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被征服地区普遍设行省,置总督,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统一货币和计量制度;强化国家管理体制,实行包税制,各项税金上缴宫廷;在军事上,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各行省军政分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军区下辖若干行省,各行省驻军不受行省总督节制,由军区的军事长官统一指挥。将军队编成万人不死军、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四级,以波斯人为核心组成步兵和骑兵,并在都城组建精锐的近卫军,军中高级长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建立一支以腓尼基水手为骨干,拥有600-1000艘战船的舰队;为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和传递情报,不惜重金修筑“御道”,设驿站,备驿马,在波斯全境形成驿道网。主要一条为从首都苏萨至小亚细亚西部的以弗所。此外,还派人勘察了从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开凿了尼罗河支流到红海的运河。这些措施为巩固波斯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基础。在原始工具文明下的交往向奴隶制文明的区域交往的演进过程中,大流士的大规模扩张扩大了各古代文明区域交往的范围,使人类的交往范围第一次囊括了亚、欧、非三大洲,意义重大。大流士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色诺芬Xenophon, B.C.430~B.C.355

      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弟子。B.C.401,赴小亚细亚参加波斯王子小居鲁士招募的希腊雇佣军。当时,小居鲁士正与其兄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二世争夺王位。色诺芬随军从萨迪斯出发,到达两河流域。小居鲁士在巴比伦附近的库那克萨战斗中阵亡,色诺芬被拥为首领,遂率万余希腊雇佣军沿底格里斯河北上,经亚美尼亚高原,退到黑海南岸的特拉佩祖斯,随后又沿黑海西行,B.C.399,终于抵返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克利索波利斯。此即为西方有名的”色诺芬长征”。色诺芬一向同情和赞助斯巴达的寡头政体,B.C.394, 支持斯巴达对雅典的战争,被母邦雅典缺席判处放逐。斯巴达人则赐予他地产,晚年专心从事著述。B.C.369,雅典和斯巴达和好,获雅典当局赦免。据说此后他未曾再归故国,死于科林斯。著有<<长征记>>、<<希腊史>>等。<<长征记>>详述了希腊雇佣军途径小亚细亚、两何流域向黑海沿岸撤退的历程,其中还以事实揭露了波斯帝国的软弱、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广大人民的离心离德,被公认为古希腊一部有价值的军事著作,对以后马其顿、希腊人东侵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在与大流士三世进行伊苏斯会战前,亚历山大对部下作动员时就谈到了色诺芬和万人雇佣军的远征。

      伊巴密浓达Epaminondas, B.C.418~B.C.362

      一译埃帕米农达,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统帅和政治家。曾师事毕达拉哥斯学派哲学家莱西斯,善雄辨,通韬略。B.C.379伊巴密浓达参加推翻斯巴达支持的寡头统治和重建民主制的斗争。为民主派首领佩洛皮达斯挚友。两人同掌政权,使底比斯一度称霸希腊。B.C.371,代表底比斯出席泛希腊和平会议。会上斯巴达自恃武力强大,要求底比斯放弃对皮奥底亚同盟的领导权。遭伊巴密浓达拒绝。同年与斯巴达王克列翁布罗特在底比斯西南进行了留克特拉会战。他深入研究了斯巴达人作战时的排兵部阵,创造了一种崭新而大胆的军事战术,这种战术不仅可以抵御而且可以重击当时威镇希腊的斯巴达加强方队的进攻。伊巴密浓达的新战术采用斜形阵势,或称楔形阵势,它放弃了原来将一个战斗编队的重甲步兵排列成纵向八人(骑兵和散兵安排在侧翼)的阵势,把另一翼的纵向人数增加到超常规的15人。伊巴密浓达采用自己创造的这种加强方阵以弱胜强大败斯巴达军。战斗开始时,底比斯加强的一翼,也就是左翼,首先出击,猛攻斯巴达军右翼,打得斯巴达人溃不成军。斯巴达军最强的右翼被打败,其余部队便在底比斯军队的中路和右路军攻击下落荒而逃。战斗结束斯巴达王和过半的战士战死。不可一世、常胜不败的斯巴达陆军被打败了,斯巴达的显赫声誉也随之一落千丈。随后伊巴密浓达于B.C.370、369、367率军三次南征,深入伯罗奔尼萨半岛,重创斯巴达,攻占阿卡底亚、麦尼西亚等地,致使以斯巴达为盟主的伯罗奔尼萨同盟陷于瓦解。至此,斯巴达其长达三十多年的霸权全面崩溃。同时,伊巴密浓达建设海军在海上与雅典争雄并取得了优势,他所建立的底比斯海军攻占了希俄斯岛、罗得岛和拜占庭城,一度取得底比斯在希腊各城邦中的强国地位。B.C.362,率军第4次南征伯罗奔尼萨半岛,与斯巴达军在曼丁尼亚决战。胜利在望之际,被敌军投枪击中阵亡。伊巴密浓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其以一己之力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屡破群雄,成为古希腊城邦时代末期的一颗耀眼的流星。底比斯与希腊其他城邦如雅典、斯巴达等不同,它的崛起不是靠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而完全凭借的是伊巴密浓达的个人天才。随着伊巴密浓达的意外阵亡底比斯的霸权也如昙花一现般随着他的死去而烟消云散。古希腊各城邦的没落也为日后马其顿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伊巴密浓达在留克特拉及其后几次会战中采用的斜切战斗队形–斜楔阵法,是古希腊军事学术史上方阵战术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其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翼的战法为后世军事家所效法。恩格斯在《步兵》一文中评价他对战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时,写道:“伊巴密浓达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未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奠基者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年轻时曾受教于他。腓力二世在其底比斯方阵基础上将方阵中重装步兵所用的长矛加长一倍并加强了骑兵的作用,创造出令人生畏的马其顿方阵,为日后亚历山大的征服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4660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or. Alexander the Great, B.C.356~B.C.323.6.12

        即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著名统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其父腓力二世的督促下,幼时接受严格宫廷教育,酷爱兵法。16岁时即随父参战,在征服希腊的喀罗尼亚之战(B.C.338)中率领骑兵部队与希腊联军英勇作战,包抄歼灭与之对阵的底比斯军队取得胜利,为马其顿在希腊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基础。B.C.336夏,其父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王位,随后平定宫廷内乱,镇压北方部族暴动。继而挥师南下,毁灭底比斯,迫使希腊诸城邦再次确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并推举他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开始准备进兵东方。B.C.334春,率步骑兵约3.5万渡赫勒斯滂海峡,发动对波斯帝国的侵略性远征。五月,与波斯军在格拉尼库斯河畔展开第一次会战。作为决策者的年轻国王并没有畏惧波斯人强大的阵容。命令其禁卫军(即著名的伙友骑兵,被视做西方重骑兵的雏形)越河向波斯人实施防御的骑兵发起冲锋,迎接他们的是“可怕的如蝗飞镖;但马其顿人以长矛战斗……尽管他们是在马背上作战,却更像步兵战斗;由于他们为征服而战,马与马贴在一起,人与人打得难解难分……最后,由于力量占有优势,军队纪律严明,亚历山大骑兵开始占据了上风。之所以如此,还因为希腊人使用山茱萸木制造的长矛战斗,而波斯人仅仅使用标枪作短矛。”虽然波斯骑兵也穿了盔甲内衣,携带短剑,但他们仍主要依靠弓箭、标枪战斗,且缺乏突击行动的训练,并没有与亚历山大挥舞长矛实施突击行动的禁卫军交战的准备。在马其顿人的冲击面前,终于难以坚守其阵地。“投掷标枪或熟练地驾驭马匹”,一直是波斯“骑兵战斗中的共同技能”,以它对付突击战术没有优势。由于亚历山大的重型骑兵打垮了敌人,他就可以把他们用于决定性的战斗。在格拉尼卡斯河会战中,亚历山大迅速带领取胜的重型骑兵去支援正在进攻波斯重型步兵(大多数都是希腊雇佣兵)的马其顿步兵方阵。他命令“重型骑兵从四面八方掩杀过去”。他满意地看到骑兵们“不久就完成了包围,开始砍杀敌人。最后,除了藏匿于尸体之中的人以外,竟无一人逃脱被杀的下场”。这些重型步兵虽然能够抵御重型骑兵从正面发起的直接冲击,但当身披盔甲的骑兵对其毫无防护的翼侧和后方发起冲锋,以长矛进行近距离交手战斗时,只能导致任其宰杀的结果。这次辉煌的胜利显示了亚历山大及其父亲为王位和战争所做的充分准备。亚历山大自幼年时代便得到了伟大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悉心教诲,从而磨砺了君主的智慧,培养了对科学和文学的兴趣。除了良好的精神素质和王者风范以外,这位风度翩翩、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格拉尼卡斯河会战中还表现出敏锐的判断力以及身体和精神上的勇气。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强大的多兵种合成军队和重型骑兵禁卫军也表明,它们确实为其实现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格拉尼库斯之战(版画)
        亚历山大乘胜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B.C.333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自统率的军队会战于伊苏斯城郊。这回波斯人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实施防御,该地位于一条浅河入海口之后。马其顿人将其骑兵用于两翼,步兵方阵“排成紧密的队形,迈着谨慎的步伐”缓慢地向敌人靠近,“以免轻率的进军导致方阵的任何部分偏离战线,与方阵的其余部分分离”。当到达波斯人的战线时,以方阵越过浅河,向波斯人雇佣的希腊重型步兵占据的对岸攻击。由于双方都以相似武器系统对抗,因此,占据精心选择阵地的防御者获得优势一度几乎将马其顿方阵逼退赶入河中。“马其烦人发现,河岸的许多部分水深岸陡”,或者有波斯人的栅栏防护,因此“在同样的战线上,马其顿人根本无法对自己方阵的前方进行保护。于是,这里的战斗陷人绝望”,而无组织的进攻只能归于失败。但在内地,也就是波斯军队的左翼,亚历山大已经率领其重型骑兵跨过了同一条河,发起冲锋并打垮了据守河岸的轻型步兵,”并转向大流士的雇佣兵”。被称为”西帕斯皮斯特”的马其顿重型步兵可能身穿盔甲,手执传统长度的长矛,紧随骑兵前进,不久就加入到向大流士一直成功坚守河岸的重型步兵翼侧和后方进攻的行列之中。波斯人的重型步兵开始动摇后退,看到战斗失败不可避免,波斯国王也不得不逃跑了。

        伊苏斯战役
        亚历山大乘胜攻占大马士革夺取了大流士的金库。伊苏斯会战的胜利加强了亚历山大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也改善了亚历山大的财政状况。在夺取叙利亚后接着南下菲尼基,西顿等菲尼基诸城邦皆望风而降惟独推罗(一译提尔,今黎巴嫩苏尔)城坚持顽抗。从B.C.332一月开始亚历山大经过七个月的海陆围攻,使用了撞槌、攻城塔、擂石器、穿城螺旋锥等当时所有最先进的攻城武器,方攻陷这座城市。推罗围攻战马其顿军阵亡400余人,亚历山大对此城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推罗居民惨遭残杀,8,000人阵亡,30,000人被卖为奴隶。推罗部分要人在城破后逃到赫拉克勒斯神庙避难,其中包括推罗国王和一些迦太基来客,他们幸运地被亚历山大赦免。推罗围攻战前后历时7个多月,是古代历史上最惨烈的攻城战之一。不久,亚历山大又以同样手段攻陷加沙,接着进入埃及,被拥为法老(国王)和“阿蒙神之子”。为建立东征的后方基地,他在尼罗河三角洲现在亚历山大城所在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城市,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B.C.331年春,亚历山大在埃及补充了自己的军队以后,率军向东进发,经过巴勒斯坦、叙利亚,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村与波斯的军队发生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此次,又是与大流士相遇。大流士这次集中了一支由不同部族组成的庞大军队,甚至包括刀轮战车和15头大象。为了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帝国,大流士在会战中迎战希腊人侵者。他这回明智地选择了平坦的地形,以便于其占据数量优势的骑兵和战车作战。由于其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缺少较多的重型步兵,所以他把战车部队部署在步兵阵列的前面。10月1日请展,战斗开始。亚历山大率军向右侧斜向移动,波斯军也跟着移动,马其顿军渐渐地靠近了平整地形的边缘即将进入了较为坑洼的地势。大流士担心马其顿人一旦离开平地,他的战车就会失去作用,就命令左翼骑兵立即攻击马其顿右翼以阻止其继续移动。随后大流士命令绑着锋利刀剑的战车全面出击,冲向亚历山大,指望以数目众多、装备精良的战车一举击溃看起来显得非常笨拙的马其顿方阵,结果扑了个空。亚历山大事先向马其顿军队作了部署,当波斯战车进攻时让开一条通路,听任其穿越而过。疾驰而过的波斯战车未能给马其领的密集方阵以多大危害,反而遭到预先埋伏好的由标枪手、弓箭手组成的马其顿轻步兵的迎头射击。大流士在战车发动的同时,又派出一部分骑兵,去支援自己的左翼并试图包围马其顿右翼的部队。而这支骑兵在马其顿军轻步兵的标枪、弓箭的攻击下为躲避攻击大部分跑到了己方左翼,这就使波斯人的中军左侧出现缺口。而亚历山大对准这个缺口,又一次在战术上采取主动,命令伙友骑兵和面对突破口的方阵一部兵力组成楔形队型,亲自率领朝突破口快速冲去,高喊杀声,直扑大流士。他可以清楚地看见大流士位于中央,”引人瞩目地站在卫队中间一辆高耸的战车上。他是一个高大而漂亮的人,由很多最好的骑兵保护。这些骑兵排成密集有序的队形,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当两军开始近距离交战时,亚历山大率领他的禁卫军和重型步兵方阵直逼敌人的中央,禁卫军”直扑波斯骑兵,以长矛制击波斯人的脸面”,终于击败了波斯骑兵。马其顿方阵严整坚实、长矛如林,也已紧紧逼来。一举打垮了波斯军队的中央。大流士看到”一切全完了,那些部署在前面保卫他的部队崩溃了,向后直向他退过来。他的战车既不能转弯,也不能轻易摆脱,因为在成堆的尸体中战车的车轮受到羁绊。这些死人堆积成山,不仅难以移动,而且几乎覆盖了马匹,因而使战马暴跳起来,越来越难以控制,以致惊恐万状的驭手再也无法驾驭它们了”。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这时看到四面八方已陷入险境,于是他头一个拨转马头,又一次溜之大吉。亚历山大率领他的人转向去支援受到很大压力的左翼,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胜利。

        亚历山大大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油画)
        在西方战争史上,高加米拉战役被称之为改变古代世界局势的“最伟大的一次会战”,“是马其顿骑兵最出色的一次会战”。亚历山大也从此被认为是“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一卷,第448页)。亚历山大善于组织兵力,把步兵仅作为牵制力量,骑兵作为马其顿军的突击力量,大胆机动,迅速迂回,是取得这次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整个战役中最显著的战术特点。亚历山大认为,战场上的格斗仅仅是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手段而已,其战术性的目的则为在追击中歼灭敌人。亚历山大自此战后开始常以亚洲之王自居,继而南下夺占巴比伦、波斯都城苏萨和旧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灭亡古波斯帝国。虏获战利品无数,仅金银一项即达15万塔兰特之多(1塔兰特约30kg)。
        亚历山大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目光永远投向远方,永远不会满足他已经占有的一切,永远要胜过他知道的对手,哪怕这样的对手是凡人难以仿效的神灵。B.C.330夏率部沿里海南岸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遭当地部落的顽强抵抗在中亚转战近三年。继而翻越兴都库什雪山南下转入印度的旁遮普邦(B.C.327),把远征军带到了他认为是世界尽头的印度河流域。
        B.C.326,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与印度当地国王波拉斯(也译作波鲁斯)展开了其远征中最后一场大会战。波拉斯率领全部约四千骑兵、约三百辆战车、二百头大象和步兵精锐约三万人在一片无泥泞的、平坦而坚硬的沙地布阵。最前线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他估计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敌人都不敢在大象之间的空隙中冲进来。骑马的当然不行,因为马一见大象就惊,步兵更不行。因为在列队向前推进的重装部队面前,他们无法前进,而且大象也会冲击和践踏他们。在这些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拉斯还在两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兵之前还部署了战车。战斗开始,亚历山大在看清了印军部署之后,命令他的马上弓箭手共约一千人冲向印军左翼,以难于招架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把部署在那里的敌军打乱。然后他本人率领伙友骑兵,趁敌军已紊乱但仍保持横列队形、而骑兵尚未组成大编队之前,就飞速奔向其左翼进行猛烈冲击。这时印军也从各处把骑兵集中,在其侧翼与亚历山大所率骑兵平行移动以防其冲击。而这时亚历山大又调动另一队骑兵迂回至印军侧后,波拉斯被迫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以数量较大、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面对亚历山大,另一部分则迂回对付迂回的部队。无疑,这样就立即把印军的阵势和盘算全都打乱了。亚历山大看到这个时机,恰恰在敌人骑兵向后转时,就发动了对正面敌军的攻击。印度骑兵抵挡不住,就急急忙忙向他们自己的大象靠拢,好象是要寻找一堵友好的避风墙似的。这时,印度象倌赶着大象去阻击亚历山大的骑兵。马其顿方阵也不甘落后,立即奋勇向前,迎击大象,向赶象的印度人投掷标枪,跟着就把大象包围,从四面八方向它们投枪射箭。于是,这场战斗就形成了过去任何战役都未曾有过的局面。情况是,尽管马其顿方阵异常密集,而那些大象左冲右撞,把马其顿阵线撞了个乱七八糟。那些印度骑兵看到这里的战斗已形成步兵对阵,就又绕了出去攻打马其顿骑兵。但当他们在亚历山大面前再一次吃败仗时(因为不论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他们都远远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他们就又朝大象那里撤退了。这时亚历山大的骑兵已集中成一个整体――这不是用命令能调集一起,而是战斗过程本身把他们逼到一起。他们不论冲到哪里,都是先给印军重大杀伤然后才撤走。这时大象已被挤到一个狭窄的范围。这些大象胡冲乱憧,践踏破坏。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害不小。而挤在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却是两面受冲击,因此损失也就更大。很多象倌和大象被打死打伤。有些大象由于厌烦,又已无人驾驭,于是在这场混战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临头大祸刺激得发了狂,不停地左奔右突,横冲直撞,践踏破坏,不遗余力。但马其顿部队在外围,由于有回旋余地,可以视情况自行决定攻击:大象冲来,他们就退;大象一逃,他们就追。一直不断地用标枪投射它们。而印度部队却与此相反:他们夹杂在大象之间往后退,正在受到大象更大的伤害。当大象精疲力竭,不再猛冲直撞,而是一面吼叫一面象船那样慢慢后撤时,亚历山大就亲自率领骑兵把这一大帮团团围住。然后向步兵发信号,叫他们把盾牌连接起来尽量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整个方阵一齐前进。因此,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之外,在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是从四面八方受到很大杀伤,因为这时马其顿部队已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到后来,只要马共顿骑兵哪里有个空隙,印度兵就蜂拥而至,从空隙中往外逃窜。

        亚历山大与波鲁斯作战图(油画)
        这时,亚历山大留在希达斯皮斯河边的预备部队看到己方已取得显著的胜利,也乘机渡河,顶替已经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率领的部队,精神饱满地参加追击撤退中的印度人,继续给他们以大量杀伤。此战印度步兵死亡近二万,骑兵约三千,战车全部被毁。波拉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印度总督、大象和战车的指挥官们、骑兵全部指挥宫、以及其他部队不少指挥官,都被打死。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在亚历山大的部队方面,在起初进攻时为数六千的步兵中,战死的只有大约八十人;骑兵方面,只有在战役一开始就投入战斗的马上弓箭手阵亡十名,伙友骑兵约二十名,其他骑兵二百名。
        在打败波拉斯后,远征军因气候不适,士兵厌战情绪日渐强烈,这时远征已成强弩之末,亚历山大也不得不下令撤军。在留下守军后,亚历山大兵分两路,海路由部将尼阿库斯率领,自领陆军于B.C.324返回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所经地区,除在尼罗河口兴建的亚力山大城之外,尚建有同名城市20~30座。亚历山大东征历十载,行程万里,在辽阔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地跨欧亚非的的庞大帝国(史称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它的版图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即锡尔河)。首都设在巴比伦。

        亚历山大采用东方专制君主的朝仪,令臣民将他当作神崇拜,对反对者施以无情镇压。B.C.323年6月,在准备其新的远征中病逝于巴比伦,时年33岁。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特殊的帝国,实际上只是亚历山大建立他的帝国的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被人注意的不是帝国本身,而是亚历山大的远征,是他建立世界帝国的理想。亚历山大是古代著名的战略家,他发展了马其顿方阵战术,创建既能骑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的”禁卫军”。战略决策果断灵活,善于利用有利态势孤立和打击敌人;战术上,重视步骑协同,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善于出敌不意和大胆穿插、迂回包围。常能以少胜多,速战速决。拿破仑赞誉他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恩格斯也说“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天才将领”。亚历山大的军事实践把古代军事艺术提高到新的阶段,他无比辉煌的军事成就鼓舞了一些想步其后尘用武力去建立世界霸权者,他的部将和继承人托勒密和塞琉古以及后来的凯撒、图拉真、查理曼等都是这样的人;近代的拿破仑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崇拜亚历山大,同时也想像亚历山大那样建立他的世界帝国。另一方面,亚历山大的大马其顿的理想,他关于世界的思想或理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快就鼓舞着斯多葛哲学学派去宣扬人类皆兄弟的学说。这种思想后来又被圣保罗发展为一种“既非希腊人也非犹太人,既非野蛮人也非游牧民,既无限制也非全无约束”的理想世界。这有点像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无论中外多么不同,人的向往总有共同之处,人类至今仍在向这种大同世界前进。
        “惟有伟大人物所具有的万钧之力能将历史冲开一个明显的缺口,并把人类引上崭新的道路。”(小查尔斯・亚历山大・罗宾逊:《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人物,他所建立的帝国虽由于他的去世而崩溃了,但却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并不是希腊文明的衰落阶段,而是希腊文化与近东的迦勒底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及波斯文明融合而成的新的社会和文化。后来的罗马人正是在全面吸收希腊化文明的成果的基础上才创造了罗马文明。

        #14661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费边Fabius Cunctator, ?~B.C.203

          一译法比乌斯,贵族出身,古罗马统帅,五任执政官(B.C.233、228、215、214、209)。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罗马军队在特拉美西诺湖之战(B.C.217)惨败后,被选为独裁官(在六个月内权力无限)。全权指挥战争。他根据客观的军事形势,针对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远离本土、孤军深入、后援困难、不能持久作战的特点,采取迁延战术,即避免正面决战,尽量疲惫消耗敌人,使其无所施展,史称”费边战术”。因此遭到速胜派的讥讽,罗马人愤而给他取了个“迁延者”(Cunctator)的绰号,后来竟被用来专门称呼他。费边任满去职后,B.C.216的坎尼之战中,罗马军大败,其稳健战术才为人们所理解。B.C.215年费边当选执政官,率军攻击被汉尼拔占领和叛离罗马的意大利城市,实行坚壁清野,断绝迦太基军队的补给,渐次消磨其锋芒,使迦太基军陷于困境。B.C.214又派兵赴西班牙、西西里等地对迦太基人的发动进攻,以切断汉尼拔的后援。B.C.209率军攻克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南部的立足点塔林敦。(塔兰托),凯旋班师,致使汉尼拔军在意大利半岛的处境更加困难。费边战术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尼拔Hannibal B.C.247~B.C.183

          迦太基统帅,战略家,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巴卡之子。自幼在军中锻炼,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希腊、拉丁等诸种语言。第一次布匿战争后,于B.C.237随父去西班牙,立誓向罗马”复仇”。B.C.221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统帅。积极进行远征罗马的准备。B.C.219攻占与罗马结盟的萨贡托城(西班牙东部沿海)。罗马出面干涉,谈判破裂后,他先发制人,迫使罗马处于劣势,B.C.218春率步骑6万及战象数十头,从新迦太基出发远征意大利,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同年9月迦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付出很大代价,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山南高卢。在山南高卢经休整补充,随后粉碎罗马人阻击,绕过敌重兵设防的阵地向罗马挺进。于B.C.217的6月特拉梅西诺湖之战中几乎全歼罗马追兵。B.C.216坎尼之战中,针对罗马军将精兵集中于中部进行突击的布阵特点,巧妙地采取集中精锐于两翼,形成夹击包围的机动和围歼战法大败罗马军。同时,鼓动罗马“同盟者”叛离,使罗马陷于困境。此后,罗马军采取Q.费边的迁延战术,消耗迦太基军实力。汉尼拔纵横驰骋意大利十数载。使罗马奴隶主大为震动。在意大利的16年间,15万罗马兵士死于迦太基军的刀剑之下,罗马城几乎无户不丧,坎尼之战后12年间没有一个罗马将军敢在意大利和他正面决战。所有的罗马将军在他的军事天才的照耀下,都黯然失色。他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为迦太基权贵所妒,当他在意大利陷于困境时始终得不到有力的援助。B.C.209,汉尼拔的后方基地新迦太基城陷落。B.C.207,其弟哈斯德鲁巴从西班牙率领的援军途中被罗马人消灭。汉尼拔孤军无援,被迫退守意大利南部。B.C.204大西比阿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汉尼拔奉命由海路返国救援,在B.C.202的扎马之战中被罗马军击败,迦太基被迫求和。战后仍统领迦太基军队,B.C.196任迦太基最高行政长官,试图实行改革,遭到贵族派反对和政敌诬陷。被迫于B.C.195亡命叙利亚,向国王安条克三世献策攻取意大利,但未被采纳。B.C.189罗马击败安条克,汉尼拔辗转逃到小亚细亚。B.C.183在罗马人追捕下服毒自尽。汉尼拔用兵不拘旧法,作战机智勇敢,他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军事行动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大败罗马军的坎尼之战,是西方战史上以少胜多与合围歼敌的范例,故第二次布匿战争又称“汉尼拔战争”。汉尼拔最终失败了,但他在军事上创造的种种奇迹,使他名垂青史,他仍不愧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天才的将领之一。

          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 B.C.235~B.C.183

          古罗马统帅,一译斯奇皮奥。出身名门贵族。少年时代即显示出军事才能。B.C.218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其任罗马执政官的父亲参加在提契诺河阻击迦太基军的战斗,败于迦太基军。B.C.216,作为军事保民官在汉尼拔围歼罗马军队的坎尼之战中幸存。他认真研究汉尼拔的治军作战方略,B.C.210-B.C.206出征西班牙,攻占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破坏汉尼拔的后援,并联合土著西班牙人共同反对迦太基,B.C.208在巴埃库拉击败汉尼拔之弟哈斯德鲁拔。B.C.206占领西班牙西南部地区,基本肃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切断汉尼拔的后路,为罗马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凯旋回国后,于B.C.205当选执政官,他主张与迦太基西邻努米底亚人结盟,并提出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计划。在获得元老院有限同意后,B.C.204率军约3.5万人在北非乌提卡附近登陆。迦太基施缓兵之计向西庇阿求和,同时从意大利召回汉尼拔。B.C.202的扎马之战中,在努米底亚骑兵协同下击败汉尼拔及其所率迦太基军,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B.C.201凯旋罗马,获“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称号。后又任监察官、执政官。B.C.190,与其弟L.C.西庇阿率军参加在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会战,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战败求和。后因其军功卓著引起疑忌,被反对派指控有接受安条克贿赂之嫌,从此失意。离开罗马城,死于坎帕尼亚庄园。西庇阿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对敌作战攻其必救,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其用兵艺术受到后代名将的重视。西庇阿是以”阿非利加努斯”(即”阿非利加征服者”之意)的称号名垂史册的,也是罗马历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他长子的养子也名西庇阿,为区别称为小西比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 Minor, B.C.184-B.C.120),他在B.C.147任执政官,率军攻破迦太基城,从而结束第三次布匿战争,因此也获”阿非利加努斯”称号。小西庇阿还曾入侵西班牙,大体上完成了罗马对西班牙东半部的征服,还注意保护奖掖希腊文化。

          马略Gauis Marius. B.C.157~B.C.86.1.13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平民出身。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参加围攻努曼西亚(今西班牙东北部)的战争,作战勇敢。B.C.119当选保民官。B.C.115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总督。在对北非努米底亚王朱古达的战争中,罗马陷于困境。B.C.107马略当选执政官,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取消兵役财产资格的规定,军队的给养、武器装备由国家供给,加强军队训练。B.C.106偕部将苏拉进军非洲,获全胜,俘朱古达而归(B.C.105)。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此时,北方日耳曼人中的条顿人和金布里人兴兵南下,大败罗马边防军。B.C.104,马略再任执政官,率部出征。同时继续进行军事改革:对军团进行整编,军团人数由4500人左右增至6000人,下辖大队、中队、百人队三级;服役期限规定为16年,老兵退伍可获得份地;整饬军纪,加强军训,提高军队战斗力。B.C.102在阿基赛克斯迪(今法国马赛北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打败条顿人,B.C.101在维尔切利(今意大利波河上游北岸)打败金布里人,杀敌10余万,取得重大胜利。B.C.103-B.C.100,马略四次连任执政官,成为罗马著名统帅和政坛上的显赫人物。在长期军事生涯中,马略接近士兵,享有盛望,也深知罗马军事上的利弊。在对日耳曼人作战期间,领导并完成了一次著名的军事改革。内容主要有:以募兵制取代征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愿者入伍,使从前战时从军,战后解甲的公民兵变为职业雇佣军;骑兵队伍则多由外籍士兵,如色雷斯人,非洲人,高卢人组成;改组罗马军团的编制和战斗队形,适当扩大军团人数至6000人;整顿军纪,严格训练,由国家提供薪饷和装备,规定服役期限(一般为16年),退役后作为”老兵”获得份地等。马略的军事改革改善了罗马兵源不足的状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军队的职业化又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此”将可私兵”,军队成为将军手中的工具。为军事独裁和罗马帝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B.C.90-B.C.88,马略参加意大利的”同盟战争”,随后联合骑士派和平民派,与贵族派的苏拉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B.C.88,苏拉占据罗马,马略亡命非洲。次年与其同党秦纳联合,起兵攻占罗马,大杀苏拉党羽。B.C.86,马略第7次任执政官,同年病卒。马略以平民兵士出身而获次重权高位,在罗马历史上几为空前绝后。

          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 B.C.106.9.29~B.C.48.9.28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贵族出身。17岁随父参加同盟者战争。B.C.83投靠贵族派首领苏拉,苏拉当权后,庞培率部转战西西里和非洲,征讨马略残部。B.C.81在非洲大败马略余党时从苏拉那里得到“伟大的庞培”这个称号。B.C.71赴西班牙镇压马略派塞托里乌斯的反抗运动。随后协助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起义(B.C.71),声明鹊起。B.C.67,庞培受命清剿地中海上猖獗一时的海盗,采取分区进剿、剿抚并重方针,速见成效,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完成。B.C.64征服小亚细亚的本都王国,结束米特拉达梯战争,继而南下吞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B.C.61凯旋罗马,成为显赫人物。元老院因疑忌拒绝批准庞培在东方的措施,促使他与凯撒、克拉苏联合,B.C.60结成”前三头”同盟,左右罗马政局。克拉苏于B.C.53在安息阵亡后同盟解体。庞培转而与元老院联合,共同反对在远征高卢中得势的凯撒。庞培唆使元老院解除凯撒兵权,并以战争相威胁。B.C.49年1月,凯撒强渡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军。庞培偕执政官和众元老仓皇逃至希腊。B.C.48法萨罗一战被凯撒击败后逃至埃及,被法老廷臣暗杀,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就这样死在小人手里。

          凯撒Canius Julius Caesar B.C.100.7.12or13~B.C.44.3.15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出身名门。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B.C.78苏拉死后,积极参加反苏拉体制的斗争,崭露头角。B.C.68~B.C.62年曾任财务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职。B.C.61出任西班牙总督,征服一些部落,建立战功,聚敛大量资财。翌年返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成为政坛上的重要人物。B.C.59在庞培、克拉苏和民主派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第二年出任山南高卢(内高卢)总督,B.C.56,三头的路卡会议决定他续任5年,B.C.58,他率领4个军团侵入山北高卢(即今法国一带)凯尔特人境内。此后3年中,他利用当地部落之间的矛盾,施以外交手段分化瓦解并配合果敢的军事行动,步步蚕食最后吞并整个高卢地区。其间,B.C.55他曾率军渡莱茵河侵入日耳曼尼亚,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战争中,他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并忠诚于他的军队,并积累巨额财产,为其日后独掌罗马大权打下基础。B.C.53克拉苏在帕提亚(安息)战争中战败身亡,三头解体。庞培疑惧凯撒而倒向元老院,凯撒与庞培反目。B.C.49年1月初,元老院在庞培支持下议决要凯撒任期满后交出高卢行省的统辖权和军权。凯撒断然拒绝,于1月10日率军强渡卢比孔河,进占罗马。庞培偕大批元老逃亡希腊。同年秋出兵西班牙,击败当地的庞培军队。B.C.48进军希腊,8月法萨罗一役,凯撒彻底战败庞培,并挥师埃及追击庞培。乘势入埃及,卷入托勒密十三世与其姐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权力斗争,支持后者单独执政、成为埃及唯一国王。随后转战小亚细亚,击溃本都国王的军队,全部战斗只用了5天时间便征服了小亚细亚。凯撒在给罗马元老院的战报上只用了三句话来概括::“veni,vidi,vici”――“我来,我看见,我征服。”短短的三句话十分生动地显示了凯撒这个征服者不可一世的心态,成为不朽名言。B.C.46年进军北非,再征西班牙,清剿庞培余党后,于翌年凯旋罗马。B.C.45,凯撒被推选为终身执政官。经连年征战,凯撒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当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职,扩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订历法,推行“儒略历”。凯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议事厅被布鲁图、卡西约等等共和派阴谋刺杀。凯撒身中23剑,倒在了昔日的政敌庞培的雕像下。凯撒毕生征战,作为军事统帅,他善于并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个歼灭敌人;重视骑兵的作用,强调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预备队,增大了战斗队形的纵深和稳定性。其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历史的重要文献。后来”凯撒”成为罗马及欧洲某些国家帝王的一种头衔。

          #14662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Ⅱ

            本文来源:历史大论坛

            原始资料引自御虎,部分来自tom.com 亚历山大大帝校对整理

            米太亚得 约B.C.554~B.C.489

            雅典将军。出身贵族。约B.C.524任执政官。后前往色雷斯的赫勒松内斯,成为该地僭主。当波斯的势力威胁到色雷斯后,一度归顺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B.C.493返回雅典。B.C.490当选为十将军之一。同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时,力主在马拉松平原与波斯军交战,并出任作战指挥。他指挥雅典军占据有利地形,并针对敌人主要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术特点,将主力分置于两翼,利用中路佯攻吸引波斯军向此突击,再突然发起两翼攻击,其密集的长矛方阵攻势凌厉,波斯军溃败,向海边撤退。希腊联军乘胜追击,在海边又与波斯军展开一场激战。在血流遍野的战场上,波斯军丢下了六千四百具尸体,损失了七艘战船,才得以爬上舰船逃脱。而希腊雅典军在此战中只损失了一百九十二人。英国的富勒将军这样评价马拉松战役,他说,这“是欧洲出生时的啼哭”。翌年春米太亚得率70艘战船出征帕罗斯岛,惨败,腿部跌伤。归国后不久死于腿伤感染。

            列奥尼达 约B.C.508~B.C.480

              斯巴达国王,希腊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约B.C.490即位。B.C.480波斯第三次远征希腊时,任希腊抗波联军陆军统帅,率部约7000人镇守北、中希腊之间交通要冲温泉关,阻10余万波斯军南下。8月中旬指挥守军顽强阻击两天,多次打退波斯军进攻。后因当地希腊人出卖,联军腹背受敌。他为保存实力命令联军撤退,亲率300名斯巴达战士坚守,与波斯大军展开殊死搏斗,数倍于希腊守军的波斯近卫军包括薛西斯的两个兄弟横尸阵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而以列奥尼达为首的300名斯巴达勇士和一些其他盟邦的守军亦全部牺牲。希腊诗人留下了动人的碑文:
            异乡过客,请告诉斯巴达人,我们忠于他的嘱托,在这里长眠。

            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 约B.C.524~约B.C.460

              雅典政治家,B.C.500~B.C.449年希波(斯)战争时期的统帅。贵族出身。B.C.493起多次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为奴隶主民主制度的拥护者。B.C.493~B.C.492年修建比雷埃夫斯港。B.C.490参与指挥马拉松之战,击败波斯军。主张发展海军,控制海洋,铸造海上利剑。他在B.C.487~B.C.486年实行的政治改革,促进了雅典国家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实行了抽签选举执政官,使骑士有可能担任执政官和其他职务)。B.C.483说服公民大会用开采银矿的收入扩建海军,建造新式三列桨战舰,建立一支拥有200艘战舰的舰队,他认为,军人的训练(使用武器、以舰艇实施舰首冲角攻击、进行接舷战斗等)具有重大意义。使雅典成为海上强国。B.C.480当选为将军。温泉关失守后,组织雅典居民撤退,并参与指挥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战胜波斯舰队。B.C.471贵族派在雅典政治斗争中依靠斯巴达支持取得胜利。他被指控与波斯人有交谊并与斯巴达统帅帕夫萨尼亚斯暗通,经希腊各城邦共同裁决判罪,被逐出雅典。后来投奔波斯王,受封掌管小亚细亚的一些城市。卒于其中的马格尼西亚。

            吕山德 ? ~B.C.395年

              斯巴达名将。贵族出身。一译利桑德或来山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B.C.407)任海军统帅,其舰队依靠波斯总督小居鲁士的资助而迅速扩大,而小居鲁士则希望希腊内讧加剧。B.C.406指挥舰队在诺提乌姆海角取得对雅典海军的初步胜利。吕山德支持小亚细亚城邦中敌视雅典的寡头贵族。次年夏于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附近之羊河河口重创科农统率的雅典海军,俘敌战船160艘。吕山德夺取了一些同雅典结盟的城邦(赫勒斯滂和色雷斯),委任自己的官吏掌管这些城邦。继而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城,迫使雅典于B.C.404年4月投降。斯巴达迫使雅典接受的媾和条件极其苛刻而反动。根据吕山德的要求,消灭了该城中的民主制度,并建立了“三十暴君”的寡头统治。比雷埃夫斯城墙和其他要塞被夷为平地,几乎整支舰队都交给胜利者。从这时起,吕山德依靠波斯的财政资助和附庸城邦寡头政治的支持,具有雄厚的力量和巨大的影响。吕山德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建立斯巴达帝国,但其反对暴君的阴谋失败后(B.C.404),在斯巴达实施寡头统治的五人院撤销了他的兵权。B.C.399拥立已故国王阿吉斯之弟阿格西劳(见阿格西劳二世)为王,并随其赴小亚细亚与波斯作战。B.C.395科林斯战争爆发后,随国王入侵维奥蒂亚,在哈利阿图斯遭伏击,兵败阵亡。

            皮洛士Pyrrhic, B.C.319~B.C.272

              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B.C.307~B.C.303、B.C.297~B.C.72)。被汉尼拔誉

            #14663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安东尼Marcus Antonius B.C.82~B.C.30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B.C.57~B.C.54在巴勒斯坦、埃及任骑兵指挥官。B.C.53年起成为凯撒的部将,参加高卢战争。B.C.52在凯撒部下任财政官。罗马内战中积极支持凯撒,追随凯撒参加对庞培的战斗,身历法萨罗之战。B.C.44任执政官,同年凯撒遇刺后与屋大维发生权力之争,不久言和,并联合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对共和派进行大清洗。B.C.42,安东尼、屋大维率军入希腊,追歼谋刺凯撒的共和派领袖布鲁图、卡修斯。在马其顿东南部菲利比城下两军相遇。双方各投入19个军团。安东尼、屋大维指挥有方,卡修斯、布鲁图陷于困境,相继自杀。B.C.40回罗马与屋大维调整关系,获得对罗马东部行省的统治权。B.C.36发动对安息的战争失败。屋大维坐镇罗马,统治西部地区,于B.C.36解除雷必达兵权,和安东尼形成对峙。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结婚,深居亚力山大宫廷,俨然以帝王自命,并宣称将罗马东部的一些领土赠与她的儿子。从而激起罗马元老院的强烈不满,也造成屋大维反对安东尼的良机。B.C.32双方关系破裂,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并以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侵吞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向其宣战。B.C.31年9月,安东尼和女王在亚克兴海战中败于屋大维,狼狈逃回埃及。次年安东尼又被屋大维打败,伏剑自尽。

              奥古斯都Augustus Caesar B.C.63.9.24~A.D.14.8.19

              古罗马皇帝(B.C.27-A.D.14),罗马帝国建立者,同时也是元首政制创始者。凯撒的甥孙。原名盖乌斯・屋大维,B.C.44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凯撒被刺后,改名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屋大维安努斯,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初与安东尼发生权力之争,不久言归于好,联合雷比达于B.C.43结成”后三头同盟”,得公民大会认可,5年内全权处理国家事务。菲利比会战得胜后,B.C.36打败庞培之子绥克斯都・庞培(也译为塞克西图・庞培),剥夺雷必达的军权,成为帝国西部的主宰,与坐镇东方并和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结婚的安东尼形成对峙,双方矛盾日益激化。B.C.32与安东尼决裂,公布安东尼将部分国土赠予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遗嘱,鼓动宣布怂恿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并向埃及女王宣战。B.C.31年9月,在亚克兴海战中获胜,次年率军进占埃及,安东尼绝望自杀。结束内战,建立罗马帝国。凯旋后,终身享有全军统帅称号,掌握最高军事指挥权。B.C.28改组元老院,自任“元首”(首席元老)。B.C.271月13日,宣布“交卸权力”,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尊神圣)的尊号,后世即以此称之。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将军、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的成功和所带来的和平使许多罗马人都对他感恩戴德。元老院和罗马公民授予了他“祖国之父”的称号,也就是说全罗马帝国人民要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服从他,为他服务。应说这样阔的称号一般皇帝也得不来呢,已经有点类似于中国皇帝的君父。奥古斯都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整编并强化职业军队,实行募兵和征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规定近卫军服役16年,军团士兵20年,辅助部队25年,并为退役老兵建立军事殖民区,赋予军队各级单位以固定番号,严格军队纪律,还扩充舰队,驻守拉维那和美萨那港。奥古斯都为巩固和扩大罗马版图,东方和安息言和,西方征服西班牙全境,北方入侵潘诺尼亚、摩西亚等地,把帝国边界推进到多瑙河一带,并设立若干行省。被占领地区人民迭起反抗,其中公元6年的潘诺尼人起义规模最大。9年,被占领的日耳曼地区(莱茵河以东)又起暴动,罗马3个军团和9个辅助大队前往镇压,全军覆没,此即有名的条顿堡森林之战。此战使日耳曼人免于罗马的征服,并保持其独立地位。奥古斯都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后来,”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及西方帝王的一种头衔。

              图拉真Marcus Ulpius Trajanus 53.9.15~117.8.8or9

              古罗马帝国皇帝(98-117)、军事统帅。生于西班牙伊大利卡,自幼随父在军中长大,89年成为军团指挥官。91年任执政官,97年任日耳曼总督,同年被皇帝涅尔瓦收为养子,并宣布为帝位继承人。98年继位后,对内加强集权统治,对外奉行扩张政策。101-102年和105-106年,先后两次出兵侵略达西亚(今罗马尼亚一带)。以戴凯巴路斯为首的达西亚人奋起抗击,终遭失败,达西亚沦为罗马一行省。图拉真凯旋罗马,并建征服达西亚人的”纪功柱”,上有战斗场景和2500个人物浮雕,此柱至今犹存,系研究古罗马军事史的珍贵遗物。106年灭阿拉伯半岛西北端的纳巴泰王国,置阿拉伯行省。113年开始对安息(帕提亚)的大规模征战。次年攻占亚美尼亚。再沿底格里斯河南下,侵占亚述故地,116年攻陷安息首都泰西封,直抵波斯湾,是为罗马帝国版图最大时期。图拉真大举用兵激起两河流域及地中海东岸一带人民的反抗,他率军前往镇压。117年回军途中,病死于小亚细亚的西里西亚。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Ⅰ or The Emperor Constantine, 约280.2.27~337.5.22

                古罗马帝国皇帝 (306~337),史称君士坦丁大帝。生于上默西亚的纳伊苏斯(今南斯拉夫的尼什)。早年从军,参加对埃及和萨珊波斯的战争。305年随父君士坦提乌斯(西罗马帝国皇帝)出征不列颠。306年其父死后,被军队拥立为皇帝。312年在意大利北部战胜帝位竞争者马克森提(戴克里先所册封的西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安之子),确立其对帝国西部的统治。翌年为争取基督教会支持,与东部皇帝李锡尼共同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并归还过去没收的教产。此后征战于莱茵河、多瑙河一带,阻止了日耳曼人南下。323年与李锡尼决裂,在阿德里安堡(今埃迪尔内)和克里索普利斯打败李锡尼的军队。翌年统一帝国,成为唯一皇帝。他大力推行先帝戴克里先开创的军政改革,实行文武分治,进一步将军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以御前军代替禁卫军,把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内地机动军团。330年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去世前受洗为基督教徒。

              阿拉里克Alarich,约370~410

                西哥特人首领(395~410)。贵族出身。曾在罗马帝国军队中服役。395年被推举为首领,乘罗马帝国分裂之机率西哥特人起事,进军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受阻后南下攻入色雷斯和希腊半岛,劫掠雅典、科林斯、迈加拉和斯巴达等地。397年占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伊利里亚,迫使东罗马皇帝阿卡狄乌斯任命他为该地总督。此后曾五次攻入意大利。其中401年、 403年两次进攻均为西罗马统帅斯提利科所败;408年、409年两次围攻罗马,取得赎金后退兵;410年第三次围攻罗马,在城内奴隶配合下于8月24日攻陷该城。在城内劫掠三天后率军南下,企图渡海前往西西里和北非,因遇风暴未成。回军途中病逝。

              阿提拉Attila or Attila the Hun,约406~453年
                 匈奴国王(434~453)。434年与其兄布莱达共同继承王位。约441年率军从多瑙河中游渡河南下,进攻拜占庭帝国,占辛吉杜努姆(今贝尔格莱德)等地。443年进军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迫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求和纳贡。约445年杀布莱达,独掌王权。447年侵入巴尔干半岛,迫使狄奥多西二世割让大片领土并继续纳贡。451年西渡莱茵河入侵高卢,6月在卡太隆尼平原之战中为西罗马统帅F.埃提乌斯和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一世击退。452年侵入北意大利,占领阿奎莱亚等地。后经教皇利奥一世斡旋,与西罗马议和撤军。他的征伐给欧洲造成严重破坏,杀戮甚众。

              #14664
              头像法力路
              参与者

                下面是我补充的:
                世界著名军事人物列传–前传Ⅰ

                作者:法力路

                美尼斯(旧译“美那”,约B.C.3100左右)

                美尼斯调色板。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王朝(B.C.3100~2770年)国王。调色板正面当中的美尼斯头戴王冠,右手持权标,左手抓着敌人头发作扣击状;右上方立一雄鹰,爪下有一人头和六根纸草,代表6000名俘虏。调色板背面描绘了美尼斯凯旋的情景,立于其上的四面旗帜代表各同盟者。

                美尼斯也许是我们能追溯到的最早的军事统帅。
                埃及在B.C.3100年,实现全国首次统一的家族,来自上埃及的基尔加和巴利阿那之间,一个名叫提尼斯的地方。率领军队征讨北方的酋长后来成为上下埃及的第一个知名的国王,名叫那尔迈,也就是传统所称的美尼斯。我们几乎不知道有关他的任何材料;仅仅是在开罗博物馆保存了他的著名的还愿石板,从这个石板上面还可以推断出一点东西。但是他的传说却在埃及人中间流传了下来。根据希罗多德和僧侣历史学家马涅托的记载,美尼斯在征服北方,统一了埃及的两个部分之后,立刻发现:虽然把他的故乡提尼斯城当作上埃及首都是很好的,但是它的位置离南方太远,因此不便于作为全国的首都。统一后的埃及首都最适宜的地方是在南北两部分接壤之处,在三角洲区,也就是尼罗河从它的主流分出支流的地点。美尼斯就在这里建立新都,称为“白城”,大概是指他的政府所在的宫堡而言。在第六王朝,此地称为“孟内斐尔”,在希腊人的书籍中称为“孟斐斯”,阿拉伯人称为“孟夫”。
                三角洲的居民在开始时并不欢迎这种统一的局面,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国王就不得不设法讨好他们。他在这里宣布自己是下埃及的国王而没有说是全埃及的国王,以下埃及独立国王的名义加冕,并且遵从一切作为下埃及国王应遵守的制度和传统。下埃及有它的宗教都城,在北方的布托,靠近德苏克,即现在的加停耶省地方。同时,他又加冕为上埃及国王,上埃及的宗教都城在尼刻,靠近伊德富,即现在的阿斯旺省。埃及国王必须具有两重身分,经过两次加冕,必须举行作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应举行的两种典礼――这种传统一直到古埃及历史的末期还继续存在着。统一后的国王称“上下埃及之王”,有时戴白冠(代表上埃及),有时戴红冠(代表下埃及),有时两冠合戴,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那尔迈王(美尼斯)举行了若干典礼,其中包括建筑新的庙宇和开凿运河。埃及统一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设南北两仓,号为白仓和红仓,分藏上下埃及的租税。这说明南北两地的区别仍然存在,统一还不巩固。传说美尼斯享受了高年,在一次猎取河马的时候死亡。(学术界对美尼斯这个人争议颇大,有专家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过,抑或只是民间的传说。)

                图特摩斯三世(约B.C.1504―1450年在位)

                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一位国王。他10岁登基后,王权为女王哈特舍普苏特所操纵,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他却受到了良好的军事训练与教育,特别是马术,箭术,这为他以后的军事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图特摩斯二世和后来的哈特舍普苏特摄政时期,西亚地区形势不稳,被征服者甚至企图摆脱埃及的统治。直到他即位的第二十二年,才亲自当政。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的最重要活动,便是实行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约B.C.1482年,也就是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22年,正当亚洲形势紧张之际,哈特舍普苏特突然死亡了。图特摩斯三世千方百叶来消灭他千方百计来消灭哈特舍普苏特的各种遗迹,命令消毁铭文上她的肖像和她的名字,以及拥戴她的人的名字。同年,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的小王公,为反抗埃及的控制,背后又有米坦尼的支持,以卡叠什王为首,组成联军,一共有三百三十个王公和他们的部下参加。图特摩斯三世在安定了国内形势之后,借口平乱,率军向叙利亚推进,双方在美吉多城发生决战。
                图特莫斯三世作为一个伟大的将领,懂得如何去准备一场战争。在进行了一次策划与安排后,他向敌人进军了,并到达了一个叫耶黑姆的地方,即在巴勒斯坦的卡美尔山脚下,然后他决定向美吉多进军。美吉多是由巴勒斯坦通向叙利亚和腓尼基的战略要地。当时有三条路可以走,其中两条是绕山的路,敌人期待他走这些大道。另一条是山间的窄路,从阿卢那开始,直通美吉多。图特摩斯召集了一次军事会议,他的军官们坚持说:走平原上的大路对军队来说更安全一些,他们不愿意通过窄路去冒伏击的危险。他们说:在那条窄路上“人必须走在人的后面,马也必须走在马的后面”。但是国王不接受这个意见,他明确地告诉他们说:他将走那条窄道;如果有人害伯,那就请他回埃及去。他命令部队在黎明时开始行军,在傍晚到达了窄路的开端处,并在那里驻扎过夜。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宣誓将亲自率领部队通过窄路,他走到部队的最前面,举着阿蒙神的徽号。当他到达窄路的尽头时,他站在那里,直到他看见每一个士兵都安全地通过了这条狭窄而危险的道路为止。埃及部队驻扎在窄路的山口,而敌人对他们的行动毫不警觉。
                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把他的部队分为一支中间部队与两支侧翼部队,以这样的阵式向美吉多进攻。图特摩斯的袭击使敌人陷于混乱,由许多领袖率领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军队是乌合之众,他们立即从营地逃跑,企图逃入城堡中。城内居民们把城门关闭起来,只放下绳索让这些亡命者爬上城墙。此时埃及士兵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们没有去攻击城堡,却忙于掠夺营帐,并把三百三十个亲王的财富都夺去了,卡叠什的国王就乘隙逃跑了。经过了七个月的包围,美吉多陷落了,第一次战役就这样以埃及军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战斗的胜利立即变为财富的掠夺,缴获物中有马匹,战车,黄金,白银和俘虏。“法老的得胜军绕成一圈,来点算战利品和自己的份额……全军欢动 ,颂赞阿蒙神,因为阿蒙神把胜利赐给自己的儿子,并带来了战利品。”这就是新王国编年史片断关于这一胜利和掠夺的描述。当我们读到战利品的单子时,我们立即发现迦南人的文化已达到了怎样的高峰,以及他们是如何的富有。
                美吉多之战为埃及打开进攻叙利亚的门户。埃及军乘胜北侵,直达黎巴嫩山南麓,攻占很多城市。图特摩斯三世在黎巴嫩两山之间构筑城寨,称为“图特摩斯镇藩堡”。在以后二十年中,他连续十五次向这个地区进犯,占领腓尼基沿海城市,并深入奥龙特河流域,攻取扼守叙利亚南北的重镇卡叠什。在最后一次进犯中,他突入叙利亚,占领阿勒颇,然后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卡赫美什城大败米坦尼军。小亚西亚的赫梯和两河流域国家亚述,巴比伦的统治者,都被迫向埃及纳贡。图特摩斯三世还西侵利比亚和南侵努比亚。埃及的南界一直推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地区。于是在古代埃及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军事帝国,这个帝国保持了约二百年之久。《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对这位法老进行的一系列征战(前后17次),尤其是美吉多与以卡叠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的会战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除了军事上的巨大成就外,他还是位伟大的建筑者。他为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了第6塔门和一些圣所殿堂,竖立了4座方尖碑,另在赫利奥坡里斯建立了2座方尖碑。
                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最后12年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任命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与他共治国家,直到他统治的第55年去世。在他独立统治埃及的32年间,他对西亚征服的成功,他对努比亚和北苏丹统治的扩大和巩固,他的精力旺盛的帝国资源的探察,他的埃及民族财富的大量的增加,他的国家内政的有效的组织,他的建筑物的巨大项目和在他保护下的埃及艺术和文化成就的显著进步,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法老。也有人把他称为“第一位伟大的征服者”,或者把他与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或近代的拿破仑相比拟。

                地图中的埃及最大疆界就是图特摩斯三世所开拓的。

                拉美西斯二世(B.C.1304――1237年在位)

                拉美西斯二世石窟造像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他的时代,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发展起来,成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不断向外扩张,攻占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还攻陷了巴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接着,为了争夺中东,又与埃及打了起来。埃及人为了巩固在亚洲的属土,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带领下,在集蓄力量以后,便向赫梯国发动了猛攻。
                约当B.C.1299年的一天,赫梯王穆瓦塔鲁正与臣下商议进攻埃及的计划,一个书吏急匆匆地走进来,对国王穆瓦塔鲁说:“国王陛下,这儿有一份紧急战报!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率领数万大军向我国发动了进攻……”
                赫梯王大惊失色,差点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歇斯底里叫道:“什么,埃及也敢来打我们!不可思议,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的军队无敌于天下,他敢来碰碰,定打得他片甲不留!”但怎样击败数万埃及大军呢,赫梯王心中不由得一阵犯难。
                赫梯王大声问道:“谁有退敌妙计,快快献出来!”他焦急地看着跪在下边的大臣们,希望他们中间哪一个人拿出一条退敌的妙计。但是只见他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一句话。赫梯王心中一阵恼怒,心想这群笨蛋,一到关键时候,就都没了主意。
                这时一个叫纳丁的将军站起来道:“臣倒有一计……”他详细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国王听了频频点头,同意了他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晨光初露,埃及的部队果真向赫梯国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拉美西斯二世组织了一个20000人的特遣部队,战车2000辆,编成“阿蒙神”、“拉神”、“普塔赫神”和“苏泰赫神”4 个支队,包括了舍尔丹人在的禁卫军在内,另有雇佣军约 1万人,从萨鲁出发来到了叙利亚的奥特龙河岸。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自指挥“阿蒙神”支队,很快接近了被赫梯人占领的叙利亚的卡叠什城。
                拉美西斯二世乘座的是一辆十分华丽的战车,四周镶嵌着黄金和宝石,在晨曦中更是光彩夺目。这时,一个探子骑马来报:“报告,已经快到卡叠什了”。站在战车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命令暂缓前进,纵目远眺着周围的景色:右边的一条大道通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左边是悬崖深谷,中间夹着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前面是一片平原,远处山岗上隐隐约约的城墙就是卡叠什城。
                “报告法老,抓到了两个间谍!”卫兵报告说。
                “带上来!”法老命令。
                被俘的是两个牧人打扮的赫梯骑兵。他们说,赫梯王为了避免冲突,已经命令军队退出卡叠什城了。拉美西斯二世大喜,下令全军继续向卡叠石进发。途中他嫌大队行进太慢,便抛开大队,只带着他的“阿蒙神”支队,迅速来到卡叠什城下,并在城西北扎营。此时,“拉神”支队渡过奥龙特河正在开进途中,其余支队尚未过河。各支队间失去联系。与此同时,赫梯王联合了周围的埃及附庸国纳哈林,帕德斯等组成了一个可能有20000人,战车2500辆的庞大军队。已经沿着东面的河谷,包抄到了埃及法老的后面。早晨被埃及军队捕获的两个赫梯人,其实是赫梯王派他们来迷惑埃及人的。埃及法老果然上了当。赫梯王准备第二天一早围歼为数不多的埃及军队,活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为了慎重起见,他再派两个间谍夜间去观察一下埃及军营的地形。
                埃及法老正在军营里准备明天攻城的战事。突然,卫兵上来报告说:“陛下,又抓到了两个间谍!”
                法老命令:“带上来!”
                这两个间谍和早上两个不同,无论你问他们什么都不肯说,拉美西斯二世大怒,下令严刑逼供。一阵功夫,两个间谍就被打得皮开肉绽,实在招架不住,不得不把赫梯人明天要来反攻的计划泄露出来。
                拉美西斯二世正要追问详情,一个卫士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报告:“赫梯人已把我们团团围住了!”
                拉美西斯二世顿时目瞪呆。但他毕竟久经沙场,马上镇定下来。一个大臣说:“趁赫梯人还没动手,打吧!”另一个大臣说:“突围吧,再不突围只有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早已作好了准备而诱敌深入的赫梯军从卡叠什南方出击,将离开“阿蒙神”支队1.5英里远的埃及“拉神”支队从中央切为两段而各个击破。
                拉美西斯二世决定马上突围。
                天蒙蒙亮时,法老全身披挂,跳上战车率全军向赫梯人发起进攻,向南突围又转向东方。赫梯人被埃及军队的突然行动弄得措手不及,全军大乱,不少赫梯士兵没命地往河边跑,有的跳到河里被淹死了。
                赫梯国王马上组织了反冲锋。埃及士兵毕竟人数有限,被迫撤退。赫梯军队一下子冲进了埃及法老的军营,拉美西斯一看不好,带着大臣们上马便逃。这时有一队赫梯的骑兵追了过来。拉美西斯大叫:“快把我的护狮放出来!”原来,拉美西斯养了一群护身的狮子,他从来没有将他们拿来投入战斗。这次到了生死关头,他便把他救命的最后一招使了出来。果然,赫梯骑兵一见狮子冲了过来,回头便逃。
                在埃及军营里的赫梯兵则在大抢埃及法老和大臣们的财物。埃及法老的金银宝贝真是太多了,一箱又一箱,赫梯士兵看得眼睛也发红了,纷纷拥上前去你争多夺。
                正当赫梯军队扔下刀枪、大肆抢劫的时候,埃及人的先锋部队及时赶到,一下子把混乱不堪的赫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赫梯国王又组织了第三次冲锋,把最后剩下的1000辆战车和3000名士兵的后备部队全部用了上去。埃及人殊死抵抗着赫梯战车的进攻。卡叠什城郊到处是双方士兵的尸体。埃及部队人数愈来愈少了,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赫梯军队眼看就要胜利了。突然,他们四散奔逃起来。
                埃及法老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天神相助来了?直到几匹烈马飞驰到他面前,几个骑兵向他举臂欢呼的时候,他才知道,是他们的“普塔赫神”支队从敌人后面杀过来了。“普塔赫神”支队和“拉神”支队残部赶到卡叠什,迅速展开成三线队形(一线为战车并有轻装步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为步兵和战车兵各半),猛攻赫梯军翼侧。赫梯军受不了前后夹击,只得退守要塞。因此,拉美西斯得救了。次日双方再战,穆瓦塔里命令要塞守军8000人出击配合。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埃及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卡叠什战役中,战车协同步兵作战,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在古代军事学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图中的时间标错了,应该是B.C.1299年,“太阳神”支队就是“阿蒙神”支队。

                卡叠什大战之后,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来越深。双方不断进行战争。
                就这样,埃及人和赫梯人展开了拉锯战。他们之间的战争整整打了16年。最后,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损失惨重,再要打下去两个国家都要灭亡了。
                B.C.1283年,赫梯的老国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国王是老国王的弟弟――哈图什里。这时的赫梯国已经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再也无力站起来了。新国王决定派出友好使团去埃及讲和。
                拉美西斯二世此时也无力再战,见赫梯王主动讲和,正中下怀。双方在孟斐斯签订了和约。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又叫“银板文书”。上面写着:“伟大而勇敢的赫梯国王哈士西尔”和“伟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从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战;而且,一国若受其它国家欺凌,另一国应该出兵支援……”这是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条约。和约的文本至今保存,规定把叙利亚的主要部分划归赫梯,拉美西斯并没有达到恢复亚洲属土的目的。和约还规定双方共同防御任何入侵的敌人,协同惩治反抗的臣民,遣回政治亡命者和退还从一方投向另一方的城市。这些规定说明埃及的内外形势都不很稳定,它甚至需要昨天还是敌人的赫梯,来帮助巩固法老的统治。
                和约签订后,两国在数百年间相安无事。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他一面和赫梯争夺叙利亚,一面南侵努比亚,在全部努比亚地区树立巩固的统治。他统治埃及长达六十年,对三角洲及其以东一带曾经大力开发,兴建新都培尔.拉美西斯和其他城市,加强与亚洲各地的商业联系,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对赫梯作战的军事和经济枢纽。
                拉美西斯二世在国内大兴土木,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者。他在阿拜多斯,底比斯,努比亚等地建筑了神庙,葬祭庙,岩窟庙。不仅完成了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多柱大厅的建设,还在底比斯附近建造一座宏大的新庙,名为“拉美修姆”,并在卢克索神庙完成了阿蒙霍特普三世时着手建筑的大柱廊。在大柱廊前又建筑中庭和塔门,并立了两根方尖碑。第一瀑布以南二百八十公里的阿布―西姆贝尔地方,在尼罗河岸的悬崖上,又开凿了石庙,庙外有他的巨大雕像。新都的建设也穷极豪华,神庙和巨像遍于南北。拉美西斯的建筑活动,在表面上似乎是象征帝国中兴,实则是进一步销蚀国家的财力。一切耗费最后都专家到人民身上。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史上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位法老,一直活到96岁。他生性好色,放荡无稽,至少有4名正妻和6名侧室,打破了埃及史上的传统。他的后宫藏娇甚于阿蒙霍特普三世,大约有500多名。拉美西斯二世的主要配偶和首位王后是尼斐尔泰丽,意为“最美丽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女人”。她肤白纤细,深受拉美西斯二世的宠爱,在纪念碑上被称为“伟大的王后”。在尼斐尔泰丽失宠隐居或死后,伊塞诺弗列王后成为他的主要伴侣。后来,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宾塔奈特和美丽塔蒙取代了她的地位。拉美西斯二世在54岁时,赫梯王哈吐什里三世远嫁到埃及,也取得了法老妻子的最高身份。据说这位拉美西斯二世一生共有96名儿子和60名女儿,而且他本人往往比他的子女的寿命还长。从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遗体来看,他具有突出的下颚,长而细的鼻子和小而精细的眼睛,厚唇大耳,身高6英尺。死后葬于帝王谷。


                停放拉美西斯二世尸体的庙宇外,地狱判官奥西里斯的巨大雕像。

                参考书目:
                《埃及古代史》
                《世界通史》
                《世界上下五千年》
                《古代埃及史》
                “S.C.A.M.P 基地”网站
                “军神在线”网站

              正在查看 6 个帖子:1-6 (共 6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滚动至顶部